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空间的驰想林庚(《诗书画》杂志第二期“诗魂”)

1 序曲一
大海是蓝天下无尘的镜子
小河是清风里明月的忧愁
谁能够知道那空间的奥秘
孕育着万象中无尽的风流

2 序曲二
人生不过是过客
那么世界又是什么
海上的潮音
山前的来路
那青春的脚步
少年的回顾
真理不言
诗无达诂
美是青春的呼唤
让生活中多情的回响
凝成诸般色相
诗人的思想园
无边便是彼岸

3 时间标志着事物的开始
时间标志着事物的开始
在万象之先
时间像一把尺子
量出了三维空间
一维是线
二维是面
三维是空间
零维是点
点的突破面向无限
打开窗子的是诗人们
打开门来的是思想家
走出门去又是一条线
真与美相期在刹那间

4 人类来自原始森林
人类来自原始森林
世界不过是条通路
少年人望着明天
考古家望着坟墓
新生事物留下记录
时间仿佛是个负数
谁能够解释这些缘故 
那无限之外无限的存在
那宇宙之间的千奇百怪
我要寻问那时间的现在
时间却富于过去未来
时间仿佛是个魔术的零
一个不存在的存在
连它自己也说不明白

5 过去与未来
过去与未来
异化回归相更代
未来落实为现在
现在正当良辰
过去属于时间老人

6 零既是终止又是开始
零既是终止又是开始
这是点的启示
万象浮沉于消逝
回归瞬间的掠影
说空间是客观存在第一性

7 点是时间在空间上的标志
点是时间在空间上的标志
一个不存在的存在位置
从不存在而存在
时间三态不相待
点与点间在出没
消逝波里说经过

8 条条虚线
条条虚线寻根到点
绘出不存在的存在画面
空间无限而时光流过
那生之醒觉
仿佛是无边的岁月
生与死只隔着一层纸
宇宙的潮汐无终无始

9 潮汐澎湃
潮汐澎湃
宇宙从来没有过静态
空间乃存在的本体
时间为异化的天机
一切在对立中肯定自己
对立相映①
异化否定
空间永恒
时间辩证
空间完成
时间未完成

10 宇宙无边
宇宙无边
不断地发表着时间公报
太阳的风暴微不足道
遥远的类星体光芒四照
在宇宙的深处
仿佛传来回响
一切正面向无限
终极在何方
真空之谜的迷惘

11 膨胀的星空
膨胀的星空
引力让位于距离
空间的无限园地
时间如流水
那难忘的岁月
仿佛是无言之美

12 空间自在自立②
空间自在自立
时间异化之际
对立性的真谛
写下了宇宙的创世纪 

13 空间无方无量
空间无方无量
时间到处一样
中心结构之形成物
回归落点呈正负
光的速度永远是个常数

14 自然与演化
自然与演化
时空的对话
对象孕生的原始架
光的奔驰
宇宙无边的信使
内向是外向的前奏曲
日夜是回旋的同义语
曲线的有心
直线的飞去
满天的星斗谱写着旋律

15 生命初见在何时
生命初见在何时
我乃自知
宇宙间陌生的主观意识
对象世界正在开始
我是属于原初的名字
青春应是一首诗
歌唱着宇宙无边的梦思

16 永恒是时间的异化流
永恒是时间的异化流
刹那无中以生有
刹那之与求恒
青春是一座美的工程

17 生命如海的浪花
生命如海的浪花
世界若第一次相见
女大十八变
一切正在起点
最不漂亮的少女
于青春短暂的高峰上
也会有明媚的一闪光
美的凝生
无言的生之呼唤

18 美与力
美与力
青春旋律之标记
柔和的曲线美
因此也亭亭玉立

19 不经过黄昏哪来的清晨
不经过黄昏哪来的清晨
不知道悲哀哪会有启蒙
童年的欢乐梦一般飞过
呼唤着青春陌生地醒觉

20 人不仅寻求欢乐
人不仅寻求欢乐
而且寻求超越
思维乃人的天然王国
人类以其文明走出
动物的巢穴

21 文明是人类的清醒
文明是人类的清醒
女性的舞姿
男性的歌音
原始呼唤寻求纯净
这是怎样的情景

22 爱情是美感的翅膀
爱情是美感的翅膀
降落在快感的园地
对象③的先验之惊异
永恒与默契
生之主题的印记

23 人经过这世界又创造着世界
人经过这世界又创造着世界
创造乃④青春的一页
生命在投入又独来独往
异乡欣欣的宇宙感

24 线条的空间意识
线条的空间意识
颜色的时间暗示
旋律的河
音色的波
宇宙的青春之雕刻
空间的艺术如阳光的明丽
时间的艺术如月光的梦意
我要追问那对象化的真谛
人间正寻求着美的踪迹

