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院的记忆_悠悠荡荡
userphoto

2016.06.08

关注
近日,凭借车辆通行证我才回到了从四岁就入住的海军大院,在那里我住了三十多年。看着还保留着的那些楼群和建筑,我的记忆闸门渐渐打开,这是不是就是老了的标志?人们都说老是回忆过去的事就说明真的是老了!嗨!老就老吧,自然规律!不承认也这样了!
灰楼是海军大院的标志性建筑,现在已经成为了建筑保护单位,建于海军最初成立时的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我从小就住在400号楼的5号门,一直到高中当兵才暂时离开了几年。因为当时部队的住房分配是按照单位划分的,我们周围几个门的小伙伴的父亲都是在一个部里工作的,孩子们经常会相互比着说“我是海司的”、“我是海政的”、“我是海后的”、“我是海航的”……,那种优越感和自豪感不可言表,其实,这和我们这些小毛孩儿有什么关系!不过就是孩子们分帮分派的客观理由罢了。当时我记得还真的是分过灰楼群和红楼群,这大概也就是按上学路队大致分出来的,在各自楼群里还有着更加细致的划分呢!不过,我从小就合群、不是是非人,不会过于关注那些帮派的事。
X

100号楼

200号楼

300号楼

400号楼
这四栋楼是我们小时候的生活区,现在因为建筑风格被人称为了“海军大庙”。100号楼和300号楼各有五个门,200号楼和4
00号楼各有十一个门;除了楼角和楼中间有四层,其他门都是三层。

这是楼群中间的一片空地,原来是为我们灰楼供暖的锅炉房,有一个很大的院子要用来堆煤,所以占了很大一片地,旁边还有一个很高很高的大烟囱,大概有五、六层楼高吧,我哥小时候淘气,还曾经爬上去掏过喜鹊窝,不过下来后被我爸狠狠地揍了一顿!现在因为改为天然气供暖了,占地面积小了很多,空出来的地方就与时俱进的成为了停车场。这片地方还曾有过门诊部、居委会,现在只能是记忆中的事了。

那时的建筑讲究,门口和楼边都是精心设计的。


这是楼中间的门洞,方便人行通过,车也开得过,小时候我们常常在里面玩游戏、打沙包、跳皮筋、跳房子,尤其是下雨天更是如此。里面有四个小储物间,是放些清扫用品的,那时我们都是自扫门前卫生区的,大家也不会在乎谁多干谁少干,每周都会有一两天固定的卫生日:扫院子、扫楼道,还会有值日牌;遇到下雪,大家就会早早的自觉出来把上班上学的路扫出来,把雪堆在门前的空地上,孩子们也会出来堆雪人、打雪仗,不少大人也会参与着一起玩儿!记得有几年,这个在我家边上的门洞还被封起来做过什么单位的办公场所,后来又拆出来了,封起来的那几年我们要想到楼后去玩出门可不方便了,得绕半座楼呢!

这两门之间的角落是小时候孩子们晚上讲鬼故事的地方,那时候没有几家有电视,大院里放电影也是有固定时间的,晚上孩子们常常聚到一起讲故事、做游戏,成帮结伙的疯玩。我的胆子比较大,经常会在讲完鬼故事后送其他人回家。我们常常会讲的故事有当时流行的“一双绣花鞋”呀、“梅花党”呀、“厕所里的红毛手”呀等等,胆小的人还真要吓得惊叫呢,但是那也得半捂着耳朵坚持听到底——因为要等着有人送才敢回家!哈哈哈!刺激吧!

这个“大上坡”原来有个特供仓库,我们会在节前到那里去排队买鱼、买肉、买米什么的,当时这些东西在地方上是要凭本、凭票供应的,这也就是部队的特殊待遇吧!我家现在用来包饺子的馅匙就是在这里买的牛肋骨骨头做成的!这条路也是我们灰楼的孩子上下学常走的路,路边台子上的小柏树如今都成林了!那时我们常在小树间绕来绕去的不好好走大马路!,路的尽头的那块语录牌令我们记忆久远!它还在!

这是我们楼内的地面,这么多年了,还保持的很好,用拖把一拖,照得见人!不变形、没损坏,这才叫质量信得过!这是在我家三楼门前拍的。



这三栋就是还保存着的红楼,31、32、33号楼,楼外墙的水泥圈梁是1976年地震后加固的。红楼的同学们一定很熟悉吧?那时候,红楼的经常会和灰楼的小孩们叫板、打架。其实,红楼和灰楼离得不远,中间仅隔着大院的广场,那时要是我们这儿的谁说去红楼玩吧,就觉得太远了!还是在咱们自己这儿玩吧!可是要是谁说出院外玩儿,那可就都不嫌远了;大院的南门外原来有条铁道,铁道南有好几个大沙堆,十几米高!十几个孩子跑着就去了,爬上去、滑下来,也不嫌累,直到玩的浑身是土的回家被大人骂!

这是我们小时候羡慕的将军楼,还天真地问穿着军装的父亲:“咱家怎么不能住那儿?”

这是将军院,我们一直觉得那里很神秘,因为老是有人在这个门房里值班,不允许外人进去,我和几个小学同学还真就偷偷溜进去过一次,看到高台上灰砖飞檐的小楼、满园的绿地、果树,没敢停留就又跑了出来。后来成了大杂院,人太多了,有战功和应享受高规格待遇的人都离开了大院。

这是我们上小学的地方,原来是海军的子弟校,后来移交给地方了,我们院里的孩子几乎都是从这里毕业的,我的小学班主任老师:李云沽、邢文静。学校现在名声大了,有了外教、可以寄宿、连正门都改到南边对着莲花小区了,面向社会招生,屡出成就!这个门是方便院里的孩子们进出的。

这里是灰楼和南边高坡间的道路,记得六几年的时候坡上没有住房,到处是院里人自己养鸡搭建的鸡窝,还因此出了一个名扬了几十年的人物“偷鸡贼”,文革时她被剪了阴阳头,不知现在是否还在?那时的人生活都不富裕,家家都有好几个孩子,各家有各家的活法。

这是洗澡堂,现在还开着,但肯定洗浴的方式不同过去了,那会儿有大澡池子和淋浴两种,白瓷砖的池子,不少人都愿意在里面泡泡澡,搁现在肯定没人泡了!时代变化了,人也变了!我们那会儿一周洗一次澡就算是勤的。

门诊部,是院里人身体康健的保证,小时候看病、打预防针都在那里,还有不少老医生和护士现在还记得!我一直身体素质就好,没怎么得过病,即便是偶尔发烧、肚子痛,被我妈带着走到门诊部的门口就自己好了(估计是连运动带吹风和被吓的)!后来,我的许多当兵的同学也在这里就职,和那些被照顾就近上班的人一起把这里变成了糊弄事儿的地方。
暂且停止,下回再继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高扬文保旗帜,讲好沈阳故事
我出生在介休县
大院 我永远的依恋 大院 我亲爱的故乡
协和大院的三位“大医女神”
2017一摄影《我的记忆》情系体院,抹不掉的记忆。<1153>
[转载]【天津故事】德才里 一个公共城市地标的私人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