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陇蜀道上的古村柴家旗

撰文——秦州雁

   古村柴家旗今名党政,位于徽县北境麻沿河镇老人山附近的柴家山下。按照清代雍正七年(1729)的户籍行政管理制度,徽县降州为县后,民籍l8里军籍6所33旗柴家旗大陈所辖之一。东来的屈兰河与北来的苏城河在此交汇,丰富的水源滋养了这方风景秀美的家园。环村周围,川流漫谷、山峻美、丛林茂密、田畴平阔,是一处宜耕宜居的地方;明清以来,古道经行、商旅穿梭、民殷阜、商,是一处耕读传世的地方。宽阔的谷地与茂密的森林孕育丰富的动植物盛产板栗、核桃、药材、木耳及秋作物,繁衍出无数不时飞窜出没的、野兔鹿、獾猪。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花木璀璨,鸟高歌。这里有映满双眸的一望无际的绿色,有尚未被工业化撕破的恬静闲适,有江南水乡丝绸般的美丽隽秀,亘古以来天地人和谐统一的自然安逸。高峻挺拔的老山一如造就这处乐园的父亲的脊梁,古火山的喷发浇筑出他挺拔伟岸的身躯。额头上那深入大地的火山孔,是与大地同呼吸共患难的俯首环视下的群山沟壑是他涌动活力脉络,遍布沟沟岔岔的茂他孕育生命胚胎,流淌于沟沟岔岔的山溪是滋养这一群子民最富生机的血液沿河植麻、弄稼工商并举、习武修文;日落而、日出而作。千百年来,清清的麻沿河与苏城河滋养了生息在兹的柴家旗父老乡亲仁厚而善良的乡亲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温饱的生活这是一处让过客羡之慕之,驻足流连的田园。










民国版《徽县新志·里至》记载“(徽县)城北少西十五里张家坪,又西北五里宏化寺,又十里贺家店、又十里剡家阙、又二十里游龙川、又二十里江洛镇,又三十里殷家沟,又三十里麻沿河,又五十里大门镇。”这是一条关于民国十二年时徽县北通秦州的官道记载。明清时期“距城西北百四十里”麻沿河是一处有驻军守的关隘,镇北高大的大山坝、八盘山是横亘于秦州与徽州之间曾无法逾越的一道天堑。麻沿河镇西三十里处两河交汇下的柴家旗山势平衍,自古沿苏城河谷有驼道北通秦州,民国十一年秦州至麻沿河、江洛镇的马车道修通之前民国二十七贯通陇西至凤县的“华双公路”开通之前除了高桥镇经渭儿沟乏牛坡达白音峡李子园的山道,路经柴家旗的河谷驼道是商旅行人北上秦陇、南下汉川的不二选择,民间至今流传着“盐官上店子、柴旗中店子、栗亭下店子”的路径传说。党政村青龙寺内刻立于清康熙三十九年的《关圣碑记》文字,向世人展示了柴家旗当年作为古道上集镇的繁华。

柴家旗居民以柴姓居多,按当地后裔的说法,柴氏先祖系明朝中后期自四川迁徙而来,三百余年的打拼使柴氏一门由始祖一人发展成为至今拥有60余户、260余丁口、分散于数处生存的兴旺家族。老宅院依山而建,山亦因柴氏家族的聚居有了柴山之名,柴山上遗留的明清古宅亦有了“柴家老宅”的盛名。历史上的柴家旗占尽天时地利,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繁荣古道工商贸易不仅为乡民积累了生存财富,奠定了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而且开阔了乡民的认知视野,耕读并举的处世家风为柴氏家族培养出好些杰出的社会人才。

在今柴山柴家老宅聚落入口处遗存一通刻立于清代光緒二十年八月初二日的《祀先堂贵星柴老先生追颂三代懿行序》神道碑,村外遗存《奉先大封君国宾俊拔柴公并孺人赵氏杨氏懿行序》碑与《皇清例授王宪先考府君柴老大人之神道》碑,这三通家族神道碑刻记述柴氏家族的世系与祖先创业的艰难。家族大门上由“钦命分巡甘肃鞏秦階道英為”题写于“岁次光绪丁未仲吕吉月”的“名標太学”门额及宏大的古宅群落印证了柴氏家族昔日的辉煌。

