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板》读书笔记

前言——天性与教养之思

  • 作者认为行为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
  • 否定人性的存在是危险的
    • 抚养孩子时,对儿童天性的违背
    • 认为人性可以通过大规模社会运动重新塑造的信念导致了人类历史上一些极大的暴行

第一部分:白板说的兴起与挑战第一章:与“白板论”相伴随的三种流行的人性论

  • 洛克(John Locke )的白板说——心灵是白板一张
  • 卢梭的“高贵的野蛮人 ”——相信人性本善,邪恶的行为都是由于社会造成的
  • 霍布斯则相信人性本恶,需要一个利维坦来维持人类社会的秩序
  • 笛卡尔的“机器中的幽灵”——认为心灵的存在是不应受怀疑的,而躯体的存在才值得怀疑。他认为心灵是不受物理法则支配的。
    • 这一学说对知识学界的影响举例:布什政府反对抽取胚胎中的干细胞研究,认为卵泡阶段已有灵魂注入,和一个人等同的,因此毁坏卵泡也是一种谋杀行为
  • 笛卡尔和卢梭都是反对霍布斯的,但他们两者之间的理论可以并行不悖

第二章:人性理论的前世今生

  • 社会达尔文主义(其实更应称为社会斯宾塞主义)——赫伯特斯宾塞认为不切实际的社会改良家如果试图改善贫困阶层就是在干预进化进程。
    • 这样的理论为纳粹、为欧美当时通过的一系列种族主义、倡导优生学的法律提供了道德铺垫
  • 白板说的演化
    • 对洛克来说,是一个反抗教会和暴君的武器
    • 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洛克和密儿(John Stuart Mill)形成了联结主义——即空白的大脑将各种感觉记录下来,一种观念可以让人联想到另一种观念
    • 联结主义后来又成了行为主义的核心。
      • 行为主义的奠基人约翰华生认为一个婴儿的天赋和能力不起作用,他将“观念、信仰、欲望、情感等”一并从心理学驱逐了出去,因为他认为这些都是主观的、无法测量的。对于行为主义学者,他们只关心研究外部的刺激和人的反应
      • 另一位行为主义的代表是B.F.斯金纳。他在畅销书内写到, “如果把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斯金纳箱,对行为进行精心控制,就内消除侵犯、人口过剩、污染和不公正现象。”于是,高贵的野蛮人,变成了高贵的鸽子
    • 当今,虽然极端的行为主义已经失去了市场,但神经网络研究仍以联结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直到最近,很多心理学家仍然没有关注信仰和情感的内涵。在这些人眼中,人类如同老鼠,只不过有一块更大的白板,再加上一些“文化工具 ”
    • “文化工具”
      • 现代人类学之父博厄斯(Franz Boas)最先强调人类种族间存在的差异不是来自于生理构成,而是来自于文化
      • 然而,博厄斯的弟子们创造了一个怪物,即反对任何遗传因素在历史中扮演角色
      • 社会学奠基人涂尔干(Emile Durkheim)也有类似主张。到涂尔干,学者也不再认为大脑是白板。涂尔干认为大脑更像是“橡皮泥”,强调的是文化、社会环境对其可塑性
    • 总之,无论心理学还是社会学,都在否认个体心理的重要作用,对进化和本能都非常反感。
      • 心理学家有时也受乌托邦观念的驱使:认为改变儿童养育和教育方式能改善社会,因此他们反对先天论者具有的消极含义
      • 而社会学家则喜欢“机器中的幽灵”理论,因为这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的社会学口号,诸如“自由意志”、“人类心灵可以自由选择”等

