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万年来东南亚人群的变迁
提到东南亚,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阳光明媚的沙滩、郁郁葱葱的雨林、浩浩荡荡的大河、古色古香的遗迹......或者还有“斯瓦迪卡~~~”?这里俨然成为国人出国游的首选地区之一,毕竟离得近,又处处充满了人文和地理风情。但你对当地的人民了解多少呢?阳光色的皮肤、贴身的衣裙、曼妙的舞姿......然后还有“斯瓦迪卡~~~”?东南亚地区民族众多,按照语系来分主要有南亚、侗台、南岛、苗瑶、汉藏等,说“斯瓦迪卡”的就是属于侗台语系的泰族。华人作为这里非常重要的一员,大约从明清开始大规模地从华南来到东南亚各地。那么当地的其他民族是一直就在那里吗?还是说他们也是在某个时候才到的?
7月初,2篇东南亚地区古代DNA文章,在分子人类学爱好者的漫长期待中,终于在Science杂志上正式发表;丹麦、美国研究团队为我们首次揭开了1万年以来该地区人群的基因历史,并为东亚大陆其他民族的演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
1万年是个很重要的时间段,末次冰期结束后全球开始迅速变暖;具备了天时和地利,小米、大米等植物的野生种在一些地区被驯化,之后开始了规模化种植,从此食物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农业逐步取代了原始的采集狩猎生产方式,农业技术和人群以这些起源地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作为亚洲很多民族主食的稻米,目前普遍认为最早的驯化地点在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而且7600年前的湖南城头山遗址已经发现了至今最早的稻田之一,当时可能已经成为此处人们的主要食物。考古证据显示,此后稻作农业在约4500-4000年前出现在东南亚大陆地区,与之伴随的是比较一致且广泛分布的习俗和物质文化,如丧葬活动、家畜饲养、制作磨制石器、蚌器加工、陶器、装饰纹特别是刻画纹和印纹陶等,显示出与中国南部地区的联系。
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基因技术来研究古代人群的迁徙呢?答案是肯定的,近些年欧洲古DNA的研究充分证明了其重要作用,已经比较明确农业人群在欧洲的扩散过程:
7000-8000年前,农业从近东地区的安纳托利亚经过东南欧传播到欧洲,这段时间里德国、匈牙利、西班牙等地的早期农民,遗传成分几乎与距今8300-8400年前的近东农夫相同,当地原有的旧石器采集狩猎者似乎身影全无;
但到了5000-6000年前,又观察到两者发生了广泛地融合,可能其间随着农民人口的快速增加,两个人群才开始全面接触,由于人口的巨大优势,旧石器成分逐渐被稀释并趋于消失,仅有少数保留在北欧相对隔绝的地带;
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来自欧亚草原地带的人群携带着迥然不同的遗传成分席卷中东欧和西欧,这又是一次颠覆性的转变,当时仅有伊比利亚半岛和南欧受到的影响较小。从此时开始,欧洲主体人群的遗传成分才开始延续至今。
简单来说,1万年以来欧洲的基因历史是跌宕起伏、经历了数次的大洗牌。那么话题回到本次的东南亚研究,我们似乎看到了欧洲剧情的一个改编版:
2篇文章中古代样本的出土地点
一、4000年之前——旧石器时代土著的延续
老挝和马来西亚出土了两个样本,年代分别是约8000年前和4000年前。虽然他们所在时间不同、距离也不太近,但都属于所谓“和平”文化系统;常染成分分析也显示两者比较一致,与现代人中的安达曼群岛土著最为接近,其次是马来半岛的Kensiu人,都属于所谓的尼格利陀人种、矮黑人,但讽刺的是,根据原文给出的信息,其中出土在老挝约8000年前的样本,身高为176cm,却是一点都不矮。