25 美感与快感
美感与快感
诗与人生的分野
美是醒觉的相知时节
步入了原初无边的世界

26 生活中多层的画面
生活中多层次的画面
绘出人生探寻的路线
物质是条件
让占有主宰了人间
金钱渲染着人为的乐园①
而生命更需要的是
精神气象②
从物中诞生
从物中解放
飞向那永恒无限之乡③

27 美之边缘
美之边缘
生之快感
青春是一片生机
生命的醒觉不由于刺激
让生活谱写豪情
时代的伪见待冲洗
永恒存在的客观性
唯在空间无限里

28 蓝天为路
蓝天为路
阳光满屋
青青自然
划破边缘

       
                          世纪的沉思——《空间的驰想》释读
                                      钟元凯

   试图解读林庚先生的“随想诗”集①《空间的驰想》无疑是一场“灵魂的探险”:一是因为诗人在这本诗集中叩问宇宙、时空、生命和美的奥秘,这些都可说是人类的永恒之谜,千百年来无数哲人、诗人和科学界的学人为之穷智殚虑,汇聚成智慧的渊薮,也伴随有许多的困惑和迷惘;二是诗人借用了科学思维,特别是代表了20世纪科学最新成果的相对论、宇宙学,对读者的知识面提出了挑战;三是全诗与诗人以往的诗作不同,呈现出抽象的概念语言与形象语言的交织,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中似乎还比较陌生。
   好在林庚先生生前曾就这本诗集发表过一次“访谈录”②(下文简称“访谈”),为索解此诗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我也有幸在先生晚年时期,多次在先生燕南园的寓所直接聆听他的有关谈话,记得1997年1月5日,先生在谈话过程中郑重拿出一些夹在红色塑胶本子中的纸片,上面书写的就是这些随想诗的断片,诗句用蓝黑墨水笔写就,还用铅笔作些注释,并编出序次。虽然先生手书有些颤抖,但字迹仍显得工整而挥洒有力。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先生正在以“空间”为题进行新的艺术运思。以后在同年的11月4日、1999年的元月5日、2000年的元月6日这数次谈话中,都谈及《空间的驰想》,其中尤以1997年元月和2000年元月这两次,更是集中地谈到了全诗的总体构思和诗中的若干重要思想。我回家后,赶紧把先生所谈的内容追记下来。这几次谈话都是从下午谈到傍晚,在黄昏暮霭中,先生神游万仞、思接千载的神情风姿,当时就使我深深感动,至今仍历历如在眼前。这些谈话记录(下文简称“谈话”),也不妨视为诗人自己为这部诗集所作的若干提示吧。下面,就让我们依循着这些线索和提示,且来作一番探险之旅。

   
   林先生在谈话中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年轻时就想了解宇宙的奥秘,当时适逢爱因斯坦相对论问世,所以入清华大学读物理系。但读了两年以后,发现物理学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转向了艺术。这一搞就搞了大半生。三十年代出版《春野与窗》,就有一首诗写了空间的感觉,但自己也没有理解,所以后来编《问路集》没有选这首诗。1948年又写了一首诗,比原先那首进了一步,更明确了,但后来没有再深入下去。师母(指林先生的夫人王希庆教授)生前,我已开始作这方面的思考。现在终于总结出来,也算是一个圆满的完成。

