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2013.12.17  郑州市统计局
中国1992年正式宣布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的20多年来,一直在城市化道路上不断探索。1998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小城镇,大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制定“全面小康”新战略的同时,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强调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此后的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则把这个方针列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2005年,出台了“新农村建设”来振兴包括县级以下的城镇在内的地方经济,以此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2007年又批准了成都和重庆作为这个专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一、郑州市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发展
研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选取以下指标,用城镇化率代表城镇化进度,用人均GDP代表经济发展,并选取一产、二产和三产GDP来研究城镇化和产业之间的关系。
表1                郑州市2000-2012年城镇化率及分产业产值
年份
城镇化率
人均GDP美元
一产产值
二产产值
三产产值
2000
55.1
1356.2
42.4
343.3
342.7
2001
55.5
1467.8
45.3
379.1
391.4
2002
56
1618.2
47.3
421.5
445.1
2003
57
1873.4
49.3
523.2
501.7
2004
57.9
2295
63.1
670.4
601.8
2005
59.2
2846.8
72.4
872.8
715.4
2006
60.2
3497.6
71.4
1070.9
865.5
2007
61.3
4480.3
79.4
1314.6
1092.8
2008
62.3
5865.4
94.7
1654.4
1263.7
2009
63.4
6476.7
103.1
1786.5
1418.9
2010
63.6
7032.7
124.6
2269.9
1646.4
2011
64.8
8802.9
131.7
2874.2
1974
2012
66.3
10032.2
142.4
3208.4
2196.2
为了使指标相对统一,把表一的具体数值改进为以2000年为基数,各项指标的累计增幅。
表2         以2000年为基数相关指标的累计增速(%)
年  份
城镇化率
人均GDP
一产产值
二产产值
三产产值
2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2001
100.73
107.20
105.30
109.90
112.60
2002
101.63
117.06
108.46
121.55
126.34
2003
103.45
131.93
114.32
145.13
139.60
2004
105.08
150.40
120.83
171.40
159.57
2005
107.44
172.36
129.29
203.79
181.75
2006
109.26
197.69
137.82
241.49
207.01
2007
111.25
225.96
140.72
287.14
234.75
2008
113.07
252.85
148.60
329.63
263.15
2009
115.06
278.65
154.39
368.20
293.15
2010
115.43
302.33
159.02
423.80
324.81
2011
117.60
333.47
164.91
495.84
357.94
2012
120.33
365.48
335.85
569.23
388.01
1、城镇化率和三次产业发展的关系
做出城镇化率增幅分别与一、二、三产增幅做相关性分析,城镇化率与郑州市一、二、三产增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5、0.981和0.991,从中可以看出,城镇化率的提升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最为密切,其次为第二产业。
表3                 相关性
城镇化率增幅
一产增幅
城镇化率增幅
Pearson 相关性
1
.765**
显著性(双侧)
.002
N
13
13
一产增幅
Pearson 相关性
.765**
1
显著性(双侧)
.002
N
13
13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4                 相关性
城镇化率增幅
二产增幅
城镇化率增幅
Pearson 相关性
1
.981**
显著性(双侧)
.000
N
13
13
二产增幅
Pearson 相关性
.981**
1
显著性(双侧)
.000
N
13
13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5                相关性
城镇化率增幅
三产增幅
城镇化率增幅
Pearson 相关性
1
.991**
显著性(双侧)
.000
N
13
13
三产增幅
Pearson 相关性
.991**
1
显著性(双侧)
.000
N
13
13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为更进一步寻找城镇化率与一、二、三产的关系,下面以城镇化率做因变量,一产、二产、三产增幅为预测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
表6                 模型汇总
模  型
R
R 方
调整 R 方
标准 估计的误差
1
.996a
.991
.988
.73288
a. 预测变量: (常量), 三产增幅, 一产增幅, 二产增幅。
表7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87.679
2.148
40.812
.000
一产增幅
.017
.009
.150
1.971
.080
二产增幅
-.069
.023
-1.575
-2.991
.015
三产增幅
.172
.034
2.443
5.068
.001
a. 因变量: 城镇化率增幅
从回归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产业P值大于0.05,这说明第一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发展没有显著关联,城镇化的发展不随第一产业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产业的偏相关系数为负数,概率P值小于显著水平0.05,说明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的发展相关,但第二产业和城镇化存在负相关,至少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会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偏相关系数最高,概率P值远小于显著水平0.05,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率的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率发展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列出了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P相关系数表,如表所示,两指标的P相关系数值高达0.993;同时相关概率P值明显小于显著性水平0.01,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两者高度正线性相关。
表8                     相关性
城镇化率增幅
人均GDP增幅
城镇化率增幅
Pearson 相关性
1
.993**
显著性(双侧)
.000
N
13
13
人均GDP增幅
Pearson 相关性
.993**
1
显著性(双侧)
.000
N
13
13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城镇人口比重代表城镇化水平,人均生产总值代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2000-2012年郑州市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这两个指标是一种十分明显的对数曲线关系。
可决系数R*R=0.995,F统计量=2168.567,概率P值小于显著水平0.05,说明该模型有统计学意义。
表9             模型汇总和参数估计值
因变量:城镇化率
方程
模型汇总
参数估计值
R 方
F
df1
df2
Sig.