第三章:连接生物学和文化的四座桥梁

  • 20世纪的社会科学家曾试图竖起一道墙以区分物质与心灵、如同白板的大脑和文化对心灵的塑造、野蛮人天生的高贵和社会机制的堕落、类似机器的身躯和能够自由选择的心灵等等。然而,产生于心理学、脑科学、遗传学和进化论前沿的新观念正在突破这面墙。
    • 心理学“认知革命”带来的五种观念
      • 第一,心智计算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和人工信息处理器可以使用相同的原则,解释了理性如何能够从没有意识的物理过程中产生。人工智能是与邻近的领域。深蓝、AlphaGo、会写小说会编曲的人工智能证明了“推理、智能、想象和创造性属于信息加工的表现形式”
      • 第二,心灵不是一块白板,因为白板不能做任何事,而是更类似于一台没有安装过软件刚出场的计算机。只是在究竟存在多少先天的学习网络机制方面存在着东-西极之争(MIT vs. UC San Diego)
      • 第三,头脑中的有限程序组合能产生无限多的行为反应
      • 第四,人类普遍拥有的心理机制可以解释文化间的表面差异
        • 一个例子是,虽然人类有6000多种语言,但最近语言学家Mark Baker已总结出了12种变量来概括语言间的差异。
        • 道德和民俗文化间虽有差异,但其产生的心理深层运算机制却可能是先天固有且通用的:比如不同民族穿着虽不同,但每个人都在努力通过自己的外表展示自己的身份
      • 第五,心里是有许多互动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大脑中有不同模块,他们能协同运作也有基于不同指向和目标的竞争。
    •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是认知和情感如何在大脑中实现的
      • 许多例证表明大脑的基本结构特征几乎不会因受到来自感官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智力、天赋、性别去想以及冲动性暴力并非完全是后天习得的结果
      • 然而,个体学到的任何东西都势必会影响大脑的一部分。只是对于个体发育过程中大脑是如何发展的,我们仍知之甚少
    • 行为遗传学
      • 基因中的微小差别可导致巨大的行为差异 (黑猩猩vs.倭猩猩,虽只有%零点几的差异,但一个攻击性强一个友好、一个由雄性支配雌性一个反之)
      • 同卵双生子拥有最为相似的基因
      • 然而,也有人认为心理并不是完完全全地只受基因的影响,原因有二:
        • 基因大部分作用只是一种概率。行为遗传学家估算,在既定的环境中,大多数心理特征的变异中,只有一半的变异同基因有关
        • 基因的作用通常取决于环境
      • 基因遗传在很多方面能影响我们的行为偏好,或正面或负面,让我们不禁思考在做选择时,我们真正拥有的判断力有多少?
    • 进化心理学
      • 自然选择是一个道德中立的过程,能获胜的是自我复制最有效的。根据理查德道金斯,被选择的基因是自私的
      • 自然选择形成的欲望,不等同于理性追求个人幸福的一般欲望
      • 在所有人类文化中、在还未掌握文化的儿童身上和没有文化的动物身上,都出现了很多的心理能力,因而心理看上去不像是能被文化随意塑造的。
      • 虽然西方世界普遍相信卢梭的性善论,但在过去20间人类学家搜集的证据表明,霍布斯的性恶论更正确。野蛮的土著部落中暴力事件、战争导致死亡人数的比例远超文明社会。然而,尽管冲突是人类的普遍特性,解决冲突也是普遍特性

第四章:文化是有助于人类生存的一种独特设计

  • 这一章的主旨: 文化不是彩票,而是使我们能生存、繁衍的一种独特设计构造
  • 虽然黑猩猩、机器人和孤独症患者(具有某一中神经缺陷)也喜欢模仿,但他们缺乏直觉心理机制去揣测被模仿者行为的意图,这样的话他们就没有文化学习的能力
  • 什么是文化?认知学家Dan Sperber认为,我们应该将文化理解成像流行病一样蔓延的心理特征:观念及实践活动在人群中的传播。而文化生活其实是建构在人们的虚拟想象认同的基础上的。
  • 文化是人们为了生活而积累起来的全部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
    • 文化的演进和生物学上的进化有高度相似性,一个族群分裂成两个之后它们将向不同的轨迹发展,越是新时期出现的分裂,两个族群越相似
    • 当不同的文化出现碰撞时,那些能更好满足人类需求的文化就会向另一文化渗透
    • Thomas Sowell和Jared Diamond非常信服地证明了人类社会的命运既不是因为偶然也不是来自种族,而是来自吸收他人创新的动力,以及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迁
      • 在农耕时代,易于培植的植物和驯化的动物集中在新月沃地、中国、中美和南美,于是这里出现了人类的第一批文明
      • 文明的繁荣源自文明的交汇,而落后则源于文明的隔离:欧亚大陆是一个巨大的各种地方性创新的聚集地, 易于收集来自各种地方性创新;而塔斯马尼亚岛是人类有史以来记载的最为原始的族群,在于澳大利亚大陆分离之后,很多技术可能就在历史的长河中遗失了
  • 作者倡导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应以心理学为基础。只有将大脑看成由负责思考、感知和学习等活动的复杂神经回路构成的事物,而不是将其看做白板或幽灵,才能对自身的文化有更充分的理解。

