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湾电子产业两岸分工与全球布局策略
  2002.7.27
  壹、前言

    台商赴大陆投资,在八十年代期间,无论就金额或件数都不多,就制造业而言,台商投资大都属于劳力密集型下游加工业,产品结构的技术层次相对较低,而且平均投资规模也不大。不过,自九十年代初期起,台商在大陆投资急速增加,同时其特征也发生很大变化,例如,投资的主体扩大,集体合作模式逐渐取代单打独斗;投资的层次提高,由劳力密集逐渐延展到资本密集;投资的型态改变,采独资经营的企业愈来愈多;投资规模扩增,由一厂增加至多厂,投资金额普遍提高;台湾上市、上柜公司赴大陆投资的情形愈为普遍等等。

    随着台商赴大陆投资日渐增加,制造业在两岸之间的合作与分工也愈见紧密。依两岸相对的产业发展态势观察,我们发现,台商到大陆投资已由初期水平分工结构(即低附加价值产品移往大陆生产),协助维持台湾在国际产业供应链上的竞争力,渐次发展成一方面以开发大陆国内市场商杨为主的成长策略,另一方面则逐步走向以垂直分工的结构,实现全球的商机。

    本文将以电子信息业为例,探讨创造双赢的两岸产业分工模式,全文除前言与结论之外,首先将讨论科技产业全球分工与专业整合趋势;其次分析台商投资大陆趋势与两岸产业分工现况;最后从全球布局观点与台湾产业的整合优势,探讨两岸产业分工策略。

    贰、科技产业全球分工与专业整合趋势

    近年来,制造业厂商面对全球市场面采取的企业活动布局策略,呈现全球分工与专业整合之双重趋势,这种趋势影响全球科技产业结构之发展。

    快速技术变迁与技术扩散而带来的市场竞争,是促成科技产业厂商致力于事业分工营运的主要因素。科技产业技术持续创新突破的结果,导致制程技术愈来愈复杂且细腻,因而,产品创新与技术开发之不确定性程度愈来愈高,投资于新产品开发或产通报 风险也随之愈来愈大,透过专业分工可以分散风险。布全球布局之思维逻辑下,专业分工的目的在于整合全球各地之比较利益,让各项活动能够充分运用各地的优势资源,建构最具优势的竞争基础。本质上,生产制造、研究发展、行销服务等主要之企业机能,所需的资源不同、依赖的最适环境条件也不同,因而,厂商全球分工布局之策略做法,是将研发、生产、行销等主要活动,依据地区资源特性而进行全球布局。

    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一个国家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发展要件,适合不同的企业活动,厂商之全球布局做法,系以不同地区、不同企业活动之角度出发,或是配合不同地区之经济发展条件,发展不同产业。由多国籍企业之海外子公司的角色扮演,愈来愈强调创意、海外创业精神之策略做法,可以推论多国籍企业之经营,已呈现无国界状态;而多国籍企业的全球布局,可能为了全球市场或全球资源运用之策略观点而展开,对特定地区之产业发展造成影响。基本上,地区产业的发展会受到该特定地区资源特性的影响,而地区资源特质又会成为吸引多国籍厂商展开全球分工布局策略的行动,在两者互动效应之下,全球各地区朝向不同的特定产业群聚现象,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就电子信息业来看,其标准化程度提升后,兼容产品间所形成的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使得专业厂商的产品开发与价值链连结,更具效率,导引国际间产业垂直分工的逐渐形成。产业垂直分工趋势也促成先进国家、拥有产品品牌的厂商逐渐采取专精经营与策略外包(strategic outsourcing)的做法,尤其自从Prahalad and Hamel提出核心能耐(core competency)的观点后,美国各企业纷纷寻求建立自身的核心能耐,确认企业必须重新将资源集中于发展本身企业具有竞争优势企业活动的发展主轴;对于具有竞争优势、又系是策略重点的价值活动,企业该采取自行发展(insourcing)的策略;对于没有竞争优势、但又系是策略重点的价值活动,则采取策略联盟的方式,利用策略伙伴的竞争优势;对于有竞争优势、但非公司策略重点的价值活动,则采取杠杆(leverage)策略,将技术或know-how提供给其它单位;对于没有竞争优势、而在策略上又不重要的价值活动则采外包(outsourcing)的方式,交付给具有竞争优势的厂商提供服务。