常数
b1
对数
.995
2168.567
1
11
.000
17.071
5.275
自变量为 人均美元。
这一规律性的揭示主要意义:在理论上很好地解释了城镇化过程的阶段性。因为对数曲线关系表明城镇化水平的增长和经济水平的增长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数量关系。在工业化发展的前期,人均总值增加一定数量,需要相应提高的城镇人口比重却相当大。在经济水平很低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实际城镇化速度是较快的。但越往后,人均总值增长同一数量,相应需要提高的城镇人口比重就趋于减少,直至后期阶段,经济发展的同时,城镇化水平提高很慢而趋于稳定。
对数模式修正了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简单后果的认识。早就有资料证明,许多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在提高的同时,工业劳动力的比重反而在下降。显然,对数曲线关系既包含了线性关系的基本内涵,又更准确地反映了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过程。
3、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镇化率的提升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对一、二产业的发展并不能带来促进。所以,确切的说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相互促进。这个也可以从城镇化率高的地区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出。城镇化率越高的地区,一般来讲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前提,离开了经济发展的城镇化无疑是空洞的和不可持续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在城镇化的不同阶段,各项指标的效用不同。在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展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的集聚,在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一系列结果促进了包括工业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率的提升的边际效用递减,在城镇化初期,经济的发展能快速的提升城镇化率的提升,但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带来的提升会逐渐减弱。人均GDP和财政收入与城镇化率所做的对数模型呈相同形态。这也进一步说明城镇化率的提升不是简单的经济累加,随着城镇化率达到某一阶段,城镇化过程中的各种城市问题会不断显现,如交通,人口教育和卫生、大气污染等都需要不断完善,这些也需要经济与财政收入的支撑。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城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造城运动和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更需要维护和提升。
城镇化率的提升不是简单的累加,郑州市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55.1%上升到2012年的66.3%,12年上升11.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91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2012年,郑州市的城镇化率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以上。并且这其中正是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期。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步平稳,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率的带动效应逐步减弱,可以预见,城镇化率的每一步提升,将需要更多的经济发展支撑。
二、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
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无非是推力和吸力的共同作用,但是推力和吸力的具体内容可以很不相同。资本主义国家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发展早期,总和农民的破产联系在一起,破产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梦幻追求,常使过量的农民盲目拥入大城市,挤进贫民窟,扩大失业队伍。社会主义中国的城镇化当然不希望也不应该与它们有共同之处。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着某种规律性,这并不意味着城镇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会带来某些消极作用,比如城市失业、贫民窟、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侵占耕地等等。郑州面对的问题显然不是要不要城镇化,而是如何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优越性,尽量克服其消极影响,使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问题。
三、郑州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这些年来在全国先后出现过各种新型城镇化的改革尝试,例如天津模式、成都模式、广东模式以及江苏模式和浙江模式:
成都模式。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模式。其主要做法是对土地确权颁证,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以发展较好的区域作为起步点,确立优势产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另外再配以农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天津模式。天津的小城镇发展主要又分为四种子类型:整体推进型、都市扩散型、开发拓展型和“三集中”型。其主要做法为乡镇政府主导的“以宅基地换房”,先解决搬迁农民的安置问题,然后通过土地集约增值的收益发展地区产业,解决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将农民的集中居住与城镇化、产业化有机结合。
广东模式。广东模式又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是珠三角模式,即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集中的中心镇为发展依托;二是山区模式,即围绕着县城,发展专业镇。珠三角模式的主要做法是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城市周边地区的快速崛起。
从共同性来看,总结为: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耕地向集约经营集中,村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和土地有偿转让使用。
显然,这样做可以将工业作为城镇发展的推动力,转移从农业生产中释放的劳动力;将耕地集中化,便于现代农业和规模经营的开展;将农民向社区集中,解决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第三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土地的增值又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基础建设所需的启动资金。
根据前述发展模型分析,城镇化在不同阶段,各项指标的影响不尽相同,所以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地区的不同地域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城镇化发展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郑州目前现辖6区5市1县和4个开发区,全市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0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903.1万,建成区面积346.4平方公里,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郑州市主城区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城市功能逐渐完善,随着中原经济区规划实施、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的逐步发展,郑州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头作用逐步显现,中心城市聚集作用带动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地铁交通2013年开始通车,以“两环十七放射”、市域十条快速通道为重点,全面启动了中心城区到县城组团双向8车道、过境省道双向6车道、县城组团到产业集聚区(新市镇)双向4车道、产业集聚区(新市镇)到新型农村社区双向2车道的全域通达、廊道配套的路网体系建设。主城区辐射作用逐渐增强,城市规模不断扩张。郑州市县域经济在河南始终处于前列,随着县域城镇的的不断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合村并城社区建设提升了县域城镇的承接承载作用。
在城镇化发展尚未涉及的广大农村,在城镇化初期,工业经济的发展能迅速带动农村人口向产业聚集区聚集,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理念,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建设,构筑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承接产业转移、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实现农村居民的就近城镇化。
综上所述,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统揽,以“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为方向,按照“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要求和“政策引领、规划先行、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群众自愿、有序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域城镇的承接承载作用和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大力推进以产业集聚区为支撑的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在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3年我国GDP增长7.7% 三产首超二产
三产税收超二产 经济结构趋优
一二三产业结构:立足现实的选择
政策文件上常说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到底说的啥?
南充市总体规划(2010
2015年GDP公布,光谷竟赶超江汉成三产GDP最高城区,超过千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