   这段话披露了一个事实,即诗人对空间的认识与关注由来已久,它起自于青年时代了解宇宙奥秘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接受过相对论的影响;此后又在他的诗歌生涯中留下了不绝如缕的印记。
   在先生的一生中,这种认识与思考,经历了一个从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向艺术感悟的飞跃。而这本诗集正是他生命历程的写照,是浓缩了诗人长期思索成果的结晶。因此,这些“断章随想”的写作虽然断断续续,却并非一时的即兴漫笔之作,先生在一次谈话中就曾说过,这组诗章主要是表达他的美学思想的,他构想中的诗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空间和时间,第二部分是生命,第三部分是美学。从最终结集发表的诗章看,后两部分实际上是合二为一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清华版《空间的驰想》(以下引文均据此版本)共二十八章,除了最前面的两首序曲和最后一章“蓝天为路”作为总的收束外,全诗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旨为“空间之思”,讲空间和时间,从第三章至第十四章,共十二章;第二部分主旨为“生命之思”,讲生命、艺术和美,从第十五章至二十七章,共十三章。序曲一和序曲二则分别为这两大部分的引子与总括。全诗的整体构思恰与上述的认识飞跃相对应,井然有序,显然有别于断章的连缀,应是诗人晚年的精心结撰之作。

   
   置于全诗之首的“序曲一”实际上是一首旧作的移用,原作写于1963年,题为《空间》①。先生在谈话中说,他晚年对空间的思考是从这首诗开始的。“大海是蓝天下无尘的镜子/小河是清风里明月的忧愁”,诗人用豪爽和婉约的意象赞颂了空间之美,并点出第一部分的主旨。虽然“空间的奥秘”是诗人思索的重心所在,他却是从时间切入的。先生在谈话中说:“宇宙就是对立和存在。宇宙的对立主要包括三方面:时间和空间、能和物、主观和客观。存在,人们常说就是空间和时间。能与物构成了物理世界。第三个对立则缘起于生命的出现。”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组成了全诗的基本架构。就第一部分而言,通篇贯穿了时空的对立和交织。这里隐含了20世纪以来新的科学思想。以物理学的进展为例,虽然在本质上所有的物理学问题都涉及采用什么时空观的问题,但在20世纪之前的古典物理学里,人们采用的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这种时空观认为时间相对于空间是完全分开并独立的,“每一事件可由一个称为‘时间’的数以惟一的方式来标记”②。直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出来,才终结了绝对时间的观念,“将时空、物质和作用力通过对称性统一起来”③,爱因斯坦提出了四维时空的概念,即把空间和时间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四维连续区。它带来的新观念是:“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而必须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时空的客体。”④在诗章的第一部分,我们还可以在多处看到爱因斯坦思想的面影。当然,在时空交织的总体架构下,诗人运思的重心有迹可寻:前六章主要对“时间”发言,后六章主要对“空间”发言,由时间发端而归之于空间,由铺垫而渐至高潮。
   诗的第三章:“时间标志着事物的开始/在万象之先”,上来便把时间和宇宙的开端联系在了一起,否定了存有独立于事件变化之外的“时间真空”的可能,其中还暗寓了宇宙演化的思想。接着出现了两个比喻:第一个比喻是,“时间像一把尺子/量出了三维空间”,用时间只是空间的量度工具,暗示了时间的某种依附性。第二个比喻,则以点、线、面和三维空间⑤的还原解析,喻示了人类对世界不同的认知方式。先生在谈话中说,“哲学家注重‘点’,实行家把点展开为‘线’,而艺术家则面向广袤的空间。从点突入空间,由小知大,所以说‘人生是一个解放’。”哲学家围绕着存在、本质、道这些命题深入思考,重在对“真”的探求,是对人类生存的出发点与归宿的求解,而“门”仿佛正是出入世界的必经之“点”。实行家是把思想转化为现实的实践者,好比不同的行路者,在生活的不同方向开辟出条条路线,留下了各自的足迹。诗人则以自由的想象翱翔在美的王国,“打开窗子”面对的是蓝天、阳光或星空。认知的途径虽然不一,最后都以真和美的相期相合为最高的理想境界。
   接下去的几章(自第四章至第八章),展开了诗人对时间特性的思考。据诗人的感悟,时间具有以下几项特性:第一,时间最“富于过去”。时间的流逝是它最显著的特征。在时间的天平上,一般所说的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时态是完全不平衡的。“未来有待落实,现在转瞬即逝,独有过去积案如山,露出时间的本相来。”所以说“时间仿佛是个负数”、“过去属于时间老人”。这是因为我们对时间的概念,通常是和记忆联系在一起的,而记忆总是面向过去的,我们所有的经历与经验都从过去走来,因此时间最丰富的内容仿佛都属于过去。人们的自我意识离不开记忆,因为在过去的事件中伴随有我们自身的思想和感情体验。诗人对过去不无怀恋之情,正如他在诗集“代后记”《庆的怀念》中所说:“我依然那么执着地在怀恋着我们的过去”,那是一种对美的消逝的深深眷恋:“时间如流水/那难忘的岁月/仿佛是无言之美”。(第十一章)但更主张超越过去,把握现在和面向将来:“现在正当良辰”(第五章)、“少年人想着明天/考古家望着坟墓/新生事物留下记录”(第四章)。诗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富于展望的人生态度。