第五章:最后的抵抗

  • 作者在本书中要倡导的基本观点:无论现在研究的最新进展如何,作者相信人性必然是普适的和复杂的
  • 在本章中,作者驳斥了基于最新科学进展研究而产生的三种白板论的衍生品
    • 基因组数目缩水(之前预估5-10万,而人类基因序列组统计出来的大概在3.4万个左右)——有人辩驳人类大脑不能承载太多事物
    • 联结主义——相信一般神经网络就能解释人类所有认知活动
    • 极端神经系统可塑理论——相信大脑皮层可以随着环境和要求的改变而无限变化
  • 观点一:基因重要,环境也重要
    • 有机体的复杂程度并不仅取决于基因的数目,还取决于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虽然人类基因的数目可能只是蛔虫的2倍,但算上相互作用,复杂程度就是蛔虫的2^16000倍
    • 另外还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基因与蛋白质合成的复杂程度;二是测到的3.4万个基因只占人类基因组的3%,其他部分包括不负责蛋白质编码的DNA和被看做“垃圾的DNA”, 而我们对这些基因如何影响个体其实还挺无知
  • 观点二:神经网络是对复杂人性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它消除了认知步骤和大脑生理活动间的沟壑,是将生物学和文化联系起来的中纽带;然而通用的神经网络并不能达到人类思维和言语的基本要求,应此它不能是人性论的替代物/唯一解释
  • 观点三:大脑的可塑性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神经科学逐步表明大脑基本结构实在基因控制下逐步形成的,大脑的各个系统显示出了与生俱来的专门化迹象,它们相互之间是不可随意替代的。

第二部分主要讲了学界的政治斗争,略过

第三部分 我们为何不必为人性而担忧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驳斥了四钟对于人性方面的科学发现而引发的忧虑:不平等之忧、不完美之忧、不自由之忧、无意义之忧。作者试图证明每种观点在逻辑上的错误,并认为否定人性的危险比人们想象的会更严重。

第八章:不平等之忧

  • 作者要反对的忧虑:如果人与人之间有与生俱来的差别,那么压迫和歧视会被认为是正当的。
    • 有人担忧:承认不同个体因为性别、阶级、种族等方面存在的天赋、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三种罪恶:偏见、社会达尔文主义、优生学
    • 作者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是确凿无疑的,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推理过程:“如果人与人之间有与生俱来的差别,那么压迫和歧视会被认为是正当的”
  • 性相近、习相远:
    • 人与人之间变得相似或不同是受到两种不同力量的推动:进化心理学家管制的是使人类变得相似的力量、行为遗传学家则研究使人类发生变异的力量。
    • 人类心理上的共同之处要远大于其他方面的任何差异。
    • 种族内部个体的差异,要远大于种族间的差异(YQ:也许可以想象为两种正态分布图)
    • 事实上,人性的概念正是我们反对歧视的原因所在。虽然个体间存在智商、体力或其它方面的差异,但所有人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性:没有人愿意被奴役、被羞辱、受到不公正对待等等。我们之所以反对歧视和奴役,是因为我们相信无论人们在某些特质上存在多大的差异,在上述这些方面,所有人都是相同的。
    • 我们关注的不应该是种族在某些特性方面的平均水平的差异,这会造成刻板印象,并被用来服务于某种歧视性目的。简而言之,这些种族、性别间平均水平的差异,不应该被用来作为歧视的依据
  • 正义社会的概念:
    • 哲学家John Rawls认为“一个正义的社会应当是:那些尚未被赋予肉体的灵魂,在知道自己可能会被分配以劣等基因的情况下,仍希望投胎于其中的社会。“ 事实上,先天能力差异的存在,使Rawls的社会正义概念根据敏锐性和永恒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的大脑是白板,那么就会有人说贫穷的人都是咎由自取、因为他们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天赋。如果承认人们天赋中的差异,那么人们可能就会发现即使个体尽了最大努力、却依然会处于穷困之中。Rawls主义者会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应该加以调整,如运用再分配税收制度等。
    • 哈耶克认为:”人人生而平等绝对是假的……如果我们平等对待所有人,结果必然造成他们在现实地位上的不平等……因此,将他们置于平等境况的唯一办法就是区别对待“
    • 存在众多以平等之名行不平等之实的事例,有些危害性极大,如20世纪的一些暴行: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有进取精神的少数族群在他们迁入的地区往往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但这些人因为他们瞩目的成功而被视作剥削者和寄生虫,从而糟到驱逐和种族屠杀。。。

