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轻写重 漫笔人生

                以轻写重  漫笔人生

                                      ——叶浅予的艺术与人格

                                                                                               

                                                                                            洋  


                                                                                                          晚年在画前构思的叶浅予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如果说有哪一位画家的创作,能够生动诙谐地呈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纷杂状况、展现流畅洗炼的线条魅力,且始终秉持着“游于艺”的洒脱态度,叶浅予的独特价值堪称无可取代。今年是浅予先生离世十五周年,近来每每看到浅予先生的画卷,听闻或是读到有关他的传奇故事,总会感叹他那乐观而富活力的创造精神,雅俗共赏而又直抒胸臆的艺术风格,并在心底泛起一股会心的感动。

追溯叶浅予的人生,犹如一阙动人心魄、跌宕起伏的戏剧,令人唏嘘又引人景仰。他一生辗转磨难却意志顽强,勤奋敏锐画笔不辍,总能以看似轻松的艺术表达来承载沉重的生命思考,微笑着不卑不亢地面对纷繁人世与坎坷命运。从18岁时自故乡桐庐初出茅庐独闯上海滩,到三十年代不顾危险在炮火硝烟中坚持漫画创作宣传抗战;从四十年代跨过大洋赴美访问阅尽新奇,到十年“文革”梦魇的牛棚生涯,叶浅予始终保持着以其细致敏锐的艺术之眼观察生活,再洗尽铅华,用最直接的方式将这些感受显映在画面之上。

青年时代的叶浅予,在上海的一家实业社卖过布,画过广告,教过插图,做过舞台背景和服装设计,并在此期间开始以浅予的笔名给画报投寄漫画稿,得到当时漫画界名家张光宇的赏识。北伐战争开始后,叶浅予供职的《三日画报》停业,20岁的他由漫画家黄文农介绍到当时海军政治部为反帝反封建反北洋军阀而绘制宣传画。当年,他和上海画家张正宇、张光宇、王敦庆、黄文农、鲁少飞等组织了中国第一个民间漫画团体“漫画会”。第二年,由张光宇任总编、张正宇和叶浅予任副总编的《上海漫画》周刊创刊,同年叶浅予的长篇漫画《王先生》开始连载,前后延续达七年之久;期间,在上海《晨报》连载的《王先生别传》也使他名声四起,民众皆知。后来由于该漫画作品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经人投资拍摄电影,叶浅予自己担任了编导,“王先生”系列电影一拍就是十一部,一时间,王先生小陈成为上海滩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也几乎成了叶浅予早期艺术成就的代名词。

抗战爆发后,上海文艺界组织救亡协会的漫画宣传队随即成立,并推举叶浅予为领队,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后来,漫画宣传队辗转到了武汉,在郭沫若主持下的政治部三厅作美术宣传,此间他既遭遇过敌机轰炸,又逢扒手偷窃,几经磨难,却不改乐观昂扬的生活态度和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四十年代,应驻华美军史迪威将军司令部邀请,叶浅予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访问了设在印度兰枷的中印训练营营地,参观了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现存世的大量印度舞蹈和风物速写都在此期间完成。后来,他又与张大千磋磨艺境,从敦煌壁画艺术中寻找灵感,练就了舞蹈人物画线条的独特韵致。

           
  

新中国成立后,正当他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成为蜚声中外的一代人物画大师和桃李满天下的艺术教育家不久,又在文革期间遭遇“莫须有”之罪被关进牛棚。七年之久的铁窗生活,在单人牢房中无人与他对话,因担心自己会失语,他曾自编小曲唱给自己听,自编故事模仿广播电台每天播出。这种苦中作乐、笑对磨难的精神,需要具备怎样过人的毅力和勇气!出狱后不久,他唯一的儿子离开人世,他自己也患了癌症,随后夫人王人美病逝,面对接踵而至的沉重打击,他坚强地承受下来,把这些苦楚默默地溶化到内心深处,并靠着这股生命力战胜绝症,写下几十万字的回忆录。此时的他,仍在画纸上延续着从未停歇的创新。八十年代,叶浅予迎来了创作上的另一个高峰,晚年创作的《诗情画意千岛湖》、《西天目画中吟》、《富春山居新图》等中国画作品,融人物、山水和花鸟画为一体,创立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新风。