有趣的是,这一组样本与远在日本爱知、约3000年前的绳纹人具有某种特殊的联系: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共享的成分,是不见于现代人(包括东亚人、安达曼人、巴布亚人)的,推测在数万年前现代巴布亚人、美洲人、东亚人、安达曼人的主要祖先人群依次分离后的某支智人,携带着这种成分成为和平文化人群和绳纹人的一个共同祖先。
Y染方面,未能判断出明确的下游,大致推测为:
——老挝,约8000年前,C*【xC1(K31-),xC2(CTS244等37个SNP为-)】
——马来西亚,约4000年前,D*【xD1a1a(F849等7个snp为-),xD1a2a1(L1461等16个snp为-),xD1b-Japan(V2233等14个snp为-),xD1b-Andaman(Y34679等22个snp为-),xD2(FGC8948等20个snp为-)】。
二、4000-3000年前,第一波来自东亚大陆的人群进入,基因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这段时间随着农业出现,出土于越南、老挝和马来半岛的样本,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一种新成份-这里我们暂且称为“初始农夫”-的融入使得这些古代样本在现代人中最接近Mlabri和Htin等一些处于相对隔绝状态的南亚语民族。
那么这个“初始农夫”成分究竟代表着哪个古代人群呢?通过原文的常染成分分析,这是一种近乎纯粹的原始南方成分:(1)该成分在现代南亚语民族、西印尼人群、部分西南藏缅民族(基诺族、克伦族)中普遍高频分布,(2)但不见于汉、日、韩等东亚和东北亚民族,甚至也不见于苗瑶语和台湾的南岛语民族,再甚至中国的侗台语民族中也相对不多。由此可见,这种“初始农夫”成分应较早就与其他东亚民族的祖先分道扬镳了,很可能是往偏南偏西的方向发展,而且后期与大陆其他民族的融合非常有限。
根据美国团队的模拟,这个人群在到达越南等地前,就已经处于“初始农夫”跟旧石器人群的融合状态了,其中后者的比例估计为25-30%,具体地点可能在华南或东南亚。基于这些证据,文章认为这个古代人群在时间上与农业人群向东南亚的扩张吻合,可能就是来自于华南-长江流域一带的原始南亚语人群。
但由以上分析可知,更具体的地点应是华南北部、西南东南部,即沅湘上游一带原本以采集渔猎为生的人群,在接受了长江中游农业革命的成果后(伴随一定人口迁入),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但当地多山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人口容量很有限、从而往西进入云南川南、往南进入广西、融合了当地类和平文化人群,似乎是更接近实际情况的。因为从考古记录来看,广西顶蛳山文化发展到6000-4000年时,原有的采集渔猎方式已经被稻作农业取代,表现为贝丘的消失和多种类型工具的出现,如农业工具和白陶,与大溪和珠江三角洲的咸头岭文化有相似之处,可能存在较大区域间的文化互动;云南在5000年之前的新石器遗存非常稀少,但在3000BC开始有遗址在河旁台地、靠近河流的洞穴和湖边贝丘发现,其中位于云南东部靠近广西的石寨山文化,已发现有水稻种植。
另一方面,4000年前,长江中下游的社会崩溃,人口大量外迁,这波巨大的外来人群压力可能迫使广西一带的绝大多数原始南亚语人群经由越南进入东南亚,到达泰国后,向西经缅甸到达印度、向南扩散到马来半岛、婆罗洲和印尼西部。
Y染方面,根据对原文原始数据细分的结果,推测该人群可能以O1b1a1a1b-F789、O2a1c1b1a-F134的某个下游支系为主,我们将在文末做统一介绍。
推测原始南亚语人群的迁徙路线
三、3200-2500年前,第二波北方人群的南下:
1、缅甸中部Oakaie1期遗址中出土的2例女性样本最接近的现代人是缅族等汉藏语民族。当然,现代缅族是西南藏缅民族在历史时期南下吸收当地土著形成的,这里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形成过程上。我们可以想象,此时中国西南一带的藏缅语民族已经到达了缅甸并与当地南亚语人群融合,也可能是在云南就吸收了南亚语人群的成分,之后再到缅甸。
