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 溶丨笔随意动 画由心生
江  溶

江溶,满族,1954年生于成都。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花鸟画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四川省民盟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四川省统一战线同行心书画院研究员、成都文史馆馆员、成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成都市第六届美协副主席、成都当代工笔画研究会会长、成都民盟书画院副院长、蜀都书画院副院长、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人物。

艺术经历

  • 作品曾先后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美协主办);
  • 第二、三、五、六、七届中国工笔画大展(中国美协主办,其中第三届获佳作奖);
  • 中国当代工笔画赴美国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 中国青年法国展(中国美协主办);
  • 天府百年中国画油画展;
  • 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大展;
  • 四川省花鸟画大展;
  • 1997年,在日本举办个展;
  • 2003年,在成都举办成都画院江溶工作室十人师生画展;
  • 2008年,创立成都当代工笔画研究会;
  • 2009年,组织策划并成功举办“四川省首届当代工笔画大展”;
  • 2012年,在成都举办“笔逸彩韵—江溶工笔画作品展”;
  • 在《美术》《中国书画》《中国画》《中日工笔画》《美术大观》等刊物书籍均有作品发表;
  • 出版有《江溶工笔花鸟集》《四川八人书画作品集》《成都画院江溶工作室十人工笔花鸟集》《笔逸彩韵—江溶工笔画作品集》《二十世纪中国画名家艺术研究——江溶工笔画选》;
  • 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深圳博物馆、四川省图书馆均有作品收藏。
作品欣赏

问:江老师,您是怎样接触到绘画的呢?是否一开始就坚定的要从事与艺术相关的职业呢?

答:绘画于我而言是从小就有的一个梦想,在“文革”中毕业的我们这代人,受时代的影响,每个人都怀揣着自我放飞的梦想,都不甘于碌碌无为,《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燕》这类红色书籍激励着我们,都有自己远大抱负。因为“文革”还没有结束,一切还不正常而有更多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习条件异常艰苦环境下,自觉进行绘画基础训练,自己装订速写本、写生夹,自带干粮在外写生。自寻石膏像进行素描练习,废寝忘食乐此不彼,艰苦的的条件促成了一定为此干出一番事业的想法,为后来的创作奠定思想基础。


问:您作为朱佩君老师的第一批学生,朱老师在绘画上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在多年的创作中您又有哪些突破呢?

答:朱佩君老师是我绘画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我是在她的谆谆教诲下,一步一步从业余爱好者进入到专业画家队伍的,先生当年对我的严格要求至今历历在目,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让我受用终生,在我后来的教学工作中还屡试不爽。创作上无论是朱老师没骨《雾荷》清新淡雅暨传统又现代的独树一帜画风还是其代表作《芙蓉鲤鱼》不画水而见水的暨明丽又活泼的生动画面,都对我后来的创作道路影响至深。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都为摆脱朱氏画风而苦苦探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在创作中不断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暨保留传统线条与作色的基本方法,又融入新的绘画元素,经过无数次的揣摩与实践储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问:近年来您一直在促进工笔画的发展,现在西南区域的工笔画现状是什么样的呢?又该怎么样去营造一个有利于工笔画创作的语境呢?

答:就当前而言,工笔画在西南区域应该是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各个地区都先后成立了工笔画协学会,各种工笔画展、学术研讨、各种教学培训此起彼伏,一派繁荣景象,比如我参与主导的成都当代工笔画研究会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10 个年头,从成立之初的数十人发展到现在的400余人可以说是成都目前民间艺术团体中最活跃的一个,从草创之初以花鸟为主的创作群体发展到现在涵盖了人物、山水、花鸟在内的成都最具创作活力的老中青工笔画家群体,形成了工笔画种齐全、老中青画家梯队完整的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团体。
十年间先后举办了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天府画派系列展 新径新境四川工笔画邀请展》、《一带一路 美丽天府中国工笔画大展》、《芙蓉绽放——当代工笔画大展暨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开展了“聚成爱心公益基金资助山区贫困学生爱心捐赠活动”无论是送文化到基层还是将中国工笔画带出国门,成都当代工笔画研究会都履行了画家的社会责任,赢得社会的尊重与赞誉。所以就本土省工笔画学会与成都当代工笔画研究会开展得风生水起,时有互动,遗憾的是省与省之间、省地之间基本各自为政,这其中最主要还是其一,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大手笔前瞻性的投入,很多协学会困于资金举步维艰,无法正常开展活动,所以政府的投入与重视是发展的关键。其二、工笔画在高等美术院校已经越来越受重视,工笔画研究与创作方兴未艾,新人辈出,已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如何整合使用好这股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课题。在这一点上成都当代工笔画研究会特别注重发展院校优秀毕业生来壮大队伍。其三、要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发展工笔画事业,培育工笔画市场。


问:一幅完整的工笔画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耐心去制作,但这种对细节的完美要求往往会使画面少了激情多了匠气,您在创作中有遇到这种问题吗?