第九章:不完美之忧

  • 忧虑:如果人天生就是不道德的,那么改善人类的梦想就会显得徒劳
  • 因为对不完美的担忧而信奉“白板说”起源于两种谬误:
    • 自然主义谬误:即“天然存在的就是好的”
    • 道德主义谬误:如果某种特性是符合道德的,就必然是自然中存在的
  • 总之,作者的主张可以概括为:我们要正视人性中那些不完美的方面;即便那些不完美的人性是自然进化而来,也不代表这些特性造成的罪恶就应该被认为是合理的。
  • 道德圈的扩展:
    • 作者认为道德圈的扩展可能是源于进化的自利过程与复杂系统规则间的交互作用。
    • 在人类历史中,人类合作现象的不断出现是因为人们发现他们参与的是非零和博弈。这种动态特性使得染色体重能促进合作的分子不断被复制、那些能促进合作的细胞被复制、以及那些能聚合成复杂有机体的细胞不断被复制。人类社会也想有机体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合作性。
    • 非零和博弈的出现不是来源于人们助人的能力,而是来源于他们互相节制、避免伤害的动力
    • 人们认识到他们不可能逼迫他人去遵守自己不愿意遵守的规则。这样一来,想要做到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就不需要将自私从人们内心剥离出去了。普遍人性的存在,正式到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稳步提升的重要途径。

第十章:不自由之忧

  • 忧虑:如果人类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产物,那么自由意志的说法就是荒诞的,我们也就不能再指望人们对其行为负责
  • 用生物学解释人性,似乎是将越来越多的人划为无过失行列。最近几十年的滑稽说法包括:Twinkie defense, Black rage, 色情内容、摇滚歌曲的毒害等等。背后的逻辑是:如果某一行为是由行为者的生物物理因素导致的而非行为者自由选择的,那么行为者就不能为之负责。
  • 然而,“理解并不代表宽恕”。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康德、休谟和萨特)都认为一个人除非受了胁迫,比如被人用枪指着脑袋,否则我们都会认为他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即使这些行为受到了大脑中一些事件的影响。
  • 另外,虽然有人可能会认为惩罚罪犯是无意义的,让罪犯改正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都不佳等等。然而,不论如何都要对为恶者实施坚决的惩罚,否则人们就会认为法律只是虚张声势而已。法律不是戏言、必须执行。(YQ:概括而言,就是要杀鸡儆猴)
  • 总之,作者认为一个人只要不是神志不清,那么就应该为其行为承担责任。生物学上的解释至多只能是一部分动因,但不能消解责任的概念。

第十一章:无意义之忧

  • 忧虑:如果人类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产物,那么生活就会失去更高层次的目的和意义。
  • 凯文和跳跳虎的故事论证了为什么一个不道德的利己主义者的立场是站不住脚的:
    • 如果本人不愿意克制自己不去把别人推到泥沼里,那么他就很难要求别人克制自己不去把他推到泥潭里(YQ:即礼尚往来)。所以,虽然“克制”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但坚持一种道德规范依然是值得的。
  • 怎样看待道德的来源?
    • 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通过理性(掌握了我们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进行交换的逻辑)、知识(明白了长期合作带来的好处)和同情心(拥有了能让我们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的经验),不断扩展着道德感的范围。因而,不是宗教赋予了道德,而是进化附于的。
    • 相信道德源于宗教则会导致很多假借上帝之名而实施的罪恶行为——绞死同性恋者、烧死女巫、驾驶飞机撞击摩天大楼等等
  • 认为科学认知会消解人类价值观的担忧就有点类似如下类比:因为相信宇宙在膨胀而终将毁灭,所以人生奋斗没有意义
    • 问题的根本在于混淆了思考问题的维度
  • 理查德道金斯是这么来考虑微观层面人类自私的基因vs宏观层面由基因决定的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的:
    • 虽然从基因层面(最终层面)来看,对自己孩子的哎、对配偶的忠贞、对朋友的爱和信任,都有着自私自利的动机,但从人类的角度(当下的角度)来看,这些爱是无限的、不用怀疑的

