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词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的一生坎坷沉浮,既有过誉满全身的得意,也有过罢黜京外的失意。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时,此时的苏轼虽身处逆境屡屡受挫,却仍不改其志、笑对人生,在“同行皆狼狈”之时,他“独不觉”,甚至可以乘兴作词,把酒听雨;面对穿林打叶风风雨雨,仅有“竹杖芒鞋”的苏轼大呼“谁怕?”该词的最后一句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东坡回首远望的不仅是刚刚走过的风雨肆虐的道路,更是在回顾自己已走过的生命历程,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尽了东坡超然洒脱的旷达胸襟。全词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的精神追求,诠释着词人在逆境中无所畏惧、乐观积极的人生信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①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

  注:部分教材词前小序为“故作此。”

①沙湖:地名,在黄州城东南30里。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译析

  译文如下: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上了雨天,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被雨水淋得狼狈不堪,唯独我不觉得狼狈。不久天晴了,乘兴作了这首词。

    不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低吟长啸,徐徐漫步。倚竹杖、踏草鞋,比骑马还觉轻快,谁怕这些风雨?一身蓑衣伴着烟雨朦胧,也能了却平生。

    凛冽春风吹去了醉意吹醒了我,寒意袭来,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首远望曾经风雨萧瑟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于“乌台诗案”幸免于难后被贬黄州时所作。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这里所云“沙湖”在黄州东南30里。那一天苏轼在去沙湖路上遇雨,本来是带着雨具的,但途中以为不需要就让人带走了。不料后来竟下起雨来,同行的人一下子就被雨给打乱了:我的衣服要湿了,我的鞋子要脏了!心里先紧张起来。但苏轼觉得,不管紧张还是不紧张,雨始终都要打到身上来,又何必为这件事情而狼狈呢?所以他说:“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就是苏东坡之所以为苏东坡了——他有一种达观的、超然的思想:狂风骤雨不会久长,紧张和狼狈也于事无补。“已而遂晴”,果然没多久,就雨过天晴了。苏轼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非常潇洒。“穿”和“打”都是力量很强烈的字眼,雨点儿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使得我们以为它马上就要打到身上来了。可是苏东坡说不要理会它,这体现了一个词人的哲思。在这第一句里,“穿”和“打”两个字把打击的力量写得那么强,但是“莫听”两个字把它们全都否定了。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儒家最起码的修养。当然,陶渊明所说的“而无车马喧”还只是喧哗的声音。而苏东坡所说的则是马上就要加到你身上来的强烈打击。这里面有象征含义,象征他一生经过的那么多的迫害。你可以不在乎外界的打击,但是麻木迟钝地站在那里挨打就不对了。所以苏东坡接着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写得多么潇洒!我选择的路我仍然要走下去,而且我过去怎么走现在还怎么走。所以,这两句表面上写的是途中遇雨,实际上是写苏东坡面对人生打击与摧伤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境界。苏轼晚年被贬到海南,还写出了“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的句子。所谓“吟啸”就是吟诗唱歌,那代表了一种赏玩的心情。一个人,要训练自己在心情上留有一个空闲的余裕。我们不但不被外界的环境打倒,而且还能够观察、能够欣赏、能够体会。人,不只是在顺利的环境之中才能完成自己;在困难的环境之中,也一样能够完成自己。这里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种赏玩的余裕。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中的“我”虽然没有马,但是有竹杖,还有芒鞋。他觉得它们很轻快,比骑着马还舒适。很多人对物质的欲望像一个无底洞,即所谓“欲壑难填”。如果一个人永远处在物欲的笼罩之下,永远被欲望所控制,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有任何了悟。辛弃疾有两句词说:“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意思是我们不要逃避春天的阴雨而不肯出门,否则,整个春天经常都是阴雨天气,难道我们就把整个的春天都放过去吗?有的人老抱怨,我没有马骑,所以不肯出门。那如果你永远没有马,难道就永远不出门了?苏东坡现在没有马,也没有雨具,但是他在风吹雨打之中依然吟啸徐行,走自己的路。他说,我就要像那渔夫一样,在风吹雨打之中也要出去,任凭我的一生遇到多少风吹雨打,我都不怕。这是多么强有力的自持、自立和自信!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天那种乍暖还寒的寒冷就是“料峭”,但它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微冷”,说得很好,人在醒觉之后,会有一点儿冷的感觉。但后面的“山头斜照却相迎”,一下子将寒冷全驱散了。“相迎”二字很妙,当你刚刚从风雨寒冷中经过,忽然一抬头,看到了山头西斜的太阳,心中马上升起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在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下雨之后终究会晴,就会对宇宙之间的循环有了一种了悟,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向来”,就是我们过去所来的地方。苏东坡说,我回头看一看我过去所来的地方,穿林打叶,雨打风吹,那不是很凄凉吗?这实际上是指他平生所经受的那些打击和苦难。他说,我现在悠然自在地走我自己的路,走向我自己所追求的那个目的地,在我的心中,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也就是说,他现在已超脱于风雨阴晴之上了。“风雨”和“晴”指的是什么?“风雨”是打击,是一种不幸;“晴”是一种温暖,是幸。“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打击和不幸也好,温暖和幸福也好,对我的心都没有干扰,都不能转移和改变我。风雨是外来的,我还是我;晴朗也是外来的,我也还是我。现在,他已经不只是达观,而是有了一种超然的旷达。


50万人都点了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一首苏轼词,都说是最豪放的宋词,却鲜有人知背后的故事
原来苏东坡也爱装X,有诗为证!
中年再读苏东坡,真的不一样
苏轼《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亦无风雨亦无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