答:一幅完整的工笔画确实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耐心去制作,需要完美的描绘对象。其实工笔画的创作激情体现在创作之初的构思与成稿,可以说也是一种瞬间艺术,需要一种对物像的冲动,需要一种激情的释放,对画面形成的构建,对画面意境的把控,对画面色彩的设计,这些都是创作的原始动力,由于中国画材的特性,在后面的制作过程中始终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每一道的渲染与烘托都在调整之中,都需要用大脑来思考,都努力在实践最初的创作激情而不是复制,毕竟当代工笔画所涵盖的元素已不是简单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了。清人张庚在浦山论画中写到:古人有云,画要士夫气,此言品格也,第今以论士夫气者,惟此干笔俭墨当之,一见设重色者即目之为画匠,此皆强作解事者。古人如王右丞、王都尉、文湖洲、赵令镶俱以青绿见长,亦可谓之画匠也。盖品格之高下,不在乎迹,在乎意。此番古人论述,非常明白的提出一幅画的高下,更在于看其立意的高低,才是否为作品的匠气,不以是否工笔写意来判断。



问:您的作品题材多是花鸟风景,造型喜欢取景一处来放大,在微观的视野中表现丰富饱满的情绪,色彩淡雅却多元,形成了独具有一格的艺术语言,您能谈一谈您的工笔画绘画的观念吗?

答:在我的创作生涯中至始至终都贯穿不断否定自我的阶梯螺旋型的发展,从最初对一花一叶的微观表现到现在表现的山川气象,都在不断的探索, 清代画家石涛有云:山川始于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山川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可见,我所追求的艺术从来不是形似,而是把绘画当做一种呈现自己内心感情的手段,这样绘画中所表现的山水花鸟已不是简单的模仿。精妙的刻画,稍加提炼后再赋予工写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后升华为心中经过理想化和个人情感化的唯美画面。
所以我创作中欲呈现的目的无非是自我心中的意境,无论是精于细节的工笔还是泼墨淋漓的写意,终归围绕“意境”二字,我的创新改变不是在工笔画中简单摄取写意画的技巧,而是在观念的一种借鉴与融合,传统工笔画的表现往往是直接而写实的,追求惟妙惟肖经过千百年的继承也发展到了一个极致,就像大家傅抱石所评价的,倘若一味“缺乏意境,只能是风景说明图”。这也是我画了多年工笔画后希望寻求的另一种新画面新境界,作为全新的探索。



问:随着艺术全球化的趋势,众多艺术门类都在追去新的表达形式,而工笔画来源于中国传统绘画体系,在创新上好像很难找得到更多的突破,所谓的许多新工笔画“嫁接”痕迹明显,在您看来我们的工笔画是要跟随时代创新,还是要紧守传统呢?

答: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工笔画来源于中国传统绘画体系,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完全丢掉老祖宗的体系另起炉灶,更不现实,现在的事实是国内的西画大家们都纷纷在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的理论体系,学习古代绘画的构图与变象,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表现形式更不可能放弃传统而标新立异,虽然很多画家已经意识到了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但在对继承的理解上往往有偏,但真正沉潜于传统学问中,下一番功夫进行整体研究的人还太少。反之对传统浅尝辍止,断章取义便自以为拥有传统的习气者众多,如现在的新文人画派,把传统作品中某些局部结构、某些笔法墨法摘取出来,加以放大和拼接,形成所谓的自家风格,这种学习甚至可以说是故作娇柔之情,看不出作者对生活的激情,缺乏鲜活的生命力量,更不要说跟随时代创新了。    
因此对传统的继承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努力研究古代绘画的表现技法、观察方法、构图程式和中国几千年来丰富而独特的审美观点、美学思想、文化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传统是创新的起点,在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创新?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必须最终既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审美思想,又要体现出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及独特的个性风貌,使自己的作品能打动人、感动人,并具深刻的人文思想内涵。所以这种创新,不仅是在中国绘画语言上的创新,还应该把视野放宽,在外来艺术中去找寻能够与自己风格契合的表现形式、色彩元素、主观意向、造型法则等等,使之“开阖分破,存想分疆”,使作品达到理想的意境而不是新与旧的割裂与对立。正如石涛所言:一在力,二在易,三在变,力过于画则神,不易于笔则灵,能变于画则奇,此三格也。

《春  晖》


问:您90年代以来取材西双版纳的一批作品很受大家的喜爱,近年来您的眼光好像更偏向于成都本土的现实景观,您能谈谈为何会有这种转变吗?

