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族是多源民族

     白族是多族源的融合,由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与由陕甘川南下的氐人、羌人融合形成,还有叟人、嶲人、爨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多种民族,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历史学家马曜先生也认为白族是异源同流。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征战、拓土、商贸、屯垦、驻边等历史原因,白族才逐渐形成了以大理为中心的白族雏形,直至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洲,白族才真正获得官方认可的民族族称,这个族称由此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标识。由于白族起源的多元性,历史上白族族称繁杂且让人费解。近年来,随着对白族文化的涉猎与研究,渐有所悟,故斗胆释读一番。

氐,《辞海》释,“(一)dǐ,根本。(二)dī,古族名。殷、周至南北朝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两晋年间,先后建立前秦、后凉、仇池等地方政权。其族大部分渐与汉族融合。”《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互(氐)人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氐)人。”根据《范义田文集》来看,氐亦作坻,又作氏,古代分布于陇山之下及四川梯形盆地之族,皆称为氐,并引《史记·西南夷传》言蜀西皆氐类,《后汉书·西南夷传》言冉有六夷、七羌、九氐,即以其分布之地形为族称。《范义田文集》载, “氐字之义,从《说文》为断崖之崩落,乃四川梯形盆地地质构造之地理形式。”坻,《辞海》有两个义项,一为“水中小洲高地”,二为“山的倾斜面,侧坡”,并引张衡《西京赋》“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来说明。由此可知,氐族因居住坻地称号而来,意即居住在山坡面的民族,这与白族地名带“登”的村庄相吻合。凡带“登”的村名,大多古村落名称,且居住在坡面上,是白族古村落最明显的标志,如千年文化名村诺邓(诺邓,白族语“龙登”的音译),就是一户户垂直而上构成立体画面的村落。从历史渊源来看,氐族生存区域,在如今甘肃东南,陕西西南以及四川西北和西部,向西延伸至羌族聚居的河湟地区,向南则延伸到西南少数民族诸国,向东则与关中平原汉族相连,是由北向南发展的民族。

三国魏鱼豢《魏略·西戎传》云, “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录,或在陇左右。其种非一,称槃之后,或号青氐;或号白氐;或号蚺氐,此盖虫之类而处中国,人即服色而名之也。其自相号曰盍稚,各有王侯,多受中国封拜……其俗语不与中国及羌杂胡同,各自有姓,姓如中国姓矣。其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其妇人嫁时著袵,其缘饰之制有似羌,袵有似中国袍。皆编发,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其嫁有似羌,此盖乃昔所谓西戎在于街、冀、豲道也。”此段记述,言简意赅,大体勾勒出氐人特点:氐人历史久远,盘之后裔,有王有姓,种类繁多,语言与羌胡不同,多知中国语,衣服喜好青绛,婚嫁习俗似羌,汉魏时分布于武都、阴平、天水、陇西、南安、广魏、扶风及酒泉诸郡。今天云南白族农耕文化先进,语言中保留着大量先秦古汉语,白族妇女服饰依然尚青绛,丽江九河婚俗中至今仍保留了用纳西语叫开大门等古老习俗。

《通典·边防五》,“氐者西戎之别种……其种非一,或号青氐,或号白氐,或号蚺氐。此盖中国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可见历史上青氐、白氐等不同称谓由所穿服饰颜色不同而来。

蚺氐,蚺,《辞海》释“即蟒蛇”。一些学者也认为由崇拜大蟒蛇而来,白族人常把大蟒蛇称为龙,实际上就是龙崇拜的人种。但是从语言来看,白族人称蟒蛇为“蝰”,蛇种类繁多,白族用“蝰”统称蛇。称桑蚕为“蚺rán子”, 蚺氐或许是指养蚕抽丝的氐人。

白马氐,分布在今四川西北部及甘肃南部。汉武帝元鼎六年于其地置武都郡。此外,还在广汉郡置刚氐道(平武县古城镇一带)、甸氐道(甘肃文县西南),在蜀郡置湔氐道(四川松潘县西北)。《史记·西南夷列传》,“自冄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括地志》,“陇右成州、武州皆白马氐,其豪族杨氏居成州仇池山上。”《魏书·氐传》,“氐者,西夷之别种,号白马。”如今四川平武县境内和甘肃文县境内仍有一支自称白马氐的族群生活在高山之中,虽然在解放后他们被定为藏族,但是,直到如今这一族群仍自称白马氐,崇拜白马老爷,而且曾多次提出恢复白马氐族称的要求。今天云南白族村寨的本主庙门前,大多塑有一匹白马,一尊牵马神,大理凤仪还有白马庙,此种种习俗或许与白马氐有共同渊源。