    电子信息商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外包厂商,其能耐基础架构于产品设计与发展的活动上,透由高效能的产品开发速度、与具竞争力的制造效能,因而得以满足买主面对高度市场竞争的外包需求。此一能耐内涵的变化,源自于厂商在产品研发能力上的资源投入。厂商一旦具有了产品设计与开发的能耐,不仅提升了其附加价值创造的空间,同时可省却买主投资于非策略性活动范畴的资源,使其可专注于因应市场面的竞争要素,使得制造厂商与买主间形成交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e),从而提高供应关系的不可替代性与议价能力。

    除了能耐基础外,专业制造厂商的竞争策略,尚以垂直分工结构的价值创造为其思考主轴,包括提高买主的愿支付价格(willingness-to-market)、全球供应后勤(global logistics)的提供、以及供应链的整合(supply-chain integration)等,对于买主竞争力的强化愈显重要;再者,降低合作网络厂商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以提升合作网络厂商的供应能耐为目标,藉由共荣共存的合作关系,强化专业制造厂商的供应基盘环境(suplply infrastructure)。

    厂商面对全球市场面采取的企业活动全球布局策略,目的在于整合全球各地之比较利益,让各项活动能够充分运用各地的优势资源,建构最具优势的竞争基础。目前的信息网络环境,提供沟通协调与运输上的便利,化解了全球化经营的限制,让厂商能够将各项活动配置到全球最适当的地区营运,撷取各地之比较利益。显然,厂商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成为长期竞争优势之关键。

    在全球分工趋势下,形成不同地区发展不同产业的现象,例如:技术研发活动,必须集中在研发资源充裕的地区,并形成以研发为主轴的产业结构;劳力供应充沛地区,适合从事生产制造组装活动,并带动相关零组件、原材料与制造服务业之发展,而形成以制造组装为基础的科技产业结构。配合此一产业结构变迁趋势,将出现专业整合之区域性产业发展趋势,即专业整合之厂商能力发展。专业整合强调每一厂商都在其特定的专业领域中,以既有的专业核心逐步整合相关的技术与外围活动,建构独特与专业的产业影响力。此一趋势发展,在产业全球化且高度分工的环境下,是厂商发展核心能力,建构竞争优势的策略作为。

    整体而言,结合能耐基础与价值基础的策略观点,我们可以将专业制造厂商的经营逻辑,归纳成为能耐建构(competence-building)与能耐延伸(competence-leveraging)两个主要方向,而唯有透由能耐建构与延伸活动的交互配合,企业方能兼顾成长、获利与经营风险。

    电子信息产业的专业制造厂商过去的成功经验,至少可以提供吾人三个方面的启示:其一、企业的能耐内涵才是竞争优势的基础,而产品与制程能耐需要持续更新,方得以在竞争性的全球分工、与外包供应结构中,形成专业制造厂商的竞争优势与产业影响力。

    其二、长期的供应关系取决于价值的创造,而非仅是低成本供应或活动间互动成本的降低,而强化专业制造厂商的价值创造基础,不在于上下游间的成本压缩,而是以建构供应链上各专业厂商的效率链接,以形成整合价值。

