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段子: 月饼证券化

 

      如果你想一篇文章遍历整个金融世界,读到这篇文章真是幸运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你只需要读得懂月饼券的段子,你就能懂的整个金融链条。

 

        近来网上流行这个段子:

        克里斯汀等厂商印了一张100元的月饼券,以65元卖给了经销商,经销商以80元一张卖给了消费者A,消费者A将月饼票送给了B,B以40元一张卖给了黄 牛,厂商最后以50元一张向黄牛收购。你看,没有生产月饼,厂商赚了15,经销赚了15,A送了人情,B赚了40,黄牛赚了10。这就是月饼的证券化。

       (你不会是说真的吧?)

        刚刚开始读这个段子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为什么厂商要最后以50元一张向黄牛回购月饼票,如果不回购,岂不是可以赚65元而不是15元吗。第二反应就应该想到月饼厂商其实是帮助规避“行贿”风险的包装商,而不再是一个月饼供应商,所以这当然是一个第三产业的故事,而不再是低端的食品制造行业。

       但这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之所以让人拍案叫绝,还是因为月饼票的流通和月饼商的角色,可以非常恰好地模拟市场上几乎大部分主流的金融工具和机构。

       

(金融工具们都惊呆了!)

      其实上文所说合理化包装服务,实质也是一种支付便利性,因为它掩护着送礼金这个实质上的支付行为。 当想到了这一层,整个人类金融创造的历史就已经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而之前提出的月饼厂商50元回购月饼券的行为,就能够得到更合理的解释。所有的金融逻辑,原来都是月饼券的逻辑而已。

      

(金融从业人员)

     真理和YY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卡尔·罗纳德·弗里德里希·买买提·史达林

     

故事一:票据的故事

       开始整个阅读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个最难的知识点。当然对于已经属于小学高年级的你来说,这个点也不是那么难。

      

(数理化不好,主要是方法!)

       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支付工具”,比如比较常见的一种支付工具是支票。当然,根据中国《票据法》的规定,支付工具中的票据类还包括本票和汇票。

       

(空白支票)

       对于非从事金融结算工作的人来说,很难理解支付工具在整个金融系统,甚至说是市场经济交易支付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拿今年二季度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的统计报告来 看,第二季度中兔子国共发生银行卡交易 115.73 亿笔,金额 103.23 万亿元(这其中包括存钱、取钱、转账和消费,也即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几乎所有银行卡交易业务)。而同样是第二季度,共发生票据类业务 1.71 亿笔,金额 70.51万亿元。也即,票据交易以占银行卡交易约1.5%的交易笔数,完成了约等于银行卡交易的70%的交易量,其原因就在于企业间的大量大额交易是以票据支付的方式完成的

      

(这是福利图,和文章本身没有关系)

       下面简单解释一下票据支付的方式:A企业向B企业购入货物,并不直接支付软妹币,而是由它签发一张“商业承兑汇票”交给B企业,A企业承诺在汇票上注明的到期日,向持票人支付票据上注明的金额。

       由于票据在到期日得到支付是由A企业在票据上做出了承诺的,所以A企业购买B企业产品的时候以票据代替软妹币支付,是能够得到B企业认可的。而且只要其他企业也同B企业一样相信A企业到期见票付款的承诺是可靠的,B企业就可以向其他企业转让这张票据,用来购买B企业需要的货物。在这里,票据起到了类似货币的作用。

      根据刚才讲述的票据支付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 果一张不管是印刷了什么东西的纸,如果能够在某个期限内,或者无限长的期限中,或者如著名人体摄影师Edison Chen所言,在一个indefinitely的期限上,有得到“兑付”的很大可能性,那么这张纸就能够用来进行支付,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或者人情(或 者特权)))。

       在月饼券的故事中,月饼券最后获得了月饼厂商50元购回的保障,而这正是月饼券可以流通的关键。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最后月饼券只能兑付成月饼,而且月饼的价值极低,远不足50元,那么黄牛是否还会出40元购买月饼券,B消费者又是否会因为收到一张只能兑付月饼的纸券而给予A消费者想要得到的人情或者照顾,而A消费者是否还会一开始就花80元购买月饼券呢?

       可见,月饼券流通的关键,恰恰是月饼厂商最后的承兑,而不是月饼这个所谓的实物基础。

       下文还会再说实物基础和衍生品的关系,此是后话。

     

(汇(yuebing)票流转程序)

       

故事二:货币的故事

       刚才我们说到,票据的流通前提,是承兑者到期“兑付”票据的承诺可信。所谓的“兑付”,就是说拿着这张票的人,能够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上一个故事中,持票人在到期日,拿票(汇票或者月饼券)就可以换到货币。

       可是,我们应该想到——货币本身就是一张票据啊

      

(你是在说我吗?)