答:在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我不喜欢几十年不变的以一种风格呈现给观众,这样的画观众会审美疲劳,我也会失去创作动力。我在教学中时常告诫学生们在创作在要不断的去发现新的物像,探索新的方法,体验新的感受,找到新观念。其实这四新就是要寻求享受创作带来的灵感和愉悦。随着年龄的变化,对山川物像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有新的感悟,所以基本上我是十年一次风格的调整,清代画家石涛有云:山川始于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山川也,予脱胎于山川也。可见,他所追求的艺术从来不是形似,而是把绘画当做一种呈现自己内心感情的手段,这时绘画中所表现的山水已不是简单的模仿,精妙的刻画,稍加提炼后写意的表现,而是画家心中经过理想化和个人情感化的山水。
山水如此,花鸟如此,一切皆如此。画家欲呈现的目的无非是自我心中的意境,无论是精于细节的工笔还是泼墨淋漓的写意,终归围绕“意境”二字,在近十年里我的创新改变不是在工笔画中简单摄取写意画的技巧,而是在于观念的一种借鉴与融合,传统工笔画的表现往往是直接而写实的,追求惟妙惟肖经过千百年的继承也发展到了一个极致,就像大家傅抱石所评价的,倘若一味“缺乏意境,只能是风景说明图”。这也是我画了多年工笔画后希望寻求的另一种新路径。作为全新的探索,近十年来所创作的《清溪图》、《幽涧》、《西望蜀山》、《蜀山涌翠》等画作中我努力不再着眼于线条、形象本身,而在于氛围,不再呈现于多彩醒目的传统饱和色调,而选择一袭灰白为主的复合中间色彩,不在于一花一草的精微动人之处,关注更多的是蜀中山水的雄奇险秀,不变的是细腻精致之气,平添的是一股退去浮躁的深远沉寂,是写意画中那股虚无的、飘渺的、朦胧的气象,去找寻“工笔也可以驾驭大场景,工笔也可以成全大意境”的畅快淋漓的的感受。画家本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本不该拘泥于固定模式,往往最高境界的意境是潜藏在那些看似与艺术无关的林林总总中,往往最绝妙的功夫总是修成于绘画本身之外。


问:您的作品带给大家的是一种淡然安适的审美情感,艺术创作的方式和您的生活状态有什么样的关系吗?对之后的创作有什么样的想法吗?

答:生活与创作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作为画家有一颗平常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甘于寂寞享受孤独是画家的专利,是一辈子的修炼,外表平静内心狂野又是画家创作的动力,搜尽奇峰打草稿,畅写人间花鸟情是我一辈子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众多的社会事务中静下心来拿起笔钟情于笔墨之间是一天中我最美好的时光,在工笔画道路上我会继续探索融入写意性的元素,实践一种兼收并蓄的调整,自觉融合不同表现形式的提升过程,模糊工写界限的尝试,其实中国画自诞生时起,就没有严格的工笔写意之分,二者之间从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选项,无论工笔或写意,表现技巧不过是为了显现目的的方式,既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为我所用,就完全可以任其发挥。这就是我近十年来乐此不彼、孜孜求索的艺术生涯。

《春静晓风微》
《香远溢清》

《晓看红湿处》




《花开时节》

《花开时节》33cm×136cm

《意如流水任东西》180cm×96cm

《鸟啼山更幽》

《晓看红温处》33cm×136cm


《落花莫遣随流水》33cm×136cm

《雨林晓雾》

《蜀山翠》120cm×240cm

《龙泉飞雪》68cm×68cm

《青城幽径》68cm×68cm

《万树苍烟》180cm×96cm

书画频道四川中心

用专业、权威、深入的报道传递四川艺术家最强音

文稿/作品来源:作者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郭明信」|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一身金翠画不得,万里山川来者稀”——当代工笔白孔雀第一人!
中国现代人物画精选(六)
成都文艺|郭汝愚:工写兼施 妙造自然
画家刘晓萍:专注描绘熊猫三十年
郭汝愚|笔下自有千般态,胸中无邪绘梵僧——林东的绘画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