阴平氐,顾名思义由阴平郡而来。三国曹操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后被蜀汉占有,仍置阴平郡。邓艾灭蜀时经过的阴平道是指从今甘肃文县穿越岷山山脉,经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晋惠帝元康六年(296),氐族首领杨茂搜在仇池建立割据政权,史称前仇池国,其后有后仇池国、武都国、阴平国、武兴国,均为仇池杨氏后裔所建,故统称仇池国,杨氏氐族政权延续了300多年年,阴平郡属其中之一。后因战乱阴平郡民众南迁入蜀,今四川省江油市小溪坝镇阴平村侨置阴平郡。近年来有发掘的文物证明,阴平郡氐人即阴平氐。

巴氐,亦为蚺氐。《范义田文集》述,“巴蛇又称蚺蛇,又称南蛇。南、蛮、蚺、皆一声也。氐人在四川盆地者曰蚺氐,又有称为蜒者。”原居住在四川、重庆一带,东汉末年迁入汉中,魏末再迁至洛阳、天水一带,为别于其他氐族,史称巴氐。西晋末年,陕西发生饥荒,巴氐在其首领李特率领下移居四川避荒,遭到西晋地方政府阻止,爆发反晋起义。李特死后,其子李雄攻下成都,304年建立成汉政权,统治西南40余年,后为东晋所灭。

另有清水氐、略阳氐、临渭氐、沮水氐等,皆因居住不同地域而名。

氐族,曾先后建立过成汉、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其中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建都长安,统一中国北方大地,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隋唐后强大的氐人似乎从历史中消失,致使许多研究历史的学者禁不住发出氐人哪里去了?这也是笔者多年来苦苦追寻的问题。倘若“氐”因居住“坻”地而来,那么白族带“登”的村落,其意义与“坻”一致,而且白族多族源的融合中就有氐羌一说,这是对曾强盛一时的氐人哪里去了这一问题的最好释读。

僰bó,《辞海》释,“古族名。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为中心的今川南以及滇东一带。”僰人,相传在历史上其首领曾助周武王伐纣灭商有功,被封为侯而建立过僰侯国,秦、汉时曾在僰人聚居区设置了县级行政机构——“僰道”。至今在古僰道上还存有千年僰人悬棺。白,普通话“bái”,白族自称“白”时,发音上与“僰”相近。元李京《云南志略》记载,“白人,有姓氏,汉武帝开僰道,通西南夷,今叙州属县是也。故中庆、威楚、大理、永昌皆僰人,今转为白人矣。”2012年春,笔者在四川平武白马藏族乡和甘肃文县铁楼乡走访白马人时,他们自称白马氐人,用他们的话说是“bo”。2013年春,笔者在怒江州福贡县走访白族支系勒墨人时,他们也自称“bo”。从发音上看,白族语言缺乏规范,即便现在大理丽江各地的白族发音都有所不同,更遑论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语音变化。故笔者认同“白”“僰”同音,都是同一族群的自称,所记录的汉字不同而已,四川平武甘肃文县的白马氐人自称的“bo”,亦应是“白”“僰”。僰,既是自称,又为他称,详情另文又述。

