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板桥:人生精彩自61岁开始!
人生自61岁开始

  文/钱红莉

  郑板桥的外祖父汪翊文是个博学多才的乡间隐士,把家裡唯一的女儿嫁给了郑板桥的父亲。父亲给儿子取名為“燮”。燮,这个字含有和顺、调和之意。每一位长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做个随和平顺的人,以至有一个一帆风顺的人生。这麼一来,郑板桥彷彿註定了要走一条主流之路,从小浸染在“四书五经”裡,学习八股文的做法,然后参加科举,入仕……他真的这麼做了,做得很辛苦,将大量时间用在温书赶考上,一级一级地往上走。

  等到清朝都换了三个皇帝了,郑板桥才勉强做上县令。

  彼时,郑已人到中年。在赶考的遥远路途上,家庭随之发生了鉅变,娇妻病亡,小儿早夭。过去,為了生计,他凭藉天生的绘画才能,偶尔也去扬州卖画。当时的扬州可了不得,商贾云集,纷繁热闹。可谁又识得一个叫郑板桥的年轻人呢?他的画少人问津,势在必然。他鬱郁地回到家乡兴化,继续沉浸在读书中,把中榜入仕视為最后的人生寄託,一试,二试,三试,尚算不负厚望,劈荆斩棘地做上县令。

.

 但,就凭他耿介的性格,不肯低头奉迎,也是升不了什麼大官的。二十几年,他就一直在县令的位置上徘徊不前。有一段,為了前途计,他也试著妥协个那麼一回,千里迢迢地跑去北京,向当朝宰相投石问路。所谓投石问路,是那个时代的一种官场风气,给皇帝身边的重臣写赋,讨得欢心,关键时刻,给你讲几句好话,也许你就会平步青云。

  至於写赋这种事,在歷史上,数司马相如干得最出色,无人可敌。他临死遗书竟也是歌颂当朝皇帝的一篇赋,简直是雄文。司马相如一生的行当就是為上层建筑歌功颂德,以致在主流的歷史上,博得文采大名。依我看,他司马相如也就一御用文人而已,即便文采斐然,华章丽辞也用错了地方,实在可惜。

.

写赋这种事,你叫郑板桥干,肯定干不好。一个天生耿直喜好针贬时弊的人,他的血性不允许他这麼昧著良心以低级趣味的方式往上爬。
 
  后来,在61岁的时候,郑板桥终於想通,辞官归田(另有被革职一说)。他从山东回到江苏兴化老家,造绿园一座,遍植绿竹,广养幽兰,开始书画生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专心做起了职业画家,从此有了灵魂的安枕……

.

  大多数人走不出读书為官的俗套,有人一辈子沉浮在这约定俗成的窠臼裡鬱郁不得志,而不知跳脱出来换一种人生。郑板桥终於在61岁那年清醒过来,不念仕途,解去精神枷锁,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使得绘画技艺日渐纯熟,以至日后有了一个著名的郑板桥。

  他这一步走得清醒,也白白把前半生浪掷。人為何到了花甲之年才能想通悟透?使得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终於有了郑板桥的一席之地。其中五怪,皆擅画梅花——因為当时扬州城内盐商云集,富可敌国,人富了以后精神空虚,想必会趋风迎雅,且喜好以梅自况,买一些掛在厅堂明志,所以,梅花图在当时的扬州特别畅销。郑板桥却独闢蹊径,专攻竹、兰、石。他一生都在画这三样东西,不知倦意。

.

 他笔下的竹,苍老的、鲜嫩的、雨后的、月下的、经霜的、风吹的……不一而足。“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可见,他对自然造化的用情之深。他一直主张以“造物為师”,在自然中发现奇景。他给堂侄写信,教他画竹诀窍,现在来看那些信,堪比出色的美术评论。

  我尤爱他的兰花图,一两丛,在偌大的宣纸上吐香,寡瘦幽微,旁边是密密麻麻的小楷,仔细读、认真辨,好比一篇百字小品,言简意賅,其意无穷——美食家从一隻鱼头裡看见江山,我通过郑板桥的小楷行书,同样可以望见人生,清淡、恬然、自足、祥和,自己成全自己。

.