      关于货币的诞生,书上是这么说的:最初的人类世界,是以物易物的,后来某些商品比另一些商品更多地参加以物易物,于是逐渐从普通商品中脱离出来,成了一般等价物。个一般等价物,也就是那个时代的证券化产品,因为已经可以独立承担支付功能,提供更便利的流动性。

      

(商品证券化)

        当人们在交易中发现,所谓的实值货币,也即金银铜铁的铸币,在交易中有所磨损,不够原有的价值时,却依然可以流通,人们就学会了不再把货币和他本身的价值联系起来。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货币可以不和自己本身的价值联系起来,却不得不依然和它能够兑付到的东西联系起来。“兑付”是流通之本,这是你在月饼券中能够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货币价值不再和货币作为商品的价值联系的规律被人们发现,也就为政府铸币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政府铸币不再有实际的使用价值,政府选择铸币的材质也就从注重使用,到注重易得性、便利性和耐久性。从这时候开始,人类获得了第二种证券化的产品——非实值铸币。

      金融要把人类往低层次拉,人类则注定要把金融往高层次带。第三种证券化的产品,就基于第二种非实值的铸币而产生。《新唐书·食货志》中记载“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释放,合券乃取之,号飞钱。”也就是说,唐朝时出现了一种叫做飞钱的东西,商人把铸币交给地方某一机构或者商家,然后持凭据到京师该机构所属的道,核对凭据无误后,取回铸币。

(交子)

       在以后的朝代中,所谓书帖、会子、交子、银票、交引等等,都是类似的性质,即存入一些铸币到银号、钱庄盐铁司等机构,可以异地凭借纸质凭证取回铸币。这 里,纸质凭证有了存单的作用。但是进而,人们发现,如果要实现货币的支付功能,其实并不必去银号换回铸币,因为只要存款凭据有了最终获得兑付的可能,这张 凭据本身就能用来买东西。还记得刚说的最重要的一个道理吗——兑付乃流通之本。这里,因兑付金银而产生的铸币可以再次被兑付出去,于是连铸币也是不必要的了,只要有可以兑付可以兑付可以兑付商品的金银的铸币的凭证(这是一个嵌套短语,Certificates which can be cashed for Coins which can be cashed for Gold which can be cashed for Commodities)就可以了。

       因为兑付货物而产生的东东,叫做货币;因为兑付货币而产生的神器,叫铸币;因为兑付铸币而持有的魔法书就叫纸币好了。——这是人类诞生纸币的逻辑。

       前段时间,国内在传闻要重新推出CDs(大额可转让存单),其实不过是“飞钱”的现代形式——超过一定金额的存单,可以作为支付工具进行转让。这在N个世纪前就实现过,虽然我们现在还是把它叫做“金融创新”。

       

(流通以兑付为基础,请注意上面的支取和转让的规定。)

       可以兑付50块钱而不是月饼的,叫月饼券。所以月饼券才可以流通。——欧文·费雪

 

故事三:投资的故事

       在上一个故事中,我们学会了一个道理,即兑付对于流通是最重要的。而所谓的兑付,也就是高层次创造的证券化产品交换成低层次的证券化产品,比如存单换成 纸币,纸币兑换铸币。而支撑证券化产品流通的,是最终获得兑付的可能性中的最大值。在月饼券的例子中,就是最后厂商“承兑”的50块钱,并不是那盒月饼。(也即月饼券是一种盯住(pegged with)人民币的货币,而不是以月饼作为价值保障的月饼本位(mooncake standard)币)

      从某种意义上,厂商的承兑,也就是对这张月饼券流通的增信过程。譬如银行承兑汇票就是在商业承兑汇票基础上的信用增加,利用更值得信赖的银行来为汇票的流通提供信用基础。在金融市场上,增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人类创造了货币、铸币、纸币、票据这样四层次的证券化工具之后还没有满足,还要再一层层把金融往高层次带。基于票据,可以提供贴现,再基于票据本身获得兑付的可能性,发行基于票据的信托产品;购买这些信托产品的公司可以成立基金,将购买的信托份额继续分包转让出去;购买这些基金份额的保险公司发行新的保险产品……多重转手之后,最高一级的证券被最终被消费者持有。这样,证券化产品就创新至了第N层,消费者手中持有的,就类似于可以兑付可以兑付可以兑付&hell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还在为“资产荒”犯愁?票据资产证券化是个好东西
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今日头条
央行记者会传递五信号!核心一条,人民币激烈波动时代要来了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对宏观调控的影响
《金融学基础1》连载——第12章 中央银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