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昌龄的《出塞》一诗是在哪里写出来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无疑是各种文体中的一支独秀,尤其是到了唐朝的时候,诗歌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如雨后春笋般出世,为诗坛平添了许多的亮丽。在唐诗众多的诗歌流派中,边塞诗可谓是独树一帜,而在众多的边塞诗人中,王昌龄肯定是最为耀眼的那颗明星。王昌龄素有“诗家天子”之称,他的七绝更是被誉为“开天圣手”,他的边塞诗流畅洒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在当时和李白的七绝齐名。尤其是他的那首《出塞》,更是一首流传千年的千古绝唱。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篇幅虽然短小,而容量特别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巧妙布局,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不过,你知道这首千古绝唱是王昌龄在什么地方创作出来的呢?告诉你,这首诗就是王昌龄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地区写成的。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的深秋,27岁的王昌龄在科考落第后心情有些烦乱,他不愿意待在家乡京兆闲赋,于是,就又想起像以前那样去四处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该去哪里呢?突然,他的心头一亮,想起了一个地方。对,就去那里,遥远的塞外边关。说走就走,王昌龄简单地收拾了一下随身携带的物品后,就单骑简从匆匆地出发了。王昌龄的好友名叫吴吉虎,此时正在大青山下的云中(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境内)担任军中斥候统领(类似于现在的侦察兵军官)。吴吉虎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所钦佩的好友王昌龄会千里迢迢地从老家来到这遥远的塞外来看他,久别重逢的喜悦荡漾在两个人的心头。“摆酒!”吴吉虎大声地吩咐手下人,只一会儿的功夫,丰盛的酒菜就摆了满满一桌子。看着老友真诚的问候,面对着飘香的美酒和异地他乡的美味,王昌龄的情绪显得十分高涨。两个人频频举杯,为了这难得的相遇而激动着,谈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之情,又忍不住潸然泪下。伺候他们的士兵看到两个人如此豪情狂饮,也深受感染不住地抹眼泪,在又给他们的酒杯里添满了美酒后,悄悄退了出去,好让他们尽情抒发各自的情感。酒过三巡之后,吴吉虎又像以前那样迫不及待地问道:“兄弟最近又有什么大作问世?可否先让我一睹为快呢!”王昌龄慢慢地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回答说:“唉,不满老弟你说,自打这科考落第后我的心情就很不好,也没有创作的兴趣了。这不,我想到来你这里体验一下生活,也许会有灵感呢!”“好哇!你是有名的边塞诗人,自然应该来边关采风啊!来看看我们这些长年累月戍边保国的将士是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这对你写诗会有好处啊!”吴吉虎这样安慰好友。“那咱们现在就去山上的军营里去看看如何?”王昌龄有些迫不及待地问吴吉虎。“可是,你刚来一会儿,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一下,身体能受得了吗?”吴吉虎关切地询问道。“放心吧!咱现在就走。”说这话的时候,王昌龄仰头饮尽了杯中酒,便站了起来准备出发。于是,两个人带了十多个随从骑着马乘着酒兴向大青山驶来。漫漫边关,猎猎山风,深秋的大青山已经是寒气逼人了。等到来到帐篷相接,阵营相连的军营边,已是月上山顶的时候了。此时此刻,站在山顶之上,望着一座又一座的军帐,王昌龄感到内心很是不平静。他们随意走进了一座军帐中,一群衣着破旧的年轻汉子们正围坐在一起吃着晚饭,饭菜并不丰盛可他们依然吃得津津有味。当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官陪着一位书生模样的人走了进来时,都有些吃惊和慌张,纷纷站了起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王昌龄见状连忙摆了摆手说:“弟兄们,坐下,继续吃饭吧!我们是随便来看看大家的。”吴吉虎也对士兵们说:“大家坐下吧!这位先生就是著名的诗人王昌龄先生,他是特意从京兆来我们这里体验生活的,大家欢迎啊!”士兵们得知眼前站着的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昌龄时,都是既紧张又兴奋。王昌龄笑着对大家说:“弟兄们辛苦了!”接着,他转身和蔼地问一位十七八岁模样的小士兵:“苦不苦啊?”“苦”年轻的士兵回答说。“那累不累啊?”王昌龄又问。“累”年轻的士兵很干脆地又回答说。“那你说说,这每天又苦又累的在这大漠边关图的是什么?”“保家卫国,不让敌人进犯我们的边关。”这位年轻的士兵斩钉截铁地又回答说。他的回答让王昌龄十分惊讶和感动,他紧紧握住了这位士兵的手,眼角已是泪光盈盈。稍微平静了一下自己的思绪,王昌龄又问另一位士兵:“兄弟是那里人氏?”士兵回答说:“河南人”。“当兵几年了,想家吗?”王昌龄又问道。“当兵三年了,也没有回过家。不过,不打败敌人我们都绝不回家。因为,我的好多同乡都已经战死在了这里。”士兵的话语里透出坚定的语气。王昌龄的眼泪再也抑制不住了,他转身走出了军帐,心里不住地欣慰:“多可爱的士兵啊!有这样的将士戍边,敌人还敢进犯吗?”
   从军帐中出来后,王昌龄和吴吉虎又爬到了山顶的烽火台边。月朗星稀的夜晚,举目远望,远处的山,近处的军帐,以及这眼前的烽火台,在王昌龄看来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豪情在诗人的心中迸发。回到驿馆的住处,诗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提起笔来一气呵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写成后,迅速在军营里传播开来,也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这以后的不少评论家,如杨慎等人更是将这首诗尊为唐诗七绝中的压卷之作,而我个人觉得,这样的评价丝毫也不过分。这以后,王昌龄又多次深入其他的边关要塞去采风,又写出了“西临有边邑,北走尽亭戍”、“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等同样优美的诗句,并被推为“开元、天宝圣手”。不过,让人遗憾的是,虽然王昌龄的文才让人钦佩,可他的官运却是不济,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说他“位不显”。之后,王昌龄屡屡遭到排挤,被贬到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做了个小官。再之后,看破官场黑暗的王昌龄干脆弃官不做,隐居了起来。但是,他的命运却实在是坎坷和不幸。“安史之乱”的时候,王昌龄在濠洲被刺史闾丘晓因为忌恨所杀,可怜一代诗杰就这样死于非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感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音律虽柔,终是盛唐风骨-小学必背古诗之《出塞》
出塞教学设计
阿雷吟诵讲堂(中)第二十三课《出塞》
马的古诗赏析系列(四)《出塞·其一》
王昌龄的《出塞》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一诗《出塞》传千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