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凉城到丽江,纳西族,以及两地之间的「莜麦文化」和文旅资源的相似程度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蒙古族唐卡非遗传承人李鑫(蒙古名布仁札特尔)老师,凉城县地方文史专家苏西恒老师,以及凉城地方文史爱好者凉城籍包头老乡张俊宏的大力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凉城和丽江,一个北国一个南疆,相距3000公里的车程,看上去似乎风牛马不相及,但纳西族将这两个地方紧紧联系在一起。乌兰察布凉城县,是纳西族4000多年前的祖居地,而云南丽江,则是纳西族今天的居住地。而这个问题,已经被丽江纳西族学者和士华老师所证实,为此2017年乌兰察布凉城县与丽江玉龙县还专门举行过“纳西文化交流座谈会”。

 

尽管将凉城与丽江关联在一起的是纳西族,但往细的方面探究,两地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凉城和丽江都有悠久的裸燕麦(莜麦)种植历史,近些年藜麦种植也渐成气候,两地饮食都偏爱土豆、荞麦;海拔也相对接近,夏季气温、七八月份降水量、夏季的昼夜温差,都很相似。由海拔和纬度等因素造成的当地方位学与子午线之间的夹角也基本一致,甚至地图并在一起街道都呈直线式吻合。冥冥中的一些事情非常有趣,「田也旱地杂粮」,在地理环境和文化渊源上,似乎又在遥远的丽江,找到了一个失散已久的亲戚。

 

在纳西族的东巴经文记载中,4000多年前的祖居地有「神海,神山,神石,神树」,在现今的凉城县境内都一一找到了对应,而丽江境内最著名的山是玉龙雪山,最著名的湖是泸沽湖,最著名的石头则是宝山石头城。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看成是巧合,但巧合点太多了似乎又意味着些什么,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细节将其理解成纳西民族的环境选择偏好。

 

·纳西族穿越数千年的祖居地执着 

 

在我国的民族大家庭当中,纳西族是个非常独特的民族,他们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和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更具有特色的是其文字——“东巴文”,属于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被称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文字演化史上的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

 

人类有个永恒的话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何处去”,只是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人,探索的方式有所差异。对于纳西族来说,其实也一样,他们世世代代也在记录和探索这个命题。承载着纳西族文化的“东巴经”,记载了纳西族数千年的民族源流及迁移历史,但内容更多是以天文历法和神话传说的形式存在的,这也在很大程度成就了和士华老师的探索之旅。

 

基于数千年来兄弟民族多民族融合、交流、互动和相互影响的历史观,和士华将纳西族小历史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历史当中去审视和比对,注重汉文献与纳西东巴古籍、史书记载和口传历史、最新考古成果及田野调查、上古时期不同民族的天文历法,这些不同信息渠道之间的相互印证,同时参考了国内外学术界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动态成果。

 

这种方式手段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大数据比对”“大数据挖潜”,对于这种方式和士华一坚持就是四十多年。也正是由于钻研地足够细致和深入,才让太多乍看上去匪夷所思的观点最终被社会各界所认可和接受。比如,和士华老师认为的纳西古籍中的黑白大战其实属于上古时期的历法之争与夏商之战,纳西民族的先民其实是祭天和掌管历法的部落,等等。

 

早在2002年,和士华就在其专著《纳西古籍中的星球、历法、黑白大战》一书中明确提出,纳西族东巴经记载的神海、神山,就是内蒙古凉城县的岱海、老虎山,凉城县就是纳西族数千年之前的祖居地。和士华的依据,不光是地形地貌和迁徙线路上的吻合,他还系统比对了“环岱海人类文明遗址群”考古发现的细节信息。当时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就是1999年我国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的出版,以及2000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的出版。

 

其后的数年时间,和士华与其他几位纳西族同胞,都悄悄地来到凉城实地考察过好几回,和士华与和文光的探寻与发现的过程也颇具传奇色彩,但凉城方面并不知晓。时间到了2013年,内蒙古与北京两地文联在岱海的一次活动中,以王玉水老师为代表的凉城方面得知“凉城是纳西族数千年之前祖居地”这个信息时,同样感觉不可思议、难以相信,但最终在较为系统的证据链、论证链面前,还是高度重视这一观点的,并进行过系统评估。

 

到今天为止,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神海,神山,神石,神树」都在凉城境内找到了对应,即岱海、老虎山、永兴湖边的巨石,以及三苏木榆树坡传说中疑似拓跋珪出生地的古榆树林。除了「神树」之外,信息应该都是准确的,「神树」有可能是另外的地方。凉城县城鸿茅镇北面约6公里处有个脑包山,山上有七棵树种难以准确定位的奇特古树,清代被察哈尔蒙古族同胞视作神树,民国时期周边汉族的民间信仰中也被作为求仙问药之处。