    基三、定位于微笑曲线中点的专业制造厂商,其成长与获利应可充分结合能耐建构与能耐延伸的做法,以平衡其经营风险程度,达成永续发展的目标。

    叁、台商投资大陆趋势与两岸产业分工概况

    依大陆官方统计显示,累计至2001年底止,台商在大陆投资件数达50,838件,协议投资金额为547.3亿美元,占大陆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2.97%和7.25%,以投资金额计,在所有外商投资中居第三位。台商实际投资金额迄2001年底止累计已达291.4亿美元,占大陆外商实际投资总额的7.39%,排名第三位。

    台商在大陆投资的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其次是服务业,农业较少。制造业之中主要包括电子电器业、基本金属及其制品、食品及饮料、塑料制品、化学品制造等产业,其中电子电器业投资金额居各业之首,以累计至2001年底数据计算,电子业对大陆投资金额占台商在大陆投资总额的比重已超过30%。

    就历年来发展趋势观察,我们发现台商企业投资规模平均而言有逐渐扩大的迹象。依大陆官方统计,1991~2001年间台商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由81万美元增加为164万美元。投资规模扩大包含多层意义,其一投资者原以中小型企业为多,其后大型企业、上市、上柜公司前往大陆投资的情形愈来愈普遍。其二是单项投资金额超过千万美元以上的案件愈来愈多。其三是在大陆投资设厂,因经营顺利,由一个厂扩大发展成为多个厂的情形。除新的投资项目外,扩大投资规模的资金,有部份系利用在大陆的营利再投资的。

    中华经济研究院、林祖嘉等之研究都发现,制造业台商赴大陆投资在早期,绝大多数都维持母公司在台湾营业,而且大陆子公司与台湾母公司之间均维持相当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主要机器设备之购置、生产技术之支持、管理干部之培育、产品外销行销体系之建立等方面,台湾母公司对大陆子公司之营运,抢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另外,相关的研究也发现,整体而言台商赴大陆投资之后,不仅如前所述,大陆子公司与台湾母公司之间仍维持密切的业务联系,与台湾地区其它相关产业部门的业务关系也相当密切。

    由于台商到大陆投资绝大多数都维持母公司在台湾继续营运,而且主要机器设备、原材料及半成品等中间投入,或由母公司负责或直接向台湾地区其它企业采购,因此,当台商在大陆投资不断扩充,即带动台湾与大陆之间双边贸易快速成长,进而影响两岸产业分工的格局。

    就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商品贸易型态而言,由于两岸既存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又存在明显的技术和经济水平差距,因而根据前述理论,两岸之间的贸易可能同进具有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之特质。

    高长、黄智聪、林昱君等人的研究指出,两岸双边贸易确实同时存在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的情形,其中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这种现象显然与台商到大陆投资活动有关。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活动基本上是在台母公司或上、下游产业体生产活动的扩张,投资势必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典型的型态是,投资金自台湾外移至大陆,随即带动台湾地区资本财及其零配件出口,最后又带动工业原料出口至大陆,半成品或制成品回销台湾或销往第三国。

    香港海关统计资料,以HD六分位商品为准,观察两岸双边贸易金额最大的前二十项产品,我们发现由台湾输往大陆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以纺织业上游上造纤维类及电子电器业的关键零组件为主,较九十年代初期以纺织、塑料、化工原料等工业原材料、机构设备及零配件等占大宗的情形不同;而由大陆输往台湾的商品,则以电子业较低阶的产品如被动组件,及基本金属业中的初级半成品为主,再加上若干传统制造业的半成品如鞋材、脚踏车零配件、及天然资源产品如羽毛、羽绒、花岗石等,也与九十年代初期以农工原料等初级产品为主的情形不同。这样的贸易型态显示,两岸的产业分工有水平分工,也有垂直分工。

