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经四帖疏》讲记之三



《净土》2013年第二期 作者:释大安

 

   (接上期)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看疏文:

二就正报中亦有其二。一者主庄严,即阿弥陀佛是。二者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又就此正报中,亦有通有别。言别者,即阿弥陀佛是也。即此别中亦有真有假,言假正报者,即第八像观是也。观音势至等亦如是。此由众生障重,染惑处深。佛恐乍想真容,无由显现。故使假立真像以住心,想同彼佛以证境。故言假正报也。言真正报者,即第九真身观是也。此由前假正,渐以息于乱想。心眼得开,粗见彼方清净二报种种庄严,以除昏惑。由除障故,得见彼真实之境相也。言通正报者,即观音势至等已下是也。向来所言通别真假者,正明依正二报也。

前文讨论所观之境的依报庄严,此段疏文讨论所观之境的正报庄严,总说乃是依正不二,全彰实相自性。正报指有情识的生命体。正报包含两类,一者是极乐世界教主庄严,即阿弥陀佛是;二者是极乐世界圣众庄严。圣众庄严即阿弥陀佛眷属庄严,又称伴庄严。圣众庄严又分二类。一类是指现在已经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圣众,数量乃无量无边阿僧祇说;另一类是十方无量无边刹土中,已然圆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信愿持名,决定得生极乐净土的圣众,属于“若当生”类,其数量之多,亦非是算数之所能知。对于“若当生”者,仍归属极乐圣众数内,乃圆顿教不可思议之处。《无量寿经》唐译本中佛告阿难:“彼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亦是将“或当来往生者”列为极乐圣众一体观。蕅益大师开示:“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称(通秤)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弥陀要解》)。意谓正当信愿念佛时,七宝池中已生莲华。若精进勇猛,莲华愈加光荣。若懈怠退悔,莲华日渐枯萎。一念既尔,念念皆然。此土念佛为妙因,彼土往生为妙果,虽分彼此,不出现前一念心之自性外。喻如秤之两头,不离一秤。低昂虽分,在于同时。何必等待临命终时方才得生。即此信愿念佛时,便非娑婆之久客,乃为极乐之嘉宾也。

又此正报中,又有通正报与别正报两类。别正报即阿弥陀佛是。此别正报中又有真正报与假正报之分。何谓假正报呢?即第八观的佛像观,以及佛之左边莲台观世音菩萨像与佛之右边莲台大势至菩萨像。为何在《观经》中,先施设假正报之像观呢?此由娑婆世界众生业障重,烦惑染污深,由是释尊观机,忧虑此等众生率尔观想阿弥陀佛报身容颜,浑浊心水无由显现阿弥陀佛真容,所以就权巧施设假正报——阿弥陀佛像观,来止住障重众生散乱浑浊的心。通过像观成就,便能入到真身观——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一体。释尊开示:欲观想彼阿弥陀佛真身,先当想阿弥陀佛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观经》)通过此像观,证入阿弥陀佛报身真境,是故称像观为假正报。

何谓真正报?即第九真身观是。此由于观想假正报(阿弥陀佛像),渐渐止息散心乱想,心眼得开,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并见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佛菩萨像,皆放光明,便得遣除昏沉烦惑。由业障遣除故,得见极乐世界真实清净报土之境相,即阿弥陀佛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之身高,如五须弥山之眉间白毫,如四大海水之佛眼。我们天天念《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即是北宋择瑛法师依据《观经》真身观所作。

别正报即阿弥陀佛,通正报即是以观音、势至为上首的净土所有圣众,以及“十方法界(念佛)同生者”。

上面所辨析的依正二报,悉有通正(依)报、别正(依)报、真正(依)报、假正(依)报四类差别。如是辨别通、别、真、假之依正二报,乃体现为《观经》十三观,统为所观之境。进而应知,极乐净土依正二报庄严悉具于阿弥陀佛名号中,故知万德洪名,实为圆顿不可思议之法界。

 

请看疏文:

言观者,照也。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言经者,经也。经能持纬,得成匹丈,有其布用。经能持法,理事相应,定散随机,义不零落。能令修趣之者,必藉教行之缘因,乘愿往生,证彼无为之法乐。既生彼国,更无所畏。长时起行,果极菩提。法身常住,比若虚空。能招此益,故曰为经。言一卷者,此观经一部,虽言两会正说,总成斯一,故名一卷。故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此即释其名义竟。