叟,《辞海》释,“㈠sōu,古代对长老的称呼,亦指老人。㈡sǒu,汉至六朝时,对今甘肃东南部、四川西部、云南东部和贵州西部等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泛称。”从《辞海》界定的范围来看,氐羌族群就在其中,而且氐之种类还有氐叟、青叟等名。据《华阳国志》记载,北达天水、南至南中,都有叟人分布。《华阳国志·南中志》言“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又称西汉的滇人为“叟”,蜀汉时,汉中郡有“叟”,南中有“叟”。晋元八年(298),氐人李特率氐叟、青叟数万家自略阳、天水等郡流入蜀,于晋太安二年(303)建立成汉政权。叟人有姓氏,较汉化。东晋后,叟人少见于记载。试想,在战事频繁、南北交融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叟人有可能早已汉化,南方叟人在滇池地区处在爨氏强族的统治下,后演变为唐初的西爨白蛮,是极有可能的。大理国高氏后裔就自认为是越叟帅高定的后人。高定,三国时期人物,越雋夷王。《华阳国志》作高定元。据查,1936年,云南昭通市(三国属朱提郡)在古墓中发掘一枚刻有“汉叟邑长”4个字的铜印,旁边还有汉砖出土,说明这颗铜印是东汉或蜀汉颁发给当地叟人族长的信印。此外,西安也有一枚“汉叟邑长”印章;四川芦县也有一枚“汉叟仟长”印章。由此可见,汉魏时叟人分布区域的广泛。

叟,黄岳洲编著《汉语词根辞典》释,“从又(手)从臼从|(搜索物),老人手拿火把在屋里搜索物体,本义是索求。”唐汉编著《图说字源》释,“手持火把在室内搜索之状。”从字形看,很难理解曾分布于云、贵、川、陕的少数民族称“叟”。查下来,史学家认为汉魏时期的“叟人”源自古国名“渠搜”。《竹书纪年》有“渠搜氏来宾”的记载;《书·禹贡》有“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有“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搜、氐、羌、北山戎、发、息慎、鸟夷”等记载。到《后汉书》《华阳国志》《三国志》等书中,就演变为“叟人”“叟兵”“氐叟”“羌叟”了。汉代史学家认为“蜀”“叟”2字同声通义,故常称蜀为“叟”。《华阳国志·李恢传》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点明向叟濮民众征收耕牛等物为赋。《后汉书·刘焉传》载“兴平元年,征西将军马腾与范谋诛李傕,焉遣叟兵五千助之。”《三国志·刘璋传》载,“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于曹公。”《三国志·张嶷传》载“越雋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华阳国志·南中志》言“先主薨,越嶲叟帅高定元叛”;又言益州大姓雍闿“使建宁孟获说夷叟”。这些史料说明魏蜀时期各军阀均喜以叟人为兵。

爨,cuàn,《辞海》释,“④我国古代地域名与民族名。魏晋南北朝时(3世纪至6世纪),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统治集团爨氏大姓演变而成。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2部,均在云南东部,大抵以今曲靖县建水县一带为界。东爨居民以乌蛮为主,西爨居民以白蛮为主。元代一般以乌蛮为黑爨,以白蛮为白爨,明以后,爨则专指罗罗。”查爨姓,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爨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爨官,为西周时期在宫廷内为王室成员负责制膳的灶官,俗称火头倌,专职掌管炊火。《周礼·天官·亨人》载“爨官,职外内饔之爨亨煮”。在爨官的子孙中,有以祖先官职称谓为姓氏者。云南现存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首批重点保护文物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就是南中大姓爨氏的历史见证。正因爨氏家族独霸南天400多年,而由爨氏成为一种族称,通常以曲靖建水一带为界,东爨乌蛮,西爨白蛮由此而来。自宋朝以后爨氏一族中有人觉得爨字笔划太繁琐,便以简代繁,取近音字“寸”代替,世代相传至今。相传唐朝时期,云南保山一带民众造反,爨氏政权便派出军队到保山地区镇压,其军中即有一些爨氏族人,到了云南腾冲地区后,这部分爨氏族人就留居当地繁衍生息,这就是腾冲最早的寸氏人,现腾冲和顺有寸氏祠堂,供寸姓人敬拜。今丽江金山寸家登,因寸姓人聚居得名。

综上所述,氐,是他称,因所居坻地而名。僰,既是自称,白族语“白”的发音;又是他称,发音“白”与“僰”近,而被史学家记作“僰”,造成种种历史谜团。叟,是他称,泛称甘陕川滇部分少数民族。爨,由姓而来,渐变为族称。西爨白蛮演变为今天的白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修订文县大事记
《水经.漾水注》考略(7)
名家丨“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之典型——白马藏人
互人 白马人与阴平古国
白马峪和草地沟考察记(一)第一次了解白马文化
被湮没的胜利:详解魏延大破郭淮的阳溪之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