    柴氏家族的神道碑信息透露,柴家至今有十二代人三百余年的家族历史。一世祖“柴公”,自四川移民始居柴山,生“柴子丰、柴子发”二子;二世祖“子丰公”生子五人,“子发公”生子柴培天一人;三世祖“培天公”六房弟兄生子六人,三子名柴月万、四子名柴超卿;四世祖“超卿公、月万公”弟兄三房生柴三奇等五子;五世祖“三奇公”弟兄五房生柴鹏麟等五子;六世祖“鹏麟公”弟兄生柴正邦、柴定邦、柴靖邦、柴安邦等七子;七世祖“正邦公”等七房生柴诵儿、柴习儿、柴时儿、柴□□、柴□□、柴□□等七子;八世祖弟兄生逢民国乱世、生计危艰,仅生柴忠孝、柴□□等五子。至解放前后有九世子柴彦青、柴志有、柴德勤、柴志刚等人,至当代有十世孙柴永斌、柴来顺、柴建学、柴勤学等人及十一世孙辈若干。

柴氏家族历史上以业农为主,从事多种经营。或业农或从工、从商,故而家业逐渐丰隆,为后人从教、从医、从武、从政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其先祖“高祖州同公丰,为臣室,骏烈远扬。”“武庠印鹏麟柴公者,述继既丰美,不忘积累之艰。恩重骨肉,无尔我芥蒂之私;仁洽闾里,有推食解衣之风。”其先祖“公父素行孚人,性又刚直。乡人有讦讼者,辄开导以利害,极口排斥,必使息争而后止。风声远树,堪作王家之宾。兰孙又多争秀,兴工整立,莫敢或遑。”正因祖上的艰辛创业,后人的勤勉努力,才使二世祖“子丰公”任“州同、分府”,三世祖有四人为“贡生、吏目、文庠”“入国学”,六世祖“鹏麟公”“入泮池武庠”,使柴氏一门之内人才济济、俊才辈出。柴氏前人曾作文而赞曰:“先君懿德过寻常,开创精勤姓字香。五世贤劳鸿印迹,一门衍庆燕留芳。簪缨不替群观化,惠泽旁施共颂扬。而今怅望遗风在,始信源远自流长。更怀德君治乱猷,才识超卓冠名流。罔来他乡周恤获,任人难任起别愁。深感鸿恩思境外,闻君磨礲藉欲酬。有试誉扬非要致,高风雅范播千秋。”

柴家山上依山而建的几个老宅院经历了十几代人三百余年的持续建设,至民国后期发展成为一处由主厅、过厅、侧房、二层倒厅构成的一进三院、错落有致的豪宅院落。登山先过山门两座,入院时经大门三座,这种布局有利于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进行防守自卫,确保院内安全。上院座西朝东有厅堂五间,南北两侧各有侧方三间;下院有过厅三间,南北侧房各三间,东西倒厅二层。下院北侧的小院亦有倒厅二层,南北侧房各一座三间。各屋屋顶起脊座兽、檐下画栋雕梁。若按遗存于今的一块“顺治十八年”的屋瓦推算,老宅兴建起来至少已有350余年的历史。随着时势的变迁,偌大的院落在土改中分给贫苦人居住,因失于维修现今倒塌后的几座老宅已被拆除,而未倒塌的几座尽管仍有村民居住,却也破败不堪。

 

如今借助政策的影响,柴家山上古柏掩映下历尽沧桑的老宅院坚守住了旧貌,党政山下依托“5.12”灾后重建整村搬迁形成新的村居。新与旧的两种聚落,年老者与年轻者的两种生活方式在此并存,总该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徽县三滩
祁山道踪迹图
碧玉关文化:姓氏考
民国纪念共和双旗银饰
民国八年徐像十文双旗
民国五色旗双片1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