这一段解释经题的最后二字。观,是观照的意思,前文所述无量寿(含依正二报),是所观之境。此观字表能观之心,并指第六识为能观体。或名想念,或称思惟,或号觉照,即此现前一念心生起观照的妙用。大小乘佛法悉皆重视观法,或不净观,或因缘观,或唯识观,或实相真如观。此《观经》,直接观无量寿之佛境,托彼依正,显我心性。宜常以清净信心为手,信得无量寿佛全体依正庄严,即是自性,能观与所观一体不二。藉佛地果觉之增上本质境,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这要由全佛即生、全他即自之大乘圆顿信心下手。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非布施、持戒能初入佛法。大乘经典常以手喻信: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珍宝;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宝山,自在所取法宝。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此《观经》,以信心之手,以持智慧之辉(信心即般若之光),照彼真实妙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依正庄严等事境。

经题最后一字是经,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导祖以织布为喻,经线能持纬线,纵横交错,得成匹丈,而有布饰之用。喻指佛所说的经,能持法义。以心作心是之理,衍生定散十六观,乃至称名念佛之事。事由理现,理赖事成,理事相应,随行人不同根机,修习或定善或散善之行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能令按《观经》之法修行者,借助定善与散善之教法,生起自己相应之行持,以此教法之胜缘,生起行人修习之正因,必定感应道交,乘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往生彼安乐净土。

须知,《观经》所示定善十三观,散善三辈九品往生,悉是依赖阿弥陀佛愿力加持方得成就。即如定善十三观,若无阿弥陀佛大愿加持,我等障重众生是观不清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因自第三琉璃地以来,即为极乐净土真依报,乃属实报庄严土,以通途佛法论,未破无明是不能现量看到实报庄严土的。然此世间行人得弥陀愿力加持,境观相应,即能亲见极乐世界依报境界,以此得遂往生。这不是凡夫自力所能达到,正是阿弥陀佛大愿加持所致。尤其罪恶凡夫,信愿持名十声,仰凭佛力,带业往生,备显阿弥陀佛大悲不舍任一众生之弘愿。

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能得阿弥陀佛“正定必至涅槃愿”之强缘加持,先得阿鞞跋致(不退转),一生补处位。由极乐净土乃无上殊胜之道场,托事显法,香光庄严,能令往生者疾速证入法性涅槃,常乐我净,即圆成大乘佛果。业力凡夫一经往生极乐世界,便可远离一切恐惧,得大安乐,得大自在。以如佛的寿命,长时不间断地修菩萨六度万行,毕竟证到菩提涅槃果,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证一法身。此法身功德,亘古亘今,广大如虚空,究竟无边际。依此《观经》修行,能得如是胜妙利益,故称之为“经”。

言“一卷”者,卷即卷怀之义,一轴之中包含无尽义理。此《观经》一部,包含两会正说,一是王宫会,为韦提希夫人说法;二是耆阇会,由阿难尊者在佛面前,为耆阇崛山诸比丘等覆说。故《观经》称为一经两会。虽为一经两会,然两会当机众所得的念佛往生成佛的利益相同,故可总为一部,普摄一切众生,平等惠以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大利,所以名为一卷。

由上所诠义理,故言“佛说观无量寿经一卷”,对此经名题的解释,足以彰显此《观经》核心义理。古人一闻经题,全经之大意,思过半矣。吾人得导祖别具慧眼之诠释,豁目警心,增上净土信愿,何幸如之。

 

请看疏文:

三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如大品经,以空慧为宗。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趣。言教之大小者。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这段疏文讨论玄义分七门料简之第三门,正面辨别阐释这部《观经》的宗旨,以及判教。每部经都有其独具的宗旨,这是因众生的根机不同,说经场所不同,方法不同,利益不同等,所自然形成的差别性。

譬如,《维摩诘经》以不可思议解脱为宗。不可思议解脱即证入空性(不二)之妙德,诚如僧肇法师所示:“夫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象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至若维摩丈室,容三万二千狮子之座而不迫迮,向众香国请一钵香饭,悉饱与会大众而无遗;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以须弥山之高广,纳芥子中,无所增减,如是等不思议神迹乃证入不二之菩萨大士的解脱境界。

又般若部中的《大般若经》六百卷,玄奘大师译。般若部为三藏之首。假言说,以显无言无说;晰名相,以显无相一相,而总归于无所有、不可得。《般若心经》以二百六十字,总摄大般若之纲宗法要,不踰无智无得二义。又经开显十喻(如幻、如焰、如水中月,乃至如镜中像),十八空(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释尊讲般若系经典二十二年,意在破除吾人之执著,了达诸法空性,以同体大悲心,修菩萨大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净业学人亦宜常研读。第因真空妙有,与净土法门大有关联。只要了达真空,才能确信妙用。阿弥陀佛因地,即是证到了诸法空性,生发大愿,由愿导行,才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无尽庄严的。诚如《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所开示:“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由兹而成立。

