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访“南岭走廊”

编者按:

翻开中国地形图时,可以看到在我国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交界处有一系列由北向东平行的山岭和山地,其中以大庾岭、骑田岭、都厐岭、萌渚岭、越城岭五岭最为有名,史称南岭。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从民族学的角度提出走廊与板块学说,给“南岭走廊”赋予了更广泛的涵义。“南岭走廊”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原进入南岭以南地区的重要通道,诸多民族在这里迁徙、流动、融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走廊,基本处于省际边界,有相同的自然环境和区域文化,近年来,有些学者建议在这些民族走廊地区设立“多民族走廊区域治理实验室”,以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目标。

民族画报网站从今天起,将以连续报道的形式表达“南岭走廊”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以飨读者。

我们所说的“南岭走廊”区域为

自西向东包括云南东部,贵州的黔西南、黔南、黔东南,湖南的郴州、永州、怀化、邵阳,江西的赣州,广西的桂林、贺州、梧州、桂北、桂西北,广东的韶关、清远、河源、梅州,福建西部等广大地区。这一区域是我国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分界线,也是我国大陆南部最具地理意义的山地。“南岭走廊”南北宽约330多公里,东西长约1000多公里。这里生活着汉族、瑶族、苗族、畲族、侗族、佬族、壮族、彝族、毛南族、布依族、土家族、水族等十几个民族。

一条多民族和谐共处的走廊

在我国民族学与人类学领域里“南岭走廊”同“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并列为中国民族格局中的三大民族走廊。民族走廊的理论最早是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他把中华民族聚居地区划分为“六大板块”(北部草原区、东北高山森林区、青藏高原区、云贵高原区、沿海区、中原区)和“三大走廊”(西北走廊、藏彝走廊、南岭走廊),板块之间以走廊相连结。民族走廊学说涉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整合中华民族、尊重各民族个体,对于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借助民族走廊这一理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报道生活在三大民族走廊中的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变迁、文化共融、团结发展,真实反映中华民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亲如一家的兄弟关系。

采访报道“南岭走廊”,对于我们从总体上了解我国南方民族,构建和谐社会是十分有意义的。

“南岭走廊”的界定及其自然地理特征

民族走廊是指一定的民族或族群长期沿着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河流或山脉,向外迁徙或流动的路线。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不是例外。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

所谓南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南岭是指,在我国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交界处有一系列由北向东平行的山岭和山地。其中以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五岭最为有名,史称南岭。这里还有九连山、青云山、滑石山、瑶山、海洋山、大桂山、大瑶山、驾桥岭等。群山之间有许多低谷和盆地,历来为南北交通要道。长江流域的潇、湘、资水上游夫夷水,湘水支流舂陵水、耒水,赣江上游的章水,珠江流域的桂(漓)江、贺江、连江、武水、浈水等,都分别发源于南岭的北坡和南坡。狭义的南岭地区行政区划包括广东韶关、清远、河源,广西桂林、贺州、梧州,湖南郴州、永州、怀化、邵阳,江西赣州等。而广义的南岭是指,从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界线,一直向西至红水河与乌江的分界线苗岭,即两广丘陵与云贵高原的分界,包括黔西南、黔南、黔东南、桂北、桂西北、滇东等地。这一带雪峰山、大南山—天平山、九万大山、凤凰岭、东凤岭—都阳山、青龙山等南北分列,融江、龙江、刁江、红水河等南北贯穿。

境内的众多喀斯特岩洞已成为很好的旅游景点

根据各民族翻越五岭后迁徙的路线和区域看,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学上的“南岭走廊”,显然不是狭义的,而应是广义的。相对于狭义的,广义的“南岭走廊”还包括贵州的黔西南、黔南、黔东南,云南的东部,福建的西部等地。南岭是我国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分界线,是华中和华南的自然与农业生产差异的重要界线,是我国大陆南部最具地理意义的山地。“南岭走廊”南北宽约330多公里,东西长约1000多公里。
这里,群峰绵延,气势磅礴;
这里,河流纵横,巍巍壮观;
这里,民族众多,精彩纷呈。

起伏的山峦,绯红霞光映照丰收的金色大地。(廖丹宁  摄影)

“南岭走廊”中不断迁徙融合的各民族

南岭山脉的群山之中,或形成低谷走廊,或形成构造断裂盆地,或分水岭较为低矮而不难翻越,五岭间天然形成的峡谷隘道以及岭南岭北的诸多河流水系又构成了南北交往的天然通道。自秦朝以来,中原进岭南有五条古道:越城岭道、萌渚岭道、骑田岭道、零陵桂阳峤道、大庾岭道。同时,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诸多支流也形成了民族迁徙与融合的诸多东西向通道。

“南岭走廊”上的各民族,不仅指今天生活在黔、桂、湘、粤、赣、滇等交界处的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壮傣语支的壮族、布依族,侗水语支的侗、水、仫佬、毛南等民族,苗瑶语族中的瑶族、苗族、畲族等,而且还包括历史上由这条走廊南下、北上或东进的汉族、回族、彝族、仡佬族、满族、土家族、傣族等。真可谓是我国中南和西南民族交流的重要地区,也是我国中南民族与部分西南民族的交汇和融合的地区。