如果完整回顾叶浅予一生的艺术,便不难发现他对画面中的轻松韵律与爽利之风的执着追求。在他的艺术之路上,漫画、速写与舞蹈人物画三大类的艺术形式各得其美,又互相交织,共同构成了独具神韵的“浅予风格”。

在二十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绘画大家中,以漫画著称者寥寥。而言及叶浅予的艺术成就,却总要从漫画说起。叶浅予的漫画情缘起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从长篇连续漫画《王先生》,到《小陈留京外史》,再到异域采风的《天堂记》,叶浅予以其从摹仿到创造的天赋、讽刺幽默的才华与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创造了叶氏漫画的黄金时期。上海杂志公司在三十年代后期出版了全套的王先生、小陈漫画集,留下了一份上海生活的形象资料,这一系列作品生动真实地展现了中国近现代都市的市井众生相与官场现形图,以其取材真切的现实性、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和源于民众的娱乐性,紧紧抓住了城市民众的情绪兴味与生活脉搏。作品中既有轻松的嘲讽与调侃,也有辛辣的批判与控诉,以幽默的构思、犀利的笔锋鞭挞丑恶,寄托悲悯,这种平易的公众角度和正直的社会良知,使他的漫画几乎家喻户晓,传达出一般意义上的绘画作品所难以尽至的力量。

漫画的轻松诙谐承载了叶浅予人格精神的一部分,那些鲜活幽默的、充满生机的形象,毋宁说是他生活与思考的某种需要。这种艺术表现的习惯,对于他来说已经深入骨髓,也成为创作中国画作品之外的一种必要的调剂。他常说:漫画使我习惯于用夸张的眼睛去看周围的形象,包括自己在内,常常想把周围的形象漫画化,获得有趣的效果。我画了一阵国画之后,有时总想作一两张有趣的漫画,说这是条件反射也好,是玩世不恭也好。实际上,叶浅予确实是将漫画这种看似轻松、不入雅品的艺术表现手法,看作是一种完整、严肃的绘画门类,并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内涵。

作为同样是以线条取胜的艺术形式,除了漫画以外,速写是叶浅予艺术中的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叶浅予的速写在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界堪称一绝,可与其比肩者甚寥。他从三十年代起就保持着“速写本子不离身”的积习,将速写本视为艺术创作的形象库,这既受到了墨西哥漫画家珂佛罗皮斯的影响,也是叶浅予多年来摸索揣摩的“法宝”。1935年,叶浅予开始“带着小本子在生活中画速写,为漫画创作记录人物形象”;1942年转而“从事国画创作,依靠速写作为人物形象的仓库”,成为一种“为表现生活的新创作体裁”。在长时间的创作体验中,他总结出“快速和洗炼是速写的特性”,用线条意象即时性的寄存自己的感受,并在这种创作磨砺中找到了乐趣和意义,晚年自述“手不离速写本随时记下各种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积累大量素材以便日后创作运用,很快成为一种习惯。”

 

就像他洒脱轻快的速写作品一样,叶浅予对于速写的理解与描述,同样也是即兴而充满意趣的。他提出“作画如作战,对对象作一番解剖分析,然后又加以整理概括的工夫,使一个自然形象改造成为一个绘画形象,主要是头脑的工作。”他的很多速写较为细致地集中描写人物在某种心理状态下的形和神,以熟练、简洁和准确的线条表达情绪。实际上,他的很多漫画创作也具有“强烈的速写色彩”,如《重庆印象》《天堂小记》《走出香港》等作品,有笔有墨,尽显笔墨线条的韵致。包括他的很多中国画作品,如五、六十年代创作的中国画《中华民族大团结》《夏天》《头等羊毛》《北平解放》等名作,都有速写笔意的轻快神采,难怪徐悲鸿对叶浅予国画曾做过这样的评价:浅予之国画,如其速写人物,同样熟练,择善择要,捕捉撷取,笔法轻快,动中肯綮,此乃积千万幅精密观察忠诚摹写之结果!率尔操觚者决不能望其项背。在重视笔墨的同时,叶浅予并不拘泥于骨法用笔的传统程式,而更着意于意笔抒写,所以他的中国画没有过分追求“墨分五色”的墨色层次感,而是把墨作为点划,意在醒目提神,营造整体的氛围和韵味,达到一种节奏舞动的音乐感。这一特点独到地解决了情态与节奏的结构关系,和抽象的线条与运动的结构关系,开创出情态结构的人物画新程式。