 

丽江几位纳西族老师凉城的族源寻根之旅,某种程度上只是刚刚开启了一扇门,两地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交流,两地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深度比对,两地文旅资源之间的比较和互动,两地燕麦、藜麦和荞麦等杂粮种植与饮食文化的探讨,所有这一切都有待于更好地深入。在所有这些方面,执着于凉城本地杂粮文化和历史底蕴的「田也旱地杂粮」,与远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同胞,在杂粮餐饮文化方向上有着好多深层次的事情可做。

 

·丽江的燕麦种植传统及藜麦引种 

 

2002年丽江地区改为地级丽江市,原丽江地区行署所在地——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就分设为如今的古城区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在明清时期叫作丽江府,乾隆八年(1743年)的《丽江府志略》,也是丽江第一部官修志书,其中便有关于燕麦的记载,“燕麦粉为干餱,水调充服,此土人终岁之需也。”这个时期,正好是「田也旱地杂粮」所在的西口外“凉城-呼和浩特”地区放地垦殖的第一个高潮。

 

乌兰察布如今是“中国燕麦之都”,在云南,丽江市、楚雄州和迪庆州则是其燕(莜)麦主产区,而与其相邻凉山州是四川的燕(莜)麦主产区。乌兰察布的特点是纬度高、海拔高,位于北纬39°37′~43°28′,其中纳西族祖居地凉城县的平均海拔为1731米,这也就成为了「田也旱地杂粮」“1731m高山藜麦米”的创意来源。

 

丽江属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市区中心位于北纬26°86',全市海拔多在2466-3500之间,属于典型的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丽江地区的年温差小但昼夜温差大,雨季集中在6~9月份,年极端最高气温25.1,夏季昼夜温差10左右。丽江地区夏季的气候条件指标叠加在一起,与远在3000公里之外的内蒙古凉城地区非常接近。

 

尽管丽江地区燕麦种植历史悠久,但如今其种植区主要是在宁蒗县,这里有海拔3300米的高寒冷凉山区,非常适合种植燕麦,为此他们也在不断优化品种。而在纳西族祖居地凉城县,「田也旱地杂粮」的燕(莜)麦种植基地是在鸿茅古镇厂汉营,该地区属于浅山丘陵地貌,其海拔在1600-1700米之间。2017年,宁蒗县试种11个燕麦品种,经初步测产新引进品种比老品种产草量及燕麦产量都增长2-3倍,当地科技工作人员经过持续努力,摸索出了不同品种燕麦的最佳的播种时间及播种深度。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中高海拔山区,具有相当全面营养成分,口感口味都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藜麦具有良好的耐旱、耐寒耐盐性,更适合于高海拔或高纬度环境生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藜麦是唯一单作物即可满足人类所需的全部营养的粮食,并进行藜麦的推广和宣传,联合国将2013年确定为“国际藜麦年”,以此来呼吁人们注意粮食安全和营养均衡。

 

2016年,田也旱地杂粮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将藜麦引入凉城栽培、种植,丰富杂粮产业结构,以带动产业升级,目前凉城地区藜麦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由于理想的气候条件和种植环境,2018年底,“凉城藜麦”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纳西族的祖居地凉城,以及现居地丽江,都非常适合种植藜麦。2016-2019年,丽江市与云南省农科院合作引种藜麦,打造“高原特色藜麦产业”,目前已在古城区、玉龙县和永胜县等地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由纳西族串联在一起的凉城和丽江,在杂粮文化上具有更多的相似性。乌兰察布特别是凉城县的豆类产品品质非常好,乌兰察布除了“中国燕麦之都”外同时还是“中国薯都”,而丽江尤其是古城区和玉龙县的芸豆和鸡豆(小扁豆),属于特色优势产业,是丽江直接出口创汇的最主要农产业。丽江具有独特的立体型气候资源条件,使得其非常适合种植马铃薯,并有秋收和冬早两类马铃薯生产基地,全市常年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当地还着眼于打造世界一流的马铃薯种薯基地。丽江玉龙县和宁蒗县的冷凉山区,荞麦种植也是特色产业。

 

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与其农作物种植条件、格局有着高度对应关系,纳西族祖居地和现居地之间高度相似的杂粮种植文化,必然会导致两地饮食文化的相似性。我们来看下纳西族的食物图谱,植物类的有土豆、荞麦、燕麦、大麦、小麦、玉米和青菜等,肉食主要有牛、羊、猪和鸡等。纳西族喜食糌粑面(即炒熟的燕麦磨成面),每有贵客来时,必先捧糌粑面待之,丽江纳西族的特色小吃,还有炸土豆和鸡豆凉粉。乍看上去,还真有点从凉城穿越过去的感觉。