2、基本上在同一时期或略晚(2759-2500年前),越南西北部的Nam Tun遗址(靠近云南边境)出土的样本,同样显示出在原有南亚语人群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来自更北方的成分,这也是西南藏缅人群的信号,可能直接由云南迁徙而来。而且该样本的Y染类型为Oβ,具体下游不明、但可以排除汉族和一些北方人群的若干主流类型;在现代藏缅民族和华南汉族中就分布有几种其他地区相对少见的Oβ类型,如缅族中的Oβ3b2a1*-FGC16889(FGC16888-)、尼泊尔藏族和四川汉族中的Oβ2*-F242(CTS7377-)大簇、华南汉族中的一些Oβ*等,可能是在某个时期随着藏缅人群南下的。
3、另外,在更晚的时代(1800-1600年前),泰国西北靠近缅甸的Long Long Rak出土了一组样本,大部分显示出类似于越南Nam Tun的情况,而且Y类型经细分后发现,有2例N1b1*和1例未知下游N1b2,前2例甚至与一个位于内蒙古、山西一带的现代人共享更多的私有突变,而N1b2的一些下游在藏缅人群和华南汉族中的比例很显著。Y染透露出更加直接的信息。在现代,这里生活着克伦族(karen),其中的一支长颈族为世人所知,有观点认为克伦族在公元1世纪进入缅甸,所以这些古代样本说不定就是他们的祖先之一。
4、马来半岛上有一支相对孤立的尼格利陀采集狩猎人群——讲南亚语的Bateq人,他们中存在一个特别的N1b2下游类型,同支的有中国土家族和纳西族。这个Y单倍群是何时进入该人群的还不好说,推测可能是这段时间进入缅甸的藏缅人群在之后某个时期直接或间接地渗入了这一地区。
可以看出,时值中国周代之时,带有强烈北方信号的藏缅语人群已经抵达东南亚偏西的地区并与当地的南亚语人群发生了融合。
四、2300年前开始,连续两波人群到来,再次改变了东南亚地区的基因格局:
1、越南东北部约2300-2100年前的样本,最接近的现代人群又换成了侗台语民族。这个人群在战国末期至秦汉之时,从中国南方汹涌而入,在融合比例上更占优势。这次迁徙的动因,很可能与当时中国的大规模战争有关,最终则形成了以下的格局:
现代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在成分上与中国傣族比较一致,但在语言上仍保有原来的南亚语;
泰国现代主体民族融合了略多的南亚语人群成分,而广西壮族则较少,海南加茂人更少;
泰国以南、以西的地区受到此次迁徙的影响较小,但在泰国西北Long Long Rak遗址(1800-1600年前),虽然正如上文所述,大多数类似现代缅族,但有1例(Th531)具有侗台特征,反映出周边一些地区还是有小规模人口流动。
2、视线转向东南亚海岛,1900年前的菲律宾样本,表现出一种几乎纯粹的成分,与现代台湾南岛民族如阿美、泰雅非常接近,其次是一些远大洋南岛民族;而印尼西部爪哇岛同期的样本,则表现出南岛与南亚语两种成分的融合,最接近当地现代的南岛民族。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南岛民族先民至少在2000年前已经抵达印尼最西部,后来在语言上同化了该地的南亚语原住民,但在基因组成上却不占优势。所以,南岛语先民从大陆东南沿海向东南亚海岛的大扩散,在语言上完成了一统万岛(和半岛)的壮举,但在基因上却有着不同的故事——他们在台湾、菲律宾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并继续向东航行到远大洋,在西边以融合为主,其中在马来半岛能部分取得优势,在印尼西部则不占优势。
至于南岛语族人群迁徙的动因,可能有以下多种解释:稻作农业导致的人口压力,尤其是原住地人口容量很小时,就必须去寻找更多的资源;由于流行嫡长子继承制导致家族内部分家,而非嫡长子可通过开拓新疆域成为新的族群领袖而得到尊敬的意识形态等等。
另外,文章中还捕捉到一次非常晚近的迁徙事件——婆罗洲约400年前的样本基本是比较多的南岛成分,兼有少量侗台人群成分,推测可能是晚近时期来自于菲律宾地区的移民,而且我们分析发现其Y染包括O1a2a1-Z38553和O2-M7下的南岛支Y26403,分别与巴拉望岛的Batak人和吕宋岛的Igorot人为一支。
推测的迁徙路线:橙色——藏缅语先民,金色——侗台语先民,蓝色——南岛语先民
