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湾当代小说经典个案细读

  [摘要]台湾作家李渝的经典作品《朵云》在大陆学界尚少有人关注。该作品文字精致、意蕴幽徊、意境诗性,从其美学价值看,堪称华语小说中的精品;而其清幽淡远的女性叙事之间显示出来的20世纪民国历史风云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同样撼人心魂,让我们得以倾听两岸分离的社会历史悲剧沉淀于人心的悠远细密的回响。
  [关键词]李渝;《朵云》;女性叙事;历史记忆;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1207.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7)04-0007-05
  
  翻看大陆的台湾文学以及海外华文文学的相关研究论著,我们可能对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这批来自台湾暨海外的著名作家了如指掌;但是对于另一些同样杰出的作家,我们可能就所知甚少了。比如,这里将要提到的一位女性作家:李渝。虽然王德威等华人学者对其评价甚高,但大陆评论界对她尚缺乏基本的了解,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研究解读。其实,谈及台湾当代文学或者美华文学,我们都没有理由忘怀李渝、郭松菜、刘大任这一批人生经历曲折坎坷的台湾作家和他们的美学回归之路。这些人曾经参加过海外保钓爱国运动,为了他们心目中的政治理想和人文价值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代价。20世纪80年代后,他们不约而同地回归到文学创作领域。对于李渝而言,当昔日的乌托邦破灭,当青春于蹉跎岁月中远离了个体生命,凝神回首,童年的幽幽往事席卷着20世纪家国历史的漫漫风尘,亦真亦幻的历史叙事,细密幽回地氤蕴于纯美的文字世界里。
  在李渝的小说里,台北的温州街频频现身,令作者魂牵梦萦,已经成为其艺术灵感的重要源头;阿玉则是李渝小说里常常出现的一个人物,人们从中可以辨识出作者的昔日踪影。重温并梳理遥远的生活记忆,重访并重建自我的身份认同;在记忆之镜中辨析历史经过个体生命的方式与留下的印迹;在非理性的历史湍流与知识分子的无常命运之间游移低徊,回复日常生活的感性与温暖,找寻精神超越的诗性可能与美学救赎的途径……这些,似乎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渝创作的重要动力。李渝小说,也因之拥有了一种激越动荡沉淀之后宁静致远的大美;而宁静之中,仍可听到时代暗流的喧响。
  这里我们要谈的《朵云》,正是李渝温州街系列小说中的一篇。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台北温州街,人物有16岁的阿玉,阿玉的父母;邻居夏教授,夏家的下女及她的丈夫,两个串门的大学老师。人物并不多,关系也简单明晰,唯一的暧昧之处也是小说里最有戏剧性的事件,就是夏教授与下女的亲密关系。夏教授是小说中分量最重、悲剧色彩最为浓厚的人物,但是作者并未将叙述的任务交给他,而是选取了少女阿玉为主要的观察视角。李渝在《无岸之河》里认为,“视角能决定文字的口吻和气质,这方面拿稳了,经营对了,就容易生出新颖的景象。”她提出了小说创作中的“多重渡引观点”,即“频频更换叙述者,绵延视距”的手法。在《朵云》中,这种渡引法虽不似《无岸之河》那么明显,但视角的转移运用显示出隐蔽、自然、自如、不粘滞的特点。全篇运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点,限制叙述者对“我”字的使用而逃避语法人称范畴,意在拉开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以保持客观、节制的叙述状态,常以画面的呈现来代替逻辑的叙述。在小说的多个人物中,叙述者更多地进入了阿玉的内心,展露阿玉天真未凿的心态,回首和品味她在16岁的夏秋之交这段时日的经历,解读她少年的迷惑与成长的了悟,读来清新与亲切。小说常常将镜头跟随阿玉的视线来移步换景,也按照她的听觉来聆听周遭,串联起散漫的生活细节和场景。
  “阿玉曾经十六岁。那时候,天比较蓝,太阳比较亮,风比较暖和。”
  小说开篇,以一种回忆的叙述姿态,奠定了澄澈、淡定而宣叙的怀旧基调;温暖抒情的语气,简短明朗的句式,喻示着优美宁和的氛围。叙述者从容不迫地将视线投向几十年前——似乎将要温习16岁阿玉的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一般而言,女性作家带有怀旧意绪的文字容易陷于感伤,李渝的《朵云》没有落俗,相反,它的感性丰盛润泽而意象繁茂端丽,并未堕入感伤一途。这也得益于叙述人始终保持着的清明节制的态度。
  阿玉眼中的周遭风物人事其实多半只是些寻常琐碎的生活细节,大多是一个画面,一个场景,一个感觉印象,一个对话的断片。她16岁那年,父亲收到了教授聘书,买了新烟丝庆贺,开心地带回洋红色的玫瑰花,他还开始种植起丝瓜,后来又喜爱上了盆栽;阿玉上街买绿格子布,为父亲缝制书房木窗的窗帘;母亲则成日忙碌着煎鱼、养鸡等家务;父母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让她知道一点夏教授的往事和现在的故事;父亲的同事有时来家里垒长城,留给阿玉的印象是灯光下四张“苍黄而又疲衰的脸”;阿玉隔着篱笆瞧见“小老头”夏教授喂鸟,跟小鸟说话;她几次与夏教授路遇,有一次他站在路上发呆,有一次下雨天他为她举起了雨伞,还有一次他介绍她看泰戈尔诗集;阿玉常常听见夏教授的咳嗽声,夏从前的妻子,那个梳刘海的少妇在镜框里朝她浅浅地笑;一次偶然,她看见夏教授与妇人依偎在一起,他安静地睡着了像个瘦弱的孩子;在夏教授家里阿玉第一次看到鲁迅作品;那年秋天夏教授离世。此外,女孩记忆里还充满那些与人事相浑融交织的景象与感觉,像一幅幅画:父亲那些茂盛生长的丝瓜藤蔓;窄廊上米黄的桂花;夏教授院里的海棠;笼中两只警觉的斑文鸟;被面上盛开的牡丹;黄昏穿过屋梁的镂花落在妇人丰腴的背上形成一幅郁金山水;暗夜,妇人渐行渐远,衣袖上的白鹤在闪光;一朵云无着无落地飘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傅想容:以《雁》解读森鸥外对《金瓶梅》的阅读
台湾李胜峰教授:中国强大,何错之有?
叙述者乘风
爷爷遗言(小说)
琦君《女作家传》
石黑一雄:叙述者与阅读者的穆赫兰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