   时间的第二项特性,是时间三态的相对性和辩证性。在日常经验中,人们常常容易把现在、过去和未来凝固化、绝对化,而最新的科学认知却彻底打破了时间陈述的绝对性。相对论认为时间实际上是有弹性的,没有普适的量,它随着物质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状况而不同。在狭义相对论里,“同时”的概念决定于观察者的相对速度,也就是说,“同时性”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广义相对论则进一步提出引力时间膨胀,即引力场越强,计时器会走得越慢①。我们现在看到的阳光,实际上是太阳在八分钟以前发出的光,只是此刻才到达我们这儿。还有许多更远星系的光,更是它们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看它的过去。因此,对我们而言的“现在”,其实是太阳或星系的“过去”;换句话说,它们的“现在”则意味着我们的“将来”。观察者离被观察的物件越远,“现在”的范围也就越大,对一个遥远的类星体来说,“现在”可能是一段几十亿年的时间。同样,高速运动能减慢计时器的运转,从而使你更早到达将来,或赢得更长的寿命。爱因斯坦说:“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的区别,尽管老缠着我们,不过是一个幻觉而已。”②每个观察者拥有各不相同的时间尺度,使时间的三态无时无刻不处于流转与变化之中。
   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诗人惊叹“时间仿佛是个魔术的零”(第四章),概括出“过去与未来/异化回归相更代”(第五章)的哲思,并产生了“三态进行于点的起伏之间/既是线又是波”(第七章边注)的想像。时间三态如线、如波,这两重比喻道出了时间的两个性质:一是延伸性,时间总是不间断地、连续地向前延伸;二是时间三态的流转性:三态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它们不仅有“距离”上的伸展,还仿佛持续地发生着“位移”:“现在异化而为过去,过去异化而为未来,未来回归而为现在”(第十六章边注)。这就犹如振动或扰动在空间中逐点传递的波一样。诗人用富有包孕性的“点”的意象,来喻示时间的这种辩证流转特性:“点乃正是时间的化身”(第七章边注)、“零既是终止又是开始/这是点的启示”(第六章)、“点与点间在出没/消逝波里说经过”(第七章)等。在《空间的驰想》中,“点”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意象,它的喻义是多重的。在下文提到“物”的时候,“点”的意象再度出现:“中心结构之形成物/回归落点呈正负”(第十三章),作者自己的诠释是:“未来回归于现在中,起点而为能,落点而为物;……故万象皆出于点。”(第十三章边注)这里的“点”虽仍与时间关联,但喻义已然发生转折,是指物与能的对立和统一了。不过“终止和开始”与“起点和落点”,都具有包孕性的相同内涵,而时间和物都汇聚在“点”的同一意象之中,又正说明了这两者之间的暗通消息,诗人在“访谈”中就曾点明“物质的发展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因此“点”的包孕性实际上是预留了伏笔,以为下文的张本。
   时间还有一个最根本的特征,体现在它与空间的关系上,那就是它的虚拟性。诗人屡次申言,时间是一个“不存在的存在”(第四、七、八章),犹如“魔术的零”(第四章)、“条条虚线寻根到点”(第八章)、“万象浮沉于消逝/回归瞬间的掠影”(第六章)。“虚线”属于抽象的几何世界而非实在的物理世界,“掠影”则提示了时间与空间存在着如影随形的关系。凡此种种的多方取譬,都是为了彰显时间的这种虚拟性质。第七章说:“点是时间在空间上的标志”,这个观念取之于科学。在相对论中,“一个事件是发生于特定时刻和空间中特定的一点的某种东西③。”但把时间完全虚拟化则出于诗人的观照。先生在谈话中多次说过:“时间不过是用以说明空间的参照物,是认识空间的一种方式。相对论所说的四维时空,正如几何学中的‘虚线’一样,它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但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便于计算的人为产物。”时间是物质变化的量度,是天体(物体)在宇宙空间的位置和运动过程的投影。好比我们说“日”,实际是指地球自转一周;说“月”,实际是指月球绕地球一周;说“年”,实际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等等。离开了空间的运动,我们日常最常用的年月日都会因脱空而变得无谓。无怪乎古希腊的柏拉图会说:“时间是天体的第一运动④。”因此诗的第八章说:“空间无限而时光流过/那生之醒觉/仿佛是无边的岁月”,无边的时间感实际上只是无限空间的一种心理折射和反映。
   运笔至此,诗人一个最核心的感悟已经呼之欲出,那就是:不要让时间感遮蔽了空间感。诗人屡次申言时间是“不存在的存在”,在这似乎是依违两可的表述里,其实却蕴含了深刻的洞见。这里一面是说,时间虽然有虚拟性,却并非虚幻和虚无,所以对时间三态要持有清醒而健全的态度,即把握现在,展望将来,不忘过去。另一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面是说,要破除过于拘执时间而淡忘空间的迷障。人们对生命是一个生老病死的线性时间过程,常常不易忘怀,但对生命同时也是向立体空间寻求意义与解放的过程,却往往视而不见。
   这一章的最后两句说:“生与死只隔着一层纸/宇宙的潮汐无终无始”,正因为生命的短暂易逝,就更不能淡忘和错失对空间——意味着无限与永恒的实存——的追求。“宇宙的潮汐”将诗思从时间导向了空间,对时间的发言,烘云托月般的引出了对空间的发言。

