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学概念·亡国之音

诗学概念·亡国之音


    作者:见文后 来源:本站整理 阅读: 230 更新:2009年04月25日
    与诗学有关的文论概念。其义原指体现了国家覆亡征兆的音乐。但古时诗乐合一,于是与诗学亦有关联。语见《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他如《毛诗序》、《说苑》文字皆同。《礼记·乐记》还明确指出“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显示了儒家正统思想对它的贬抑态度。实际上,这一概念在古代文学批评传统中真正发挥影响的方面,是其内含的诗乐的艺术风貌与世运兴衰相关的观念,即所谓“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说明了亡国之音是乱世亡国现实生活的反映。《礼记》之前的荀子曾指出“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是“乱世之征”(《乐论》)。而后刘勰讲“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于世信,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评建安文学:“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序:“诗迹所用,随运而移……成康没而颂声寝,陈灵兴而变风息。”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至于屈、宋,哀而以思,流而不反,皆亡国之音也。”元吴莱评唐诗之变:“世道盛衰,时政之治乱,盖必于诗之正变者得之……当其初年,江左齐梁、宫阁粉黛之尚存,及其中世,代北藩夷,风沙战伐之或作,是则古之所谓乱世之怨怒,亡国之哀思者。”《乐府类编后序》)清钱谦益:“史称陈、隋之世,新声愁曲,乐往衰来,竞以亡国,而唐天宝乐章,曲终繁声,名为入破,遂有安史之乱。”(《刘司空诗集序》)都是由此着眼论乱世之乐、亡国之音的。(陈引驰)
    相关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礼记.乐记》诗解1乐本篇(中)
《群书治要》《礼记》《乐记》(二)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 音之道,与政通矣。
声音源于心,音乐通政事丨《群书治要·礼记》
诗学概念·虽颂皆刺
《乐记》:宋代词学批评的纲领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