 不看作画年代,也明白这是老郑的晚年作品。他早年的兰花图,微微用力了些,把一种不与世俗為伍的架势拉得过於满了,像一张弓,不那麼鬆弛,射出的箭有力量,但目标太过明确,反而是不大好的。早年,郑板桥的兰都在悬崖绝壁处,看他的题兰诗写得何等绝然: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巖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

 连浮云的喧闹,都不予理睬;浮云走了,更不挽留。这个时候的郑板桥尚未寻到灵魂的安枕,一直处於突围的状态,心絃绷得紧。等到61岁回到家乡以后,整个人放鬆下来。一颗心放下来,稍微弹一下,便奔上了更高的臺阶。所以,我非常理解他晚年的那些兰花图,终於自悬崖绝壁处回到了他的庭院,好好地养在瓦盆,一样的幽香争芬。

 
  人生就像双臂,一开始总是往外扩张的,慢慢地,等到一切通透,才又想起收回来,拢住自己,最后双手合十,微闭双眼,有了感恩——你该知道佛教裡观音行於莲花之上、双手合十的时候,多麼安详。

.

郑板桥的画好,眾所周知,他的书法同样了得。以怀素和黄庭坚為师,他曾以临摩二位的法帖為乐事。从郑板桥的书法裡,我同样可以看得见烟云——是兼顾了怀素的狂草逸态,和黄庭坚的气势开张的一种独创的笔法。在中国古代,歷来视书画同源。前人的绘画,一般都在书法裡汲取灵感。

  中国的方块字大多為象形文字,一撇一捺裡尽显形态。但到了郑板桥这裡,他的书法往往从绘画裡寻找灵感,最明显的例子,是他写的“也”字,乍看去,彷彿是他画裡的兰,运笔气势如兰一样秀气端庄。

.

郑板桥虽没留下什麼大部头的专业美术理论,但我看他给堂侄有限的几封家信,早已胜过了晦涩艰深的美术评论,甚至简直可当写作教材看。譬如,他教堂侄画竹,先画几竿竹竿,这样大框架打好,然后再慢慢描叶,风起时,叶要有起伏态,霜叶為润,雨叶滞重……艺术大抵是相通的,写作同样如此,先把大的架构搞好,然后再补充细节。他那种对於竹叶四时变化观察的认真仔细难与匹敌。一个只有对竹爱到极点的人,才会捨得花去一生的时光去描绘。

.

  中国的文人雅士,歷来喜好梅兰竹菊,且以四君子自喻,作為四君子中的竹,因為有了一个郑板桥,得以在宣纸上风云万千、自喜迭宕、歷久醇香——是真的,看郑板桥不同时期的竹图,我彷彿可以闻得见香味来。他极少画菊,其中有一幅竹、兰、菊图,那样的菊,明显稍逊一筹,跟他擅长的竹、兰拥挤在一起,失了风韵之态。郑板桥的墨竹是相当有态的,疏淡有节、苍老横斜、绿荫匝地。

.

中国画讲究的是意境,只寥寥一墨黑,点在纸上,便勾画出情态异姿。在西方设计师眼裡,黑白是永恆色、经典色,一旦显现在中国的画家笔端,就能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恬淡永恆的人生意境来。

  修笔,必先修心。心中有景,笔下方有神。这一墨黑,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寄託的一种象徵。似简洁和顺,却深不见底,并遥遥与“四书五经”相呼应。所谓人生如墨,那个自小被父辈寄予厚望的郑燮,在61岁那年,终於挣脱枷锁,活回到自己,用一滴墨写起自己的人生来。在生前,凭藉卓绝的字画,他早已暴得大名。在他死后,依然如此。

.

 人们為什麼总是痴痴念念他的水墨兰竹?那是在一墨黑裡,我们人人寄予了自个的心思,孤傲,自香,有节,有义……这是多数人的情怀,被这个叫郑燮的人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自61岁开始
郑板桥:我的人生从 61 岁开始
郑板桥《题画兰》诗词鉴赏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笔下兰花竹子
世称“三绝”的郑板桥,8米长卷《兰花竹石图卷》亮相!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 花鸟画兰花竹子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