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月千里寄相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古人赞美月亮,就是由于月亮寄托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在古人眼里,月亮已由独立的自然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象征,诗人以象征、拟人、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创作了大量的爱情、乡思、送别等题材的诗词,成为月亮诗的基本主题。

首先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之情。在《诗经》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了。《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就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女主人公独守空床,寂寞凄凉,睡不着觉,引起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二):“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岁寒无与问,朗月何胧胧”,写的是月亮的清晖照在男主人公空荡荡的床上,让诗人辗转反侧,生出孤独无偶的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无限伤痛之情。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

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无尽的离愁。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它多么像一位忠实而多情的伴侣,如影随形,依依不舍。可恨我的夫君,他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在此词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温情脉脉,反衬出丈夫的浪迹天涯和自己的无穷别恨。而词的下片,作者又从月亮的暂满还亏特征设喻,月亮此时又成了反面形象。这位思妇从分离的经久,又想到欢会的短暂,夫妻恩爱,相对厮守的时间总是稍纵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月之中,团团当空,能有几时?亏缺的月亮又正面衬托丈夫离家时长日久和离愁别恨的痛苦。总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离愁。

其次月亮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思乡是中国文学的母题,月亮又是诗人乡愁的见证,因此诗人常常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奇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最典型的是李白的那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行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杜甫有《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揭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情怀。月亮是最公正的,所谓明月无私照,但诗人偏偏说只有故乡的月最明最亮,这一反常说法得到人们的共鸣,月是故乡明成了千古传颂的名句。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正任密州知州的苏轼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想起了分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写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通过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把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达到了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合一、人与人合一的和谐,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不过是人们地美好愿望,唐代李峤有一首诗“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才道出了生活的真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特别是戍守边关的将士那种月下相思更加充满悲壮苍凉之情,感慨更深。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回乐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军人思乡之情。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所以“十五的月亮”能够红遍大江南北,常唱不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月亮文学的八大内涵
咏月古诗分类赏析
一轮明月万般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止庵 : 唐诗里蕴含的此情此景
在这最美的月圆之夜,将十首最美的写月诗送给你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