以上就是近10000多年来东南亚地区的基因历史,有着与欧洲类似的情节,即数波的人群迁徙导致基因结构的几度转变;但与欧洲不同的是,东南亚在这些动荡之后,目前仍然保留着比较充分的多样性:
“初始农夫”与旧石器人群充分融合后形成了南亚语民族的前身,并在东南亚其他民族形成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现代柬埔寨人、爪洼岛一些人口众多的人群中占据优势;
新的3股力量中,来自中国西北-西南一线的藏缅先民在西部的缅甸一带立足;来自中国华南一带的侗台先民在越南、泰国取得优势(虽然越南至今仍在讲南亚语系);来自中国东南一带的南岛先民在成功占据台湾、菲律宾后,在婆罗洲、马来半岛取得优势地位。
以上匆匆回顾了常染方面的研究结果,而Y染方面在上文中简要提了几句,下面我们做一汇总,
可以看到,O1b1a1a-M95的下游F789占据着东南亚农业革命以来的大部分篇幅;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经历了数次变迁之后,南亚语系中人口最多的民族——现代越南京族中的M95是否还是F789呢?
我们父系祖源研究所的招牌不是白挂的,在回答问题之前,先来看一下简要的M95高通谱系树,
无论是高通还是有限个SNP的测试数据,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越南京族的M95有7成以上都是另外一个类型——M111,这样的比例与侗台人群的傣族更加接近。前文讲到2300-2100年前时,越南基因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可能对应大陆侗台人群大规模进入东南亚的事件,或许这种F789的减少就是Y染上的体现。
不过,F789在东南亚其他地区还是很高频的,例如马来西亚半岛和西印尼土著,也说明了侗台扩张对这里的影响极其有限,与前面常染方面的分析可以互为对照;虽然F789在越南京族中整体不多,但却可能存在一个比较晚近的大簇,共祖时间约为850AD。
以上都在讲M95在东南亚如何如何,似乎给人一种感觉:M95就是东南亚人群的标志,然而这是错觉,
第一,正如前文所述,东南亚现代民族是数个语系的先民在4000-2000年前的不同时期从中国南下,融合而成的,而M95是一个1万多年的古老单倍群,这个帽子戴得太大;
第二,这些语系的先民是现代民族的源,其流传是多向的,除了南亚语先民的影响仅局限在云南一些现代民族外,其他几个基本都参与了现代东亚民族的形成,这就造成了谱系树偏上游位置东南亚、东亚样本相互交错的画面,实际上他们之间在生物学上分离的年代一般都较早;
最后,贴标签是一个方便记忆的好方法,但要选择合适的标签,具体到Y单倍群这里,最好就是选择年代晚近、进入可靠历史时期、进入现代民族稳定发展时期的单倍群。然而,东亚地区这方面的进展还是非常落后的、不够细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进来,详细测试自己的基因,以理清民族、家族的发展脉络,搞明白自己从哪里来的重大问题。
回到本次研究的话题。总结来说,那段时间东南亚地区类似欧洲,都不是农业起源地、不是技术创新的中心,不具有中国长江黄河流域和近东那样的条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人口迁徙的末端,比较容易出现人群的更替现象。当然,这两篇研究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中国华南的古代DNA,作为盖棺定论的证据。不过我们可以期待今后有更多来自国内的相关研究出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亚语系人群源于印度蒙达部落群
史前传奇:华南人群多次下南洋,改变东南亚人群基因构成
《柳叶刀》:体重正常也得留心糖尿病!57国68万人分析显示,BMI超过23但体重正常,与亚洲男性2型...
从基因看客家起源②:客家不是汉人?你会让异族分享女人和田地?
史前生活在中国南方,约6000年后又消失了,这个人群首次被确认
从遗传学角度追溯人类起源和迁徙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