在所有人物题材的速写中,叶浅予的画以舞台人物最具影响,也最得生韵。新中国建国后成长起来的几代画家了解叶浅予的艺术,也是从他五、六十年代发表在报刊上的舞台速写开始的。他的这一类速写,早期大部分是用铅笔线,从《天鹅湖》开始用水墨改画,线条减至极致,清婉动人,某种意义上也实现了减笔人物画传统的现代复兴。据说张大千初次见到叶浅予舞蹈人物作品时,张巳是名震南北的大画家,而三十七年后,张大千再次见到叶浅予作品时评论其作品捐弃研丽,入于神化,并且以自己最得意的自画像,换取叶浅予的一张速写,足见叶氏速写的魅力。

舞蹈人物画之于叶浅予,是其将独具特点的速写线条与敦煌艺术的色彩相融合的产物,更是他中国人物画创作的“独门绝技”。上世纪四十年代,叶浅予的创作重心离开漫画,走向国画,第一批新作便是他访问印度归来所作的印度舞画。他用敦煌壁画和佛画的手法描绘天竺舞蹈,赋色厚重,线条工致流畅,既有壁画风格又得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韵致。如《印度献花舞》造像生动,纯任线描,人物神情动作温婉舒展,衣带飘舞,设色参酌了中国传统壁画的技艺,故能深得张大千叹服:每写天竺寂乡舞女,奇姿逸态,如将飞去。余爱慕无似,数数临摹。偶有一二似处,浅予不为呵责,转为延誉,余感愧无似。到了六十年代,他的笔墨进一步解放,舞蹈人物画的高峰期也随之到来。无论是画印度婆罗多舞还是中国民间戏曲,无论是和阗装和夏河装,画中的人物尽显洒脱、妩媚和奔放,人物造型动感强烈,线条洗炼纯净,简而不繁,涩而不滑,堪称炉火纯青,将人物舞蹈的动态节奏、体型结构和意境神髓,原汁原味的传达出来,令观者无不感觉如饮清泉,甘之如饴。


 

晚年的叶浅予延续了这种激情,但不以画舞为满足,尝试国画与漫画的融合。如《长安怀古》四题中,“半坡纹”、“马嵬坡”两题都浸透着漫画味道。黄苗子评价说“有点马蒂斯味”,这既可被看作是中西画家在寻求绘画形式色彩中的殊途同归,同时也点出了叶浅予绘画中蕴含的现代意味。此时,历经一生磨难、看遍人世沧桑的他将其全部感情倾注到故乡的山水人物,“文革”结束后用两年的时间画成《富春山居新图》长卷,而后又画《富春人物画谱》百本,老笔纵横,墨韵苍劲,重现他上世纪三十年代漫画创作盛期的姿肆淋漓。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米兰·昆德拉曾在那部著名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又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揭示了一种以艺术之轻承载与思考生命之重的可能性:有一种表达,永远表面轻松,实则沉重;表面随意,实则精致;表面通俗,实则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在我看来,叶浅予的艺术恰恰呈现了这样的特质。他“对待生活和艺术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态度,不悲观,不退缩,不颓废。”像他崎岖多桀又色彩斑斓的传奇人生一样,他的画如其人,不绕弯子,不弄玄虚,一针见血倔强不屈,又不失悲悯和温雅,有点谐趣,又启人深思。

 

                                                                                                                                 于洋   庚寅岁尾于望京


(本文发表于国务院参事室主管、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中华书画家》2011年第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近代著名国画家-叶浅予1(总第3036期)
著名画家叶浅予的速写人生【组图】
叶浅予先生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自20世纪40年代始,用中国传统笔墨创作人物画,以舞蹈人物画最为著名,开创一代新境界,对革新中国画贡献颇大;叶先生的艺术生涯以速写贯穿一生,既宜于其创作,又自成一家风貌,将
叶浅予|水墨舞蹈人物画精选(120幅清晰大图)
叶浅予国画舞蹈人物,以漫画、速写功底转入国画,终成一代大家
父亲叶浅予的速写与人生/叶明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