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忻州七大财主之一东楼张洪钧

这是东楼村张洪钧和段家庄石氏在城内南北大街明月楼办起了聚源谋钱帐庄兼布衣洋装大商号,成为忻县城钱庄、布料的中心和枢纽

...........................................

晋商曾称雄商界五百年,其活动区域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还把足迹伸向国外,完全可与世界商业史上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有句话叫做“南绛北代,忻州也不赖”,指的就是忻州商人在晋商中的位置,而东楼富商张洪钧曾在晋商中排名第三。这里要说的是张洪钧的几个小故事:

乾隆、嘉庆年间,张洪钧的老爷爷张圣春在忻州庄磨镇“广合谟”当伙计,主要是打里照外,提茶送水。他身在钱庄看到别人本利互变,滚动发展,立志以俭敛财,并把此当做执着的追求。忻州人对食物的耐久性颇有研究,“三十里莜面二十里糕,一里的豆面折断腰”,说的是当年走口外“住地方”的小伙计们为节省几百里路程的盘缠费用,采取生吞二斤生莜面,故意制造腹内积食,一路无需进食,然后回家大病一场,是种最为痛苦的节俭方式。“黄花梁的黄儿夹糕——吃也后悔不吃也后悔”,说的是走口外的小本生意人,虽然没有小伙计一样的生食莜面,可对每一文钱的花销也格外心疼。北上路上一个必经之地叫黄花梁,有一种小吃名叫“黄儿夹糕”,吃与不吃这种食物,似乎成为小生意人的痛苦选择。吃吧,不好吃,不吃吧,再没有既省钱又好吃的东西可供选择,是又一种痛苦的节俭方式。而这两种节俭的路子,张洪钧的祖上曾频繁采用。

到了张洪钧这一代,张家已经从富庶到达鼎盛时期。光绪中期,本家首富张倡胪的商号先后赔光,全部家产卖给了张洪钧。张家商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清末民初,山东、山西、河北、内蒙古、甘肃等地开设主要商号26座,各有“支庄”3——5座,大小凡80余座,开设布、粮、钱、杂货、当行、土产、客栈、药材、金融贾号等种类繁多的柜房遍及塞外通都大邑,从业人员多的时候达800余人,每年收入以白银计约三万两左右,仅“聚恒昌”布庄,一次(三年)分红九千万两银子。在村里又有土地1200亩,庭院14座,坐落东西堡,深宅大院,佣人熙攘。

就这样富甲一方的商业大户,其过日子的精打细算却近乎于“小气”,他认为“日用不俭,年损必大,教子不严,敛物必散,一叶菜,一粒粮,从春种到秋收何其不易。人生在世,饥有食,寒有衣,就是享福,多花一文钱,即为分外。”有一次,他生病卧床,儿子为他买回一盒点心,他斥责道:“只图口福,难成大事”。他教育他的钱庄货铺伙计们说,节俭是做人的根本。有时他们节俭的做法使人感到难堪。一般商店(大商店除外)留客人吃饭,只给客人面前摆几个白馍,同席主人,另吃粗粮,致使不习惯的客人几乎无法下咽。当年富商们的一句口头禅是“南房正窗子,玻璃轿车子”,他们认为所住房屋采光充足,出行能有一辆代步的马车,已经是一种奢侈的生活了。张洪钧还常拿祖上的“三十里莜面”和“黄花梁的黄儿夹糕”等精打细算的事例教育子孙后代。

富人张洪钧生活上的节俭虽然到了“小气”的地步,但在商界,在老百姓的口碑中,张洪钧却是“宁折本,不输名,重公德,守信用”的生意人。

忻州商人把以记账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易称为“打相与”,相与的多寡是衡量商业规模大小和商家信用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当时,张洪钧的相与竟有800家之多,每到年关划账,很少发生三角债。但商家亏盈是常事,张洪钧在与相与的交往中除了具有晋商经营谋略中的“慎待相与”外,更多注重的是“善待相与”。在忻州有一种奇特的躲债方式叫“悟豆芽”,年关将近,债主上门,情急之下用被蒙头蜷缩在炕头,债主便会心一笑说,来年再说吧。张洪钧和他的手下,往往就是这样的债主。他对别人是这样,对自己却严格要求,一次,他发现已达成的口头协议的买卖可能出现亏本,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指出:“说妥的,一定做下去。”结果是虽亏损数千两,却得到了商家对他“守信用、重合同”的认可。远近商家货行,只要见到他的一纸凭证,买卖即刻成交。他经营的一个栈房,有人在里边存了些东西,十八年后,很多人都以为这个人不在了,说把他的东西处理掉算了,但他始终认为货是人家的,不能轻易处理,后来,这家的后人来到这个客栈,发现这个货物完好无损,很是感激。这是件小事,却是大影响。由于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就更是把张洪钧“非常可靠”的美名到处传播。正是他的这种品质,受到了地方官的敬重和中外商人的信任,事业得以迅猛发展,成为晋商的一颗璀璨明珠。

张洪钧从小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和道家佛学思想的熏陶,加上家族自身崇尚文雅和以忠孝、中庸为做人根本的影响,深刻地认识到:要想使得家族兴旺,就必须发展教育,让子孙们多读书、都好书,才是发展的根本。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投资教育,兴办私塾。由于张洪钧有钱有名望,所以他开办的私塾很出名,请来的教书先生水平也很高,因此吸引了很多学生,对于前来读书的学生,仅收取少量费用。他还鼓励很多有知识的人从事教育事业,为哺育学生成长做出较大贡献。

张洪钧对教育的重视和倾力经营教育事业的言行,从清代到民国年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直都是周边村镇学习的榜样。

直至今天,教育子孙用功读书时,人们还要提到“举人门”。“举人门”是为纪念本族十八世孙张孝友出任河北省局城县隶州正堂加三级官职时建造的。张孝友刻苦努力,从小好学,擅长写文章,在13岁时就及第,是位杰出人才。张孝友就是从张洪钧私塾里走出来的人才,但张孝友仅仅是族人中的一个代表,从张洪钧学校走出的有功名的人才还有很多,后来都成为了后人们学习的榜样。

那个时候,张洪钧开设的私塾名扬千里,育人无数,直至日本人打进中国,私塾才不得不关闭。至此,有钱人家把孩子送往城里或者太原,要费不少周折,穷人家的孩子再也没有了书读,就更是常常念叨张洪钧,盼着他重新开办学堂。

来源:秀容在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事受理了|东楼乡路边的垃圾
晋商诚信故事和传说
【《乔家大院》为什么说出了徒的伙计,好的留不下,烂的赶不走】
邢希池:善抓商机的“吴老东”——武邑一村一故事(六)
卖柴神童巧对进私塾
【孝善·微国学】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