第四部分:认识自我

第十二章:触摸现实

  • 这一章讨论的是认知的假定——主要从概念、语言和形象三方面,驳斥了相对主义。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 现实只是运用语言、刻板印象以及媒体形象进行的一种社会建构。相对主义是和“白板说”交织在一起的——他们认为大脑不存在任何可以把我事实的预设机制,即我们并不是睁开眼睛就能领悟现实的。
  • 作者在一开头就表明: 经由进化而成的大脑虽然难免出错,但却具有一定的智能机制,使我们能够触摸到现实中与祖先的生存和繁衍息息相关的方面。之所以说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并不是因为我们有感知觉机能,而是因为我们有认知机能的缘故。我们的认知机能(就像我们的感知觉机能一样)是与现实世界相协调的,这一点在它们对错觉的反应上体现得最明显:它们承认存在违背现实的可能性,并试图从错误印象背后找出真相。
  • 主要论点:我们可以通过洞察自身在分类、语言和心理意象等能力上存在的弱点,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使自己免受刻板印象、阴谋论者、媒体、广告商等在此类方面的操纵

第十三章:人类认知的局限

  • 认知局限的发生在于激情、意图、情感等在人类进化初始阶段的目标和现阶段目标的不匹配。比如出于对饥荒的预期,人们暴饮暴食,尽管饥荒从未出现。又比如,数学、文字、科学被发明出来的时间都不长,所以我们需要去学校弥补这些人类心灵先天不擅长的领域。
  • 在这一章中,作者还讨论了应该如何克服认知的局限,理性看待生命伦理、食品安全、经济等问题

第十四章:人类苦难的众多根源

  • 在这一章,作者解释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各种冲突因子——非亲属间、亲属间、两性间、朋友间、甚至是自己内在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因子造成了种种人类苦难
  • 然而,在这一章的最后,作者又阐述了苦难的意义:“ 如果遭受苦难的可能性不存在了,我们拥有的将不会是幸福和谐,而是意识的完全丧失。”下面这个例子,最有意思:
    • 我们可以想象有这样一个物种,隶属于它的每一对配偶都会被放逐到一个孤岛上,在那里终老一生,它们的后代长大后会离开那里永不回去。由于这对配偶的基因利益完全一致,我们从一开始就会认为,进化将会使它们拥有幸福完美的性爱、情爱与友爱。 但西蒙斯认为,这样的情形不会发生。这样一来,将不会再有坠入爱河的事情发生,因为没有其他配偶可以选择,坠入爱河将是巨大的浪费。

第十五章:不可避免的道德错觉

  • 本章的要点在于阐明人类的道德感并不足以保证能够将不道德的行为挑选出来,从而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 作者在这一章中主要批判了两种道德错觉:
    • 居高临下的道德指责: 今天,绝大多数的“社会批判主义”都包含有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品味的指责(低俗的娱乐、快餐、大批量生产的货物),与此同时,他们却认为自己是平等主义者。
    • 神圣与禁忌:作者提醒人们 扩大这些先验的价值有时会带来很荒谬的后果。 正如历史学家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所写的那样:“这再一次表明,真正的信仰者可能比玩世不恭的实际操纵者更加危险。后者可能会寻求达成交易,而前者会坚持到最后——把整个世界拖下水。”