    另,根据台湾“经济部统计处”《制造业对外投资实况调查》,以2000年的调查资料为例,我们发现厂商赴大陆投资以水平分工为主,约占全部受访者样本的60%,其中又以一产相同产品居多;采取水平分工的厂商,在台湾与大陆两地生产的产品有所区隔;采垂直分工的厂商多以台湾上游(生产零组件与半成品)、大陆下游(装配制造成品)的方式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生产活动上有所谓水平和垂直的分工安排外,在生产、行销等企业经营面也在两岸进行分工,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功能性分工。前引“经济部统计处”的调查资料显示,赴大陆投资的厂商,约有10%左右在台湾已完全不生产,仅留下行销部门,其中尤以皮革毛皮制品业对外投资厂商,在台已无生产部门所占比重最高(约占45%);另外,家具及装设品业、木竹制品业、橡胶制品业等劳力密集型产业,在台湾已无生产部门所占比重亦在二成左右。这种分工格局持续发展,对台湾就业结构的影响甚大。

    肆、电子业两岸分工与全球布局

    电子业到大陆投资的决策,主要考虑因素,一是开拓及占有当地市场;二是为了降低成本;三是当地产业链的完整性。随着大陆相关产业的供应逐渐形成,多年的投资经验显示,大陆市场值得长期投资,因此业者大都逐渐加重大陆子公司的业务功能。所以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活动可以说是在台母公司或上、下游产业体生产活动的扩张。

    相关的研究发现:第一,电子信息业在两岸的产业分工格局,既存在垂直分工,也存在水平分工的现象。这种特殊的产业分工格局之形成,并非因人为主观的设计或干预,而因特有的产业网络,在市场力量的主导下所造成。第二,两岸产业分工格局是属动态的结构状态,其所显示的意义有二,一是对产品技术发展已成熟的产业而言,其(水平)分工已很难在产品的低阶或高阶做区分,台商一旦外移,会很快地使整个生产活动搬迁;二是在大陆投资的工厂或公司为了提高经营效益,逐渐朝向自立自主、扩大经营范围,投资初期所形成的产业分工格局不能被打破并重建。

    近年来在全球化潮流下,国际分工愈趋精细。由于大陆拥有充沛人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资源,又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潜力,因此,受到跨国企业的青睐,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事实上,台商在全球化布局的思维上,相当重视利用大陆的资源与市场腹地。近年来台商利用特有的产业网络在两岸进行分工布局,以提升竞争力,一方面是到大陆投资初期,新公司会利用既有的产业网络,继续向台湾采购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半成品等,同时将生产的成品或半成品回销台湾,因而使得两岸的垂直分工更加紧密。不过,在另一方面,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应厂商,也会因为产业网络的关系,主动或被动地随着下游加工制造业者前往大陆投资,使两岸产业在制造方面的分工缩减。后一种情形就个别企业来看,将生产线转移至大陆之后,台湾母公司发展成为营运基地,往往着重在经营管理、研发、市场行销、财务调度及人才培育和技术的支持,形成企业经营在两岸间的功能性分工格局。两岸加入WTO后,双边经贸交流趋于正常化,这样的分工模式将会继续强化,对台商的全球布局,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有益的。

    中华经济研究院曾经针对电子业,利用透过深入访谈所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实证分析企业赴大陆投资后两岸分工与全球布局策略。以计算机及其周边产业为例,目前在大陆之投资之台商多着重在以成本降低为核心的来料加工形式,并朝向供应链的垂直整合,而管理、运筹、行销、产品开发等活动则以台湾为主。不过依照Compaq、HP或Dell等PC大厂寻求代工伙伴随的条件而言,代工条件中最重要还是厂商的全球运筹能力(Global Logistic)。以主机板而言,台湾主机板厂优势在于随时都可以保持20到30种产品线,可以随时满足无论SI、clone市场或全球前10大的OEM客户的需求。台湾主机板厂在全球组装市场高占有率所形成品牌实力也是目前台湾业者的优势,因此,随着前10大OEM客户陆续来台对主机板厂下单,台湾之业者全球运筹能力的成长将对其竞争力之维持愈形重要;主机板一线厂大陆之生产已逐渐朝向专业电子制造厂商CEM(Contract Engineering Manufacturing)形式发展。