 

·丽江与凉城文旅信息趣味化对比 

 

在绝大多数人的意识当中,丽江更多是以其独具魅力的文旅资源而著名的,其知名度比较高的资源有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泸沽湖、丽江木府、束河古镇。但在纳西族的讲究当中,却是“海山石树”四大元素,“海”可看作是泸沽湖,“山”是玉龙雪山,“石”是宝山石头城(因百余户人家聚居在一座独立的蘑菇状巨石之上而得名),“树”,则是纳西族祭天仪式中所选的“神树”,通常是在择林木茂盛、自然环境好的地方。

 

而在纳西族学者和士华老师等人的探索过程中,他们所发现的纳西族祖居地凉城,在现实中也有着“海山石树”的对应,而且都承载着凉城文旅以及东巴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一些重要信息。凉城的“海”自然是草原仙湖岱海;“山”按照东巴文化的讲究是老虎山,这里北依蛮汉山,属于蛮汉山脉的一个分支,蛮汉山有一个非常特别景点,即“万年冰窖”;“石”则是永兴湖西边的一块巨石;而“树”按照现在的通常理解,是传说中拓跋珪疑似出生地三苏木榆树坡的古榆林,但也可能是脑包山的七棵神奇的古树(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

 

纳西族的祖居地凉城,和现居地丽江,还有个特别有趣的事情。就是两地之间传统上的方位学夹角是一致的,将凉城县城和丽江市区的地图放在一起,街道都能以直线的形式拼接在一起。从传统的方位学来讲,纳西族现居地丽江,简直就是其祖居地凉城的翻版。这种方位学上的一致性,在两地的上千年的古城、古迹上表现的更为明显。

 

自古以来东方各民族在方位确定上都有着共同的理解,即以向阳说为基础,各地之间的方位存在一定差别,同子午线或者纬度线存在一定夹角,并因为纬度、海拔两大变量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海拔越高,当地传统方位与纬度线之间的夹角也就越大。这是研究古地图和古代不同地域之间方位,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自然也是把好多文史爱好者绕入迷宫的一个问题。

 

总而言之,持“向阳说”方位定位原则的任何地方,其传统方位都是当地纬度和海拔综合作用的结果。凉城的纬度要远高于丽江,但丽江的海拔要高出凉城太多。凉城和丽江两地不同的纬度和海拔叠加在一起,不但导致其传统方位学上的偏角一致,而且使得两地之间的地理气候条件(主要是夏季)、特色或优势农作物产品,甚至由此带来的地方性饮食,同样具有很高的相似度。而所有这些也都渗透到了两地之间文旅元素的众多细节当中。两地之间特色农业都依赖于“公司+农户”的形式,在纳西族祖居地成就的便是「田也精选旱地杂粮」,而在纳西族现居地丽江则也有一批类似的特色企业,比如“丽江泰美企业”。

 

唐宋以来一直到明清,我国有几条以“茶马贸易”为特色的国际贸易通道,在北方是“草原丝路”和“万里茶道”,在南方则是“茶马古道”,他们在途经的一些地区都给当地留下了非常厚重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分陕甘、陕康藏和滇藏三条主要路线,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及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和东非红海岸。而丽江古城,被称作“茶马古道”上的活化石,丽江的“束河古镇”则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

 

乌兰察布特别是纳西族的祖居地凉城,由于临近辽金时代的西京大同以及明清时期的杀虎口,因此也是历史上草原丝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通道。凉城地区的“草原丝路”和“万里茶道”,源头上同样是边境上的“马市贸易”和“茶马互市”,后来逐渐演变成大家所熟知的样子。就万里茶道而言,清代凉城境内的宁远厅站(今永兴镇)曾属于主干线上的重要节点,而古镇厂汉营(如今是「田也旱地杂粮」的莜麦种植基地)、天成和三济庙,则属于支线上的重要节点。

 

好多事情越比较越有趣,凉城岱海、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如今都是文旅网红的打卡地。2013年3月5日,丽江所在的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3月20日,西口外凉城地区所属的万里茶道,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纳西族现居地丽江,祖居地凉城,一南一北,在贸易古道上的历史底蕴,遥相呼应,对应起来,也为神州大地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燕(莜)麦”为代表的杂粮产业,又为两地之间增添了一抹绿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凉城旱粮:凉城“小杂粮”有了“大家长”
玉龙雪山:一座未被征服的处女峰
丽江纳西族风土人情实拍 古老的东巴文化
到这些古镇来感受一下那份久违的古朴与宁静
神秘雄伟的玉龙雪山
丽江北岳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