第五部分 敏感话题

第十六章:政治

  • 本章要探讨的是左翼政治哲学和右翼政治哲学之间的政治分歧与有关人性的科学研究在知识层面的联系。
  • 左翼与右翼在人性上观点的本质差异:
    • 左翼政治哲学的依据是乌托邦的观点:人类心理方面的局限性源于社会安排方面的人为缺陷,不应该让这些缺陷妨碍我们对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展望。正如萧伯纳所言:“有些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而我梦想着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问‘为什么不?’”
    • 右翼政治哲学的依据是悲观主义的观点:人类天生就在知识、智慧和美德方面存在局限性,所有的社会安排都必须承认这些局限性。正如康德所言: “人性这根曲木,决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
  • 这两种观点衍生出很多政治上的不同立场:
    • 乌托邦观点寻求的是弄清社会问题,设计出直接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 相反,悲剧观点的着眼点是能够产生出符合我们目标的系统,即便这个系统中没有一个成员特别聪明或特别善良。按照这种观点,市场经济已经实现了这种目标
    • 持乌托邦观点的人指出,如果盲目相信自由市场,就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他们还提醒人们要注意自由市场往往会导致财富分配不公。
    • 持悲剧观点的反对者认为,公正的概念只有在法律框架下运用于人类的决策方面才有意义,而非将之用到抽象的“社会”中。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写道:“必须承认,在很多情况下,是由市场机制来分配收益和成本的,如果结果是收益和成本被故意分配给了某个特定的人,那么这是非常不公正的。”但他认为,这种对社会公正的关注混淆了一件事,因为“一种自发形成的秩序的具体细节,不能被认定为是公正或者是不公正的。”
  • 带有乌托邦观念的革命:
    • 第一场带有乌托邦观点的革命是法国大革命,想一想华兹华斯对那个时代的描述,以及他的诗句“仿佛人性在世间诞生”。这场革命的发动者推翻了古老的政权,试图以自由、平等、博爱为起点,建立一个新社会,试图将权力赋予一位道德高尚的领导者。但这场革命也将一个又一个领导者送上了断头台,因为每一位领导者都未能达到篡位者的标准,只有那些篡位者才会宣称自己拥有智慧和美德。这样的人事更迭并没有留下什么政治结构,反倒是留下了真空,而拿破仑将会填补这一空缺。俄国革命也是受到乌托邦观点的激发而产生的,它也使得一系列革命领导人落马。人类本性所固有的局限性证明,仅仅建立在革命者的道德抱负基础之上的政治革命是徒劳无功的。用“谁人”乐队歌曲中的唱词来说就是:迎接新老板,他却与前任老板无二致。
  • 作者还在这一章内阐述了美国宪法设立所基于的人性论(略)
  • 最后,作者相信由于人类在人性上的认识的推进,左翼和右翼间的政治观念鸿沟将很快被跨越。下面引一句Central Left的政治家辛格的话:“如果面对弱者、穷人和正在受剥削或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能力过上体面生活的人,我们袖手旁观的话,我们就不属于左派。如果我们说世界就是这样运行的,它将一直是这样运行,我们对此无能为力,那么我们就不属于左派。面对这些情况,左派想尽一份微薄之力。”

第十七章:暴力

  • 在这一章,作者首先阐述了暴力不仅仅是一种习得行为,暴力基因确实是存在的
  • 然而,仅仅认识到这一点,不能解释为何战争会有始有息,犯罪率会上下起落。因此,认识暴力的逻辑也是很重要的。
  • 作者认为,对暴力的逻辑阐述的最清楚的是霍布斯,他认为:在人类的本性之中,我们发现了导致争执的三大原因。第一,竞争;第二,缺乏自信;第三,荣誉。第一个原因促使男人为了获利而去侵略;第二个原因促使人们为了安全而去侵略;第三个原因促使人们为了名声而去侵略。作者于是对这三种逻辑分别进行了阐述。
  • 作者于是分析了霍布斯“以暴制暴”的合理性和不足:
    • 无政府主义必将会导致暴力混乱
    • 然而,霍布斯没有提供如何监督警察的问题。 带着武器的人始终是很危险的。
  • 作者最后阐述了解决暴力问题的博弈论思维(这段比较抽象,不是很能理解)

第十八章:两性

  • 这一章的核心观点比较简单: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很重要,但认为男女两性在先天心智方面毫无差别,则是不值一提的观点。选择的自由是重要的,但确保女性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刚好占据50%的比例则是毫无意义的。

第十九章:儿童

  • 这一章讨论的是,一个人的成长到底受到什么因素的驱使。行为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表明有三个因素,影响各不同
    • 遗传:占40%-50%
    • 共享环境(即家庭):只占0-10%
    • 独特环境(同伴环境等):50%
  • 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 几乎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会模仿他们的同伴而不是他们的父母。
  • 然而,作者认为这三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是交织在一起的。比如,儿童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归属到不同的同侪群体中的呢?如果是因为他们父母所选择的邻里环境的话,那么它又可被证实为属于共享环境的作用
  • 对于个体的发育轨迹,也许真的无迹可寻。作者认为, 在关于人性的看法上,我们或许有必要为一个前科学概念保留一席之地,该观念并不像许多人向我提及的那样是自由意志,而是命运。

第二十章:艺术

  • 本章的重点:艺术是我们本性的一部分。 不管艺术是人类适应进化的产物还是进化过程中的副产品,还是这两者的混合,它都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心智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类不道德行为是由基因和大脑决定的,我们为什么要谴责恶行?
《人格解码》读书笔记
心理变态都是天生的。
英媒:人类和小鼠大脑的共同和不同之处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读《自私的基因》
违背人性的4个实验——人类敢想不敢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