    台湾主要主机板厂商在大陆所投资之生产工厂多分布在大陆苏州、东莞、宁波保税区等地。而投资之方式则多利用第三地海外控股方式对大陆进行投资。这些主机板大厂之投资,基本上所包含之范围可包括制造、进出口及仓储、维修等业务。亦有厂商向下游计算机及周边产品之生产及销售布局,为未来大陆之内销市场或外销市场建立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基地。大厂对大陆投资动机主要为生产国际大厂订单,投资制造、进出口及维修中心,投资型态则为直接投资与合资方式。其中制造部份则以发展相关之软、硬件技术为主,配合上、下游厂商的合作,并整合有关计算机机壳、电源供应器、监视器、网络卡、鼠标、键盘等外围产品,朝向准系统组装方向前进。为掌握美洲、欧洲及日本之客户,厂商之海外分支机构主要在美国之洛杉矶、加拿大、德国汉堡、日本东京、英国、大陆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在这些海外投资中,通常台湾与大陆是以制造为重点,提供全球之使用者及客户,而区域性之分支机构则以销售及提供顾客服务为重心,美国之分支机构则多半还包括技术之信息取得及研发等功能。

    由以上之讨论可知,台湾业者在全球的分工布局型态已逐渐明显,基本上可以说生产线移往大陆,多数业者的大陆厂生产活动均是承接国际大厂之OEM/ODM订单,形成OEM全球订单大部分仍由台湾出货,但制造均在大陆进行,而研发,技术,管理行销等主要活动仍留在台湾的格局。依据厂商之投资形态,基本上两岸分工是根据不同地区之优势进行安排,台湾的优势在于完整的全球后勤体系,及坚强的供应链管理包含全球供货仓库、3C铸造厂、制造/组装点、分公司等。而大陆的优势在于低廉的土地及人力成本,在整个生产上、下游厂商均前往大陆后,原料之采购85%以上亦将在大陆进行。

    未来计算机产业在全球分工形态上,将形成欧美及日本着重在IC设计及电子材料研发生产为主,台湾负责产品之设计,而大陆则以量产制造为主。因此,台湾企业未来的两岸分工方式,将会是研发团队仍以美国及台湾为基地,而产品之生产、维修则逐渐移往大陆。由于个人计算机之组装应离消费市场越近越好,因此,全球化计算机制造商之全球布局通常均会考虑东南亚,欧洲及美国各需有分支机构,以掌握全球三大经济体之市场。而各地方市场必须充分掌握区域市场的需求动态,方能提升制造及出货的效率。台湾企业在大陆市场之竞争优势,在于大陆与台湾同文同种,台商进入障碍较低。

    伍、结论

    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无国界时代,国际产业分工的结构愈来愈细腻且复杂化。台湾电子产业到大陆投资趋势,呈现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现象,而随着大陆市场开放及产业群聚之发展。台湾厂商生产活动移往大陆情形愈来愈普遍,两岸功能性分工的格局已愈来愈明显,大陆逐渐成为制造基地,台湾母公司主要负责研发设计、行销和财务调度等业务。这种趋势是市场机制引导的结果,对台湾与大陆经济、产业发展都有显著的贡献。

    面对全球化竞争,厂商为维持竞争优势,未来应更重视研发和创新,不断强化已身的能耐基础(competence base),提升国际营运能力,并强化整合能力管理效率,以形成国内外竞争同业的模仿障碍。如何更有效结合两岸的资源与市场,创造更坚实的核心竞争因子,是今后电子业者发展的关键。

    (本文作者系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网2002年7月27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台湾焦廷标 焦右伦父子的故事
厦门茶界人士,更盼望将,茶叶卖到台湾
台当局:两岸经贸交流缩减25% 比观光业还剧烈
张志军:绝不允许“绿色台商”到大陆挣钱
两岸一日生活圈
“70后”台商登陆创业的“大事记”与“小确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