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流


河流


尊者阿耆多(Ajita)曾向佛陀提问:


水流处处流。

何者能阻碍、

抑制这水流?

水流被谁断?


提问者想知道如何削弱、阻止、控制「烦恼流」,以及如何彻底切断它们的方法。佛陀回答说:念能阻碍、抑制诸水流,水流被慧断。


防护


第一种方法是,透过防护根门而抑制烦恼之流。


曾经有五位比丘住在舍卫城,每个人都只守护五根门中的一个根门,各自认为自己的修行最为困难。他们之间有过一些激昂的辩论,但仍无法获得共识。最后,他们请示佛陀。佛陀告诉他们:「任一根门的守护,都和守护其他根门一样困难。但是,比丘必须守护所有的五根,不应只守护单一根门。唯有能够守护所有五根门的人,才能从轮回解脱。」


于是,佛陀说了以下两首偈(《法句经》第三六○与三六一偈):


眼的防护是善;耳的防护是善;

鼻的防护是善;舌的防护是善。(Dhp 360)

身的防护是善;语的防护是善;

意的防护是善;于一切处守护是善;

于一切处守护的比丘,从一切苦解脱。(Dhp 361)


若放纵眼门,一旦遇到可意的所缘,「贪」便会生起;遇到不可意所缘时,「瞋」便会生起。若未正确了知所缘的真实本质,则「痴」会生起。人们并未正确了解贪瞋痴。从「心路」(vithi)来说,贪瞋痴在「速行」(javana)阶段才变得显著。这也是「疑」或「无信」(asaddha)、「无堪忍」(akkanti)(不能堪忍苦、乐所缘)、「怠惰」(kosajja)、「失念」(mutthasacca)、「无智」(anana)等的生起也是发生在这个阶段。这些不善的「速行」,经常生起一般人的心里。


由于虚妄的见解会一直虚构根本不存在的事物,所以凡夫沉浮于五种河流中:


·渴爱流 (tanha-sota)

·邪见流 (ditthi-sota)

·烦恼流 (kilesa-sota)

·恶行流 (duccarita-sota)

·无明流 (avijja-sota)


除了睡眠的时候以外,这五种流不断地随着所缘的强度而以不同的速度流过六根门。凡夫的情况犹如被洪水围困,无物可攀附,显得无助。


请看看自己,试着去为自己寻找可依赖的事物。你找得到能够让你不被烦恼激流冲走的方法吗?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念」(sati),人们能够借着「念」防护根门。因此,世尊教导人要「自依止」—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内在的善〕法—才能让自己免受不善之流所淹没。在此,「念」就像救生衣。「念」虽然是最主要的,但也需要「精进」等其他心所的支持,方能令它延续不断。以「念」作为防护的工具,就能抑制、削弱烦恼流和其余的四种流。


巴洛陀迦经


《相应部.六处相应》里有一部〈巴洛陀迦经〉(Bharadvaja- suttam)。以前,一位名叫优陀延那(Udena)的国王拜访名为宾头卢巴德瓦加(Pi?dolabharadvaja)的年轻比丘。国王问说,年轻比丘怎么做才能在见到异性时不生贪爱?比丘回答,他们将所有的异性都看作自己的母亲、姊妹或女儿。


但是,国王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认为心一直在改变,只是作亲人想,不能保证贪不生起,尤其是当异性的举止挑逗、诱惑而迷人的时候。


国王的诤论是有道理的,因为在相同的环境下也会有反常的事情,尤其是在世人的「惭」(羞于作恶)、「愧」(害怕作恶)(hiri- ottappa)——佛陀称二者为「世间的守护者」(lokapalaka——已渐渐丧失的时候。


于是,那位比丘又回答说:年轻比丘不把异性当成异性,只是观她们的不净相,也就是观其三十二身分,所以能够能克服欲贪。但是,对于这个回答,国王仍然不满意,因为他认为:心是会变的,有些人可以把不净的、丑的,看成是净的、美的。


有一个寺院,为了提醒到访者死亡的实相,激起人们的「出离心」(samvega),曾在寺里挂了一具人骨骷髅,上面写着「我是十六岁的少女」。有一天,一位年轻男子来到寺院。起初,他看着骷髅,思惟着「不净」(asubha)。但是,后来他读到那些字后,便开始幻想那十六岁少女的甜美身影,生起贪爱之心。


古时候也曾有这样的例子,比丘从坟场收集女性的骷髅,并与之行淫。因此,国王认为比丘的回答仍不充分。


那位比丘又回答说,他们修习「根律仪戒」(indriyasam- varasila)。这次,国王终于满意了,因为这个修行符合他个人的经验。总是被美丽的宫女所围绕的他,除非修习「根律仪戒」,否则很难不对她们生起贪爱之心。


如此,心受到「念」的守护时(satarakkhena cetasa),便能抵御烦恼。如已说过的,「念」犹如新鲜空气,不可或缺。若人吸入受污染的空气,人就会不舒服,甚至昏迷。有新鲜的空气,人们才会健康、充满活力。人们虽然知道新鲜空气的可贵,但却不了解「念」的价值,不努力培育正念。佛陀曾经说,无论在什么地方,「念」都是必备的。


satim ca khvaham, bhikkhave, sabbatthikamvadami.

〔诸比丘!我说念于一切处皆是必需的。〕


如此,对于「何种法能够阻碍、抑制烦恼之流」的问题,答案是“appamada-sati”(不放逸的念),它能于现世净除心里的烦恼,并成为来世的善资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修习“止观”的基础
妙境长老:《普门品》之菩萨真救人于水火
漫说《杂阿含》(四十八)~L
一个人若要行善就得马上做
就因为无常,修行才有希望!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