上述两部经宗旨,对照此《观经》而言,非例同,因此《观经》乃一经二宗。历来注经家大多厘定此经以观佛为宗,然导祖说却提出《观经》具二宗旨之灼见。一以观佛三昧为宗,定善十三观经文可作明证;亦以念佛三昧为宗,这是散善九品往生之要目。而观佛三昧和念佛三昧,尤以念佛三昧为优为先。此关键节目,导祖在疏文最后和盘托出:“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导祖深契阿弥陀佛“以名号度众生”之本怀,引领一切众生信愿称名,导归弥陀愿海。天亲菩萨《往生论》中,亦将西方极乐世界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归结为:“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量光)无为法身(无量寿)故。”由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接纳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生起对阿弥陀佛名号的决定信心,导归名号度众生之本怀,即《般舟三昧经》中,跋陀和(即贤护长者)修般舟三昧成就,见到阿弥陀佛,为度众生故,向阿弥陀佛请问如何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方法,阿弥陀佛亦郑重明示:“常当守念”,即专称佛名,当得往生。

而观佛三昧只可对应部分众生根机。天台宗学人,好乐止观,对《观经》甚为重视。四明尊者作《妙宗钞》,援入一心三观,理事圆妙。印祖曾于一次闭关中,息心读《观经四帖疏》三遍,对这两种《观经》的注疏有一对比性开示,“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若天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此亦是对导祖虽标一经二宗,实则注重念佛三昧之说,予以首肯赞扬。二位祖师之见,超越时空,同一鼻孔出气,可谓深契佛心之正见也。

无论是观佛三昧为宗,还是念佛三昧为宗,此二宗旨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是一心回向,以或观佛或念佛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归趣。可见观佛念佛的目的价值就是求愿往生极乐净土,不可求开悟、得神通、人天福报,或求下一世童贞出家,一闻千悟,生生世世在此世间修菩萨道,这些知见悉与净土法门不相应。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三界火宅,不容一刻滞留,亟须如救头燃,握决定往生之左券,乃净业行人必备的净土情怀。否则,与阿弥陀佛接引大愿相违,便难往生。吾人于此切莫颟顸。

从判教来看,有大乘的教法,有小乘的教法。有人问:这部《观经》,在声闻藏与菩萨藏中,属于何藏所摄?大乘教与小乘教二教中,属哪一教所收?导祖直截了当地回答:今此《观经》,属菩萨藏所收,顿教所摄。

由是,净业行人当发大乘菩提心,念佛往生成佛度众生。诚如《观经》世尊所赞叹:“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顿教乃相对于渐教而言,通途教道,自力修行,从初发心直至成佛,经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其事甚难,其道甚远。今但观佛念佛,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一经往生,便住正定聚,成阿鞞跋致菩萨;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于念不退中,顿然超越四十一因位,疾速成佛。是故蕅祖赞誉净土法门乃圆顿中至极圆顿。吾辈净业行人深知此《观经》所示观佛念佛法门,为大乘菩萨藏所收,至极圆顿教所摄,当生稀有难遭之想,拳拳服膺。

 

请看疏文:

四辩说人差别者。凡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仙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今此观经,是佛自说。问曰:佛在何处说,为何人说?答曰:佛在王宫,为韦提等说。

第四门料简,辨析说经人的差别。凡诸小乘经典缘起宣说,概有五种。一者佛金口宣说;二者证到圣果的佛弟子,如声闻、缘觉及菩萨等能说;三者仙人宣说;四者诸天说,诸如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等;五者化人说,即佛菩萨应机变化而宣说。这五种说法者中,唯佛宣说为正,余四人说法,应得佛印证认可,或与佛教三法印(小乘)、一法印(大乘)冥符,方可称为佛教经法。

今此《观经》,是释迦牟尼佛亲自宣说。净土法门乃唯佛与佛方能究尽并流通之法,非余四人所知境界。佛证一切种智,具大慈悲心。由佛称性宣说,我等众生方能就人生信,孜孜奉行。

又问:释迦牟尼佛何处说此《观经》,为何人所说?回答:佛在摩揭陀国的王宫为国太夫人韦提希(并及诸宫女、天龙八部等)所说的。王宫是五欲炽盛之处,韦提希是遭受恶逆痛苦之秽质女人。说明净土法门的启化因缘正好从众生生命忧患深处,从众生烦恼处,经佛启迪,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愿心,从众生烦恼淤泥中伸展出觉醒的莲华,绽放出解脱的芬香。这对于在生死苦海挣扎沉沦的我等众生来说,是一多么重大的幸事呀!韦提希夫人作为一切罪恶凡夫的代表,作为净土法门的启问者,令释尊和盘托出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我等众生方有机缘听闻信受此稀有之法。为此吾人感恩释尊慈悲宣说之余,还得感激净土启教者——韦提希夫人。

南无阿弥陀佛!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公伟:中国佛教净土宗的思想发展历程探析
大足石刻里的净土宗
不同维次空间
净土或问
卷三十二
悟前与悟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