   
   20世纪物理学、宇宙学的重大进展,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认识宇宙空间的眼界。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空间和时间的新理解,给人们带来了宇宙观的变革。相对论关于“光”的新认识(光的波粒二重性、光速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常数等),使光作为四维时空的唯一标尺,极大地便利了人们对宇宙的测量、理解和描绘。一系列重要的天文观察不但验证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而且展现了全新的宇宙图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宇宙中有着数以亿万计的星系,每个星系包含难以计数的亿万个恒星,其中许多恒星还被行星所环绕。20世纪30年代前后,哈勃等人从星系光谱红移的事实发现,距我们越远的星系正在以越快的速度离我们而去,从而提出了宇宙膨胀理论。宇宙膨胀现象又催生了大爆炸理论,引发了科学界对宇宙创生、演化历史的热议。林庚先生一直关注、追踪着这些科学的最新进展,并从中汲取诗的灵感。他在一次谈话中说:“空间是真实的存在。‘宇宙爆炸’说也好,‘宇宙膨胀’说也好,都说明先有一个空间。空间是无限和永恒的。空间无所不在,原子核与电子之间也有空间。物不能离开空间,空间却不因物而存在。”诗人是面对现代宇宙图景来展开对空间大美的赞颂的。
   第九章以“潮汐澎湃”的恢宏气势开始了空间主角的登场。一改对时间发言中再三出现“不存在的存在”那种不无困惑的犹疑,这一章斩截明了地宣称:“空间乃存在的本体/时间为异化的天机。”空间以坚挺的本体从时空的对立和对照中脱颖而出。对空间本体的赞美,成了以下几章的中心。
   第十章“宇宙无边”,赞叹宇宙空间的广袤无垠。由于宇宙的超大尺度,科学家利用光速作为天体之间的测距方式,天体越远,光到达地球的时间越长。透过天文观察仪器我们可以进入空间,在追溯到过去时间的同时,也测量了宇宙各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以及各天体自身的尺度。所以诗人说:“宇宙无边/不断地发表着时间公报。”例如,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仅为八光分,而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类星体①则是亮度极高、距离我们极远的奇异星体,远在一百几十亿光年之外。“太阳风暴”②和类星体的光辐射本是天文现象,诗人用以作为一近一远的形象化比喻,在描摹宇宙其大无外的同时,还凸现了广漠空间的无限活力和诗意。
   第十一章“膨胀的星空”,赞颂空间的开放性。天体的引力不能遏止偌大空间继续延伸扩展的势头,空间正在摆脱一切羁绊,永不止息地开拓着自己无尽的园地。根据宇宙膨胀理论,宇宙的膨胀已经持续了一百多亿年,天体的引力虽然巨大,却并没有使宇宙“坍缩”,宇宙迄今还在以每10亿年膨胀5%~10%的势头继续前行③。
   如果说上述两章出于横向的想像,那么下三章则是纵向的想像—赞颂空间为万象创生之源。第十二章点明,空间与时间“对立性的真谛/写下了宇宙的创世纪”。第十三章写物质世界在空间中的演化生成。宇宙大爆炸理论为我们描述了这个过程:早期宇宙充满了同源同性的物质,随着宇宙的膨胀和冷却,宇宙物质经历了更基本的粒子层面上的相变—从最早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演化为质子、中子和介子,一些质子和中子结合成氘、氦、氢及其它轻元素的原子核;30万年后,电子和原子核结合成为原子(主要是氢原子);10亿年后,氢转变为氦,又转变成像碳和氧这样更重的元素;然后才逐渐形成气体云、恒星、星系和其他天文可观察到的结构④。