走廊里各民族的大量历史文献、史诗、传说、民间故事、歌谣等反映出南岭地区民族的迁徙与发展史。比如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南北朝以前,瑶族先民和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被通称为“蛮”。由于自身游耕经济形态的特点和反抗阶级压迫等原因,瑶族不断地迁徙,从中原迁徙进入岭南山脉,然后又有部分向西南移动,甚至移出国界。由于在迁徙过程中,不断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和其他民族交流融合,瑶族分成了很多支系。按语言来分,瑶族可分为瑶语支、苗语支、汉语方言和侗水语支四大支系。主要分布在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江西等6个省区。又比如苗族,与瑶族一样,苗族也是我国历史悠久、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样经历了失去故土、到处迁徙的经历。苗族的起源可以一直上溯到距今约5000至6000年的炎黄时期,秦、汉至南北朝期间,苗族主要聚居在武陵、五溪地区。后来由于历代中央王朝的军事镇压以及战乱影响,苗族被迫由东向西、由北向南迁徙。一部分是从武陵山脉的北端向西,进入贵州北部、中部、西北部和川南;一部分沿沅江而上,经湖南西南部,深入贵州西南、东南和广西境内。由于不断地流动与迁徙,苗族形成了不同的支系,按照苗族服饰的颜色为标准,主要支系有“白苗”、“花苗”、“青苗”、“黑苗”、“红苗”。主要生活在贵州以及相邻的湘西、川南、滇东北等地。苗族在形成不同支系的同时,又形成了不同的三大方言,语言差异的形成正是苗族形成不同支系的一个重要标志。再比如客家人,所谓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文化特性的汉族支系。客家并非自古就有,是历史移民的产物。客家先民原世居中原,属古代汉族的一支,由于天灾、战乱、饥荒、械斗和政府奖惩等原因,先后经过六次大规模的迁徙,辗转南迁,历尽艰辛,最终选择了地处东南丘陵、山脉,人烟稀少、交通阻塞的粤、桂、闽、赣为落脚点。相对于当地原住居民而言,这些流落到南方的客家先民被周边的人称为“客人”、“客家”等,也就是外来人。后来,客家先民利用先进的农耕、建筑技术和带来的农作物种子,伐木垦荒,筑坝造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形成了不同于汉族,又别于当地民族的群体。

历史上,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在南岭地区迁徙流动,不断与迁徙地先前的民族进行交流、融合,奠定了今天我国南方地区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多彩的文化带,并逐渐在南岭地区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南岭民族走廊。“南岭走廊”里现有人口约700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1750万,占当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在黔、桂、湘、粤交界处的一些州市和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达40%至50%;在桂北的河池、桂西北的百色、黔南、黔东南等地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超过了60%,有些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达80%左右。“南岭走廊”与其他走廊相比,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最多、资源比较丰富、环境比较优越的地区。

福建土楼人家

“南岭走廊”中的民族文化多样性

族群的迁徙、流动、融合是民族走廊不同于民族板块的一大特色,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分成诸多支系的重要因素,也是诸多弱势民族保存与发展自己的重要途径。“南岭走廊”是南方少数民族的生存地和迁移通道,是积淀南方少数民族统文化最集中的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南岭走廊”,每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多彩文化。同时,由于地处相同的地理单元,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南岭走廊”上各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某些相似性,而这些相似性又构成了“南岭走廊”不同于其他民族走廊的特点。

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少数民族有它的特点,就是相互关系深得很,分都分不开。”由于自然环境变化、本民族游耕农业的经济形态以及旧社会民族压迫与纷争,原本生活在中原的苗族、瑶族、畲族、汉族客家人等的先民不断向南迁徙,在“南岭走廊”地区与当地的侗族、布依族、壮族、水族等民族相遇。迁徙民族带来了中原文化,世居民族则掌握着适合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开发了“南岭走廊”,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布依族的蜡染制品蜚声海内外

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与其他民族走廊相比较,“南岭走廊”拥有鲜明的文化特色:首先,各民族的生产方式不一,社会组织形态各异。比如,壮族的“都老制”、瑶族的“瑶老制”、苗族的“寨老制”、仫佬族的“冬”组织、毛南族的“隆款制”等等,都是我们了解各民族发展的重要依据。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壮族铜鼓、布洛陀、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皮纸制作技艺、女书、水书等。再次,民居建筑多样。这里有干栏式建筑、客家人围龙屋、侗族鼓楼与风雨桥等。第四,服饰文化绚丽多彩。有布依、苗、瑶等民族的蜡染工艺,苗族银饰,苗、侗等民族的百褶裙等。第五,民族节日及其活动丰富多彩。有瑶族盘王节、壮族蚂节、仫佬族依饭节、苗族踩花山、苗族牯藏节、水族端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仡佬族毛龙节等。民俗活动有,毛南族肥套、侗族大歌、跳芦笙、瑶族耍歌堂等。第六,宗教文化各具特色。既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祠堂文化、傩戏文化、盘瓠崇拜和“龙”崇拜。

 

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侗族人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存活和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文化魅力的具体表现。“南岭走廊”中的文化多样性不是空中楼阁,它就是这样存在于各民族的过去、今天和未来的生活里。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南岭走廊”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了解这一地区各民族对中华多彩文化所作的巨大贡献,展现历史上到今天“南岭走廊”上各民族的风貌,客观地反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

在中华民族奔向小康社会的今天,“南岭走廊”地区的工农业、交通、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得到了飞跃发展,使当地各民族焕发了勃勃生机,社会各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仍处于我国经济贫困地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势下,“南岭走廊”里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有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利用这里丰富的水力、物产资源,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这里落后的交通面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利用丰富的民族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改变这一走廊里的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同时,在经济社会大发展、旅游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如何保留、继承、弘扬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各民族的“文化自觉”应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只有这样,民族文化之花才会越开越鲜艳。

拉杜 余大锐 梁亚洲(实习生) 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少数民族文化的消逝——更令人痛心的多样性丧失
正月初九,探访越南的少数民族之旅
越南原住民族概况
广西特色少数民族文化
首届“全国瑶族文化高峰论坛”综述
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阿尼亚房车伴我走天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