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晚清脉学大家周学海的“极简脉法”走进张仲景的《伤寒论》
userphoto

2022.08.31 四川

关注

  东汉末年,张仲景将脉诊用于临床,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伤寒论》焜煌后世。

  接踵而来的西晋太医令王叔和,系统总结了公元三世纪以前的各家脉法,编纂出中医史上第一本脉学专著《脉经》。自此两千年来研究脉法的医家无不宗其学说。

  我曾怀着朝闻伤寒脉法、夕可死之心苦读《伤寒论》。书抄十遍不见其意,上下索求等于空。

  直到遇见晚清脉学家周学海。读了他的《重订诊家直诀》,始有脉理虽精微,仿佛若有光之悟。

  周学海的脉诊化繁为简,即便是对中医一窍不通之人,也可以在半小时之内明白大概。

  他的学术思想,跳出王叔和的脉法路线,独辟蹊径进入《伤寒论》。

  盖求明脉理者,须将位、数、形、势四字讲的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可也。

  仅用“位、数、形、势”四字,便将千变万化的脉象融为一炉,直言“不必立二十八脉”,可谓“极简脉法”。

  不久前我在微信群详细讲解了周学海脉法。为了让更多小伙伴了解到这位脉学大家对脉诊的独特理解,特别推出本次课程重点部分的音频。

  以下是音频和文稿。

文稿

  你好,欢迎来到“张仲景的脉象与叶天士的舌象”公开课。我们会用孩子都能听懂的语言,解读黄帝内经,灵枢针法,张仲景的伤寒论,叶天士的温病。

  本次课程为大家带来的是,晚清脉学大家周学海对脉诊的独特理解。

  本次课程的范畴有两点。

  第一点,课程没有老师,我们以师兄师姐相称。

  课程解读的脉学思想,是对周学海学术精神的还原。

  今后我们还将涉及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的脉法,李东垣为内外伤辨证体系建立的脉象标准,以及温病学派的叶天士、吴鞠通在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下使用的舌象,等等一系列对历代医家著作、医案的解读,只是在竭尽全力还原他们对中医的理解和看待中医的角度。

  第二点,“张仲景的脉象与叶天士的舌象”公众号是一个专注于古中医技术交流、传播的商业空间。

  中医是一门实实在在的技术。尽管很多时候给人的观感有神奇的一面,然而内在却有着一套严谨的运行规律。

  本次课程的目的有三点。

  第一点,借助周学海的视角,从截然不同的角度看待脉诊。

  第二点,探索快速学习脉诊、脉诊标准化的可能性。

  第三点,全面回归、复原张仲景、叶天士等等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

  限于时间原因,第一点是本次课程的重点所在。

  当今脉诊发展有多种方向。比如追求脉象与病名的精确匹配。脉象与心理学的跨学科联动。

  周学海的脉法与众不同,是在内经思想指导下,在临床中能够轻易实现寒温一统,针药一统的局面。

  所谓寒是指张仲景的伤寒论,温是指明清时期崛起的温病学派。这两种学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很多时候可以相互补充。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面写得很清楚: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

  寒温两种学派综合运用,在临床中取得的疗效是令人惊喜的。在以后推出的课程中,会把相关医案分享给大家。

  目前来看,针药统一的工作,在临床实践中取得的进展要落后于寒温的统一。但已经从许多案例中看到统一的可能性。

  用同一种理法,建立起一套指导脉象、舌象、病机、针法、药法的学说,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如果这种追求能够得以实现,必定来自于对内经深入骨髓的洞穿。

  偏离内经思想指出的发展方向,在中西医激烈碰撞的今天,中医必无存在之必要。

  如果说两千年来的中医史是一串珍珠项链。那么内经做了这根链子,串起了一颗又一颗历代医家的学说。

  周学海在《重订诊家直诀》中讲得很直接:盖求明脉理者,须先将位、数、形、势,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

  “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的意思,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大家不要跟着王叔和走。

  周学海在书中详细说明了何谓“位、数、形、势”。这里不再重复。

  根据周学海的学术精神,我在脉诊的实际操作中只考虑五点

  第一点:浮中沉

  这个脉是寸脉浮还是关脉沉,是很容易区分的。浮沉从气机的角度就是升降,从四季的角度就是夏天和冬天,从八卦的角度就是乾坤。

  第二点:脉速

  脉速就是血液流动的速度。是快是慢,是很容易区分的。所谓快就是数脉,所谓慢就是迟脉。身体健康的人跑上十米,脉速自然加快,休息之后就能恢复正常速度。而一个肠道有过多热量的人,即使静坐,身体也会不由自主出汗,脉速始终保持在高速运转的状态。显然可以考虑石膏、黄芩、黄连等等寒凉药物。

  第三点:脉动力量

  脉动力量有强弱之别。“强”代表气血充足,“弱”代表不足。

  “强”也就是伤寒论所讲的: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弱”是指:尺中脉微,此里虚。

  “强”可用大柴胡攻下,麻黄汤发表。

  “弱”可用建中汤,理中汤,肾气丸。三张方子讲的不过是一个道理,侧重点不同而已。

  第四点:单手脉的形势

  寸关尺整体是浮脉还是沉脉?沉取关脉的力量是否最强?阴阳在对比中产生。阴阳的变化带来不同的病机特点。

  第五点:左右手脉对比的形势

  左手整体力量强于右手,还是右手关脉力量相对而言最强,亦或是双尺沉取最有力?不仅要在单手的寸关尺对比中分辨阴阳,更要从左右手的对比中考虑阴阳的变化。

  我相信在临床中只要深刻认识到这五点的重要性,必能对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使用的脉法有进一步的理解。

  从古至今,脉诊最容易被蒙上神秘的面纱,以至于无数后学觉得没有七八年的时间难以掌握精髓。

  然而周学海在《重订诊家直诀》中为世人指出的方向,也许只要一天时间就能让大家洞穿名相,登堂入室。唯有先相信可能性,才有可能实现此种可能。

  恭喜你又学到了一些中医常识。每天都离张仲景、叶天士更近一步。

脉法重点 按此练习

不出一月 必有斩获

点击查看大图

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步入中医经方的世界
中医脉诊学-基础知识汇总(一)【精辟论述】
脉诊的下指法绝不是一个小问题
如何学习中医诊脉二
危柏亘《平脉辨证法》绪论 | 山海精舍
平脉辨证与经方运用(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