可见,今天的物质世界并非从来如此,而是在空间中发生了一系列演化过程的结果。而“物”一旦形成,“对立的时空中遂有能与物的对立”。在宇宙的演化中,能量积聚而为物,有物即具有了引力(负能),而质量的释放即为能,能即是对引力的克服。所以说“起点而为能,落点而为物”,“中心结构之形成物/回归落点呈正负”。在这里,“点”的意象在诗中再度启动,成了能与物的对立统一体。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里曾提出著名的质能转换公式或质能方程,即E=mc2,这里的c指光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对任何一个观察者都是一个不变的常数(约为30万公里/秒);E指能量,m指质量。这个公式包含的思想是,物质(质量)与能量是等价而且可以互相转换的。诗人把这个科学原理挪用在此,实际关注的不仅是“物”的生成,更着眼于“能”的释放,是为下文的“在物中诞生/从物中解放”预作铺垫的。
   第十四章“自然与演化/时空的对话/万象孕生的原始架”①,赞美了“光”在人们认识宇宙空间中所起的极为重要的作用。现代天体物理学正是依据光来观察探索天体的物理本质,在天体的光谱里隐藏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使人们得以推断天体的化学构成、品质、温度和距离,提示了它们的演化阶段和年龄。例如人们正是通过对星系光谱红移现象的分析,捕捉到了宇宙正在膨胀的资讯。所以科学家说,“光成了一种把事件联在一起的宇宙脐带”②。诗人对“光”情有独钟。早在1980年,诗人就发表过一首热情洋溢的《光之歌》,诗中说:“飞翔啊飞翔划破边缘/在烈火之中生出翅膀/从那幽暗的物质深渊/甩掉残馀的一身灰烬/奔驰在宇宙广漠之乡……光你是生命第一乐章”③。在第十四章里又说:“光的奔驰/宇宙无边的信使”。光是空间演化的见证,又是空间无限活力的象征。宇宙中无数天体姿态不一、生生不息的运动资讯,不正是通过光来传递的吗!在宇宙空间中,存在着天体引力场,那是一种球形的漩涡场,它拉拽着周边的天体不停地向场中心旋转,而光则是这些旋转着的天体发出的信息,它不过是充满运动的空间的写照,所以说“内向是外向的前奏曲/日夜是回旋的同义语”④。当恒星的体积很大时,它的引力场对时空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从恒星表面上某一点发的光可沿直线射出;而恒星的半径越小,它对周围的时空弯曲作用就越大,朝某些角度发出的光就会沿弯曲时空返回恒星表面,“曲线的有心/直线的飞去”意即指光在引力场作用下的表现⑤。记得在先生的原稿中还有过这样的句子:“光是化为能的水,水是化为物的光”。这一段对光的赞美,以及关于物转化为能的玄想,不仅是物理世界的写照,诗人还自有其深意在。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人生是一个解放。艺术是个解放,是能量的释放。能量之积聚构成质量,质量之释放即为能量。艺术永恒的原因即在于此。”诗人是把对物理世界的哲思,与对人生境界、精神世界的思考勾连在一起的。对“物”的思考,最后乃落实到对“人”的思考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时间和空间的本质, 探索宇宙中的基石, 相对论到底是什么
时间到底是什么?
【涨姿势】孩子不爱数理化,让他“脑洞大开”的《星际穿越》
十大超光速现象真实存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怎么会是正确的呢?
人类有无可能离开银河系?
宇宙存在11个维度空间,已知5个维度空间,还有6个被隐藏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