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犍为罗城镇: 蜀南“山顶一只船”

   

        发于《巅峰》2014年1月刊       

四川众多的古镇,在久远的选址之初,基本都依据“逐水而居”的惯例,但罗城镇几乎是一个孤例,一个“另类”:远离大江大河,却因雨量充沛成为著名的“粮仓”;没有水路之便,却资源丰富商贸流通活跃;历史上饱受干旱之苦,却把一个湿润的期望用建筑的形态固定在了山上……

   也许正因为是一个“地理环境”中的孤例,成就了一段人文历史与乡土建筑的佳话,成就了一个“云中一把梭”、“山顶一只船”,“中国诺亚方舟”这样的传奇。




“旱码头”的传说

从犍为县城出来,沿着犍罗路到古镇,整整24公里。开着汽车,这段路不远;但如果放在古代或旧时,靠两条腿走路或赶个马帮或是推个鸡公车运货,也不近了。

罗城古镇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因背靠铁山,早在三国时就有“武侯取铁山之铁铸兵器”的记载。

远离闹市,罗城却不缺传统文化和古代商贸对其的滋润。就说罗城的名字吧。原意就是商业发达了,“羅而聚之”。

传说明末时,当地一棵大榕树下有两间茅屋,房主姓欧,为附近农民出售或交换耕牛提供场所,称为“调市”。后来,交易不断发展,交换的货物品种也扩大到盐、铁、布、米、油等。于是欧姓人又修了几间房子开办客栈、饮店,形成了一个类似如今“商业综合体”一样的“幺店子”。为和离此地不远的杨家湾市场以区别,欧家根据东南西北古称“四维”,而生意人都来自四方的寓意,将“四维”合而为“羅”,有了罗城之名,以招揽四方来客,达到兴旺集市的目的。

也有人说是纪念唐代名将罗成而得名,现在看来,无疑有点附会了。因为史籍中无罗成来此地的记载,而在老年人的记忆里,罗城镇也从未进行过相应的纪念活动,所以,现实的“谁主张谁举证”就有了对历史事件的存疑判定依据。

在犍为的县志中,兴盛时候的犍为,共有“51场”,罗城便是其一,依循着“分场设市,定有集期”,就是现在的“赶场天”了。从最早的生产资料“铁炭”到“米油盐布”等生活资料,从明代的“罗城场”以商为主,继而到清代设立驿站,营盘山下屯兵,“罗城铺”以驻兵为主,大山里的热闹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罗城古镇是犍为县闻名的“旱码头”,却是确凿无疑的:深处蜀南山中,背靠“铁山”,人们进山开采就有了铁、煤等,有了资源总得要交换,虽然货物贸易很兴旺,但远离大江大河——犍为县城玉津镇旁倒是有岷江和马边河,离得更近一点的乐山五通桥也有河,但都和罗城无关,实在是“远水不解近渴”。丘陵气候更是十年九旱,自古就有“罗城旱码头,滴水贵如油”的顺口溜,写尽了罗城没水喝的辛酸往事,也与境内清溪镇的“水码头”相成鲜明对照。

  现在镇上的灵官庙,除了虔诚的信徒进出,已经很清净了,但可以回想的是,以前每遇大旱之年,众人簇拥“灵官”,祷念经文,祈求上天恩赐甘露,佑护一方生灵,这里曾是何等的喧闹……





“凉厅街”的风光

1983年,深山中的罗城镇,出了一回风头。

那一年的广州国际贸易交流会上,四川省西南建筑设计院展出了空中俯拍的罗城“船形街”图形,结果在投标中被澳大利亚参会方选中。不久,由八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澳大利亚“中国城股份有限公司”,在墨尔本的洛克斯市投资建设以罗城“船形街”为蓝本的“中国城”。

从罗城镇建立,到“走向世界”,此时已经过去了近400年。而且,这全是借了“凉厅街”的光,因为,古镇是以船型的街道为标志的。出风头的“凉厅街”,也有一个故事:

明末崇祯年间,有异人张秀才来到此处,一日在茶馆里喝茶,看到茶客们一个个唉声叹气,临行时还把茶杯里的水喝得一干二净,便打听缘由。一老人叹息道:“这镇上缺水呀!”张秀才沉默良久,念出四句口诀:“罗城旱码头,客商难久留。若要不缺水,罗城修成舟”。众人齐声赞叹,一致推举张秀才作造船的领头人。张秀才带领数百名能工巧匠,大兴土木,撤旧屋建新房,不到三年时间,大“船”便修成了。

传说是生动的,但现实中的“凉厅街”,因联系着敦厚朴实的蜀南民风民俗,更是一幅生动画卷:

凉厅街俗称“船形街”,据说是中国惟一一条船形街道。街长为 209米,最宽处9.5米,俯瞰像一条大船或是一把巨大的木梭。街为南北走向,两端较窄,中间宽,街中戏楼高耸,如风帆,而街尾的灵官庙,如船舱,街两侧是老木门、黑瓦屋顶的民居,临街一面的屋檐特别宽大,形成了叫“凉厅子”的罕见长廊,面宽7米的长廊全为穿斗木结构,支撑点是一百多根立在六边体长条石柱上的旧圆木,仿佛船篷。

街奇,屋奇,更奇异的是凉厅子下的“微观世界”:几百年来,不怕雨淋日晒的“凉厅子”庇佑了罗城人缺水但不缺情趣的凡世生活——在凉厅子里长廊下饮茶谈天、喝酒吃肉、听小曲看大戏、抽叶子烟冲壳子、掏耳朵卖狗皮膏药……

那时的“凉厅子”,集合了众多老字号,“三元号”、“丰泰店”、“亨又亨”、“四能堂”、“长清源”。只不过,现在去罗城,已经找不到这样怀旧的名字了,最年长的“戏楼茶馆”据说是唯一有200年历史的老字号了。唯一聊可安慰的,是戏台两侧十几家茶铺,木桌、竹椅、纸牌、老茶客,仿佛时光停滞般,还不时飘过旧时氤氲的茶香和辛辣的叶子烟味……

 

民俗文化有基因

“船型街”只是罗城古镇民俗生活外在形象的一个缩影。更丰富的农耕文化中的民俗生活,却需要我们在史料和记忆中去找寻:

罗城的很多乡土记忆,也和凉厅子有关,只不过随着老年人渐次离世,传统更是愈走愈远,比如赶场。罗城赶场阴历逢双,可以说每隔一天,街道就在公鸡的打鸣声中,醒来,早市开始,古镇有了生气:凉厅子的街沿下,檐柱边,一个个摊点铺排开来,花花绿绿的是花布摊,热气腾腾的是小吃摊,竹挑子里的是蔬果鸡蛋,人最拥挤的是茶铺,也许前一天才在茶铺里道别,老人们还是有一种重逢的欣喜,仿佛现代年轻人盼望的约会,那时,你可以在满脸的皱纹中,读出童稚一样的纯真。

凉厅子的“情绪”,还随着地处中央戏台上演绎的戏文,有着令人唏嘘的起伏:看戏是罗城人精神生活中近乎“神圣”的大事,毕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嘛。罗城周边有着不少宫观寺庙,通常情况下,乡村演戏都在这里举行,除非是年节大事,凉厅子的戏台不开锣。到戏班子到罗城免费开锣唱戏,那是罗城镇的大事,两侧的茶铺是观戏的最佳位置,就是戏台的正面,也是密密麻麻的安满了竹椅、茶桌和木条长凳,一直排到灵官庙前,戏台两侧的对联,“昆高胡弾燈曲绕黄粱、生旦净末丑功出梨园”,活脱脱记录了四川戏曲发展简史。

灵官庙祈雨的场面,近年是看不到了。旧时,因为缺水,罗城镇不仅有一些奇怪的习俗,如不准牲畜(猪牛羊马鸡之类)进城,还在入镇的城门(现在都已经不存)处设立“水坝子”,进城的人,都要在这里先洗个脚之类的。每隔几年,还要大张旗鼓举行祈雨仪式:灵官庙里,几十条整猪被作为供品,一直从庙里排到戏台;船型街上,两侧的屋檐被一大块白布遮挡,所谓“幔(瞒)天过海”;镇上的百姓为表虔诚之意,一律不杀生不食肉……

 

 

船型街与用水泥造就的新式建筑及街道,只几步的距离。

我有一种从历史的暗处走出,突然暴露在强光下的眩晕:刚才还是黑白影像,齐整的廊柱中透出的光亮,屋顶瓦块纵横组成的线条,星星点点的亮色,是那些檐边石条间长出的小草,高高挂着的灯笼和飘着的商幡……

突然的,高音喇叭,刺耳的冲击着你,林立的商铺,也提醒着你——今天的罗城,已成旅游之地。

 

古镇档案:

罗城古镇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位于乐山市犍为县东北向24公里处。与井研、荣县接壤,正处在峨眉、乐山大佛、五通桥这条中外驰名的风景线上。古镇因别具风格的“船形街”(凉厅街)而闻名,凉厅街座落在一个椭圆形的山丘顶上,全长209米,座东向西,南北宽9.5米,远处看,像一把织布的梭子,也像搁在山顶上的一只船,人们称它“云中一把梭”,或“山顶一只船”。

1986年5月乐山市人民政府公布“凉厅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995年被批准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2年9月被推介为“四川省十大旅游古镇”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走在四川】罗城古镇
四川有一神秘古镇,在国外名气很大,在国内却鲜为人知!
独特奇异 罗城古镇 (旅游览胜)
罗城古镇
写意罗城古镇
武 斌丨随着《记住乡愁》到罗城古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