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却只写魏蜀吴,被抹去的是哪国?

谈古论今
2022/01/22 11:55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众多历史题材的小说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部,他用文字讲述了东汉末年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演绎的淋漓尽致,其中一个个鲜明的英雄人物,也跃然于纸上。

当然,《三国演义》毕竟只是一部小说,与真正的历史还是有一些偏差的,比如,罗贯中就刻意抹去了除魏、蜀、吴之外的另一个政权。这个政权,在其巅峰时期,整体势力相当强悍,而它的建立者,就是曾经统治辽东数十年之久的公孙家族。那么,公孙家族是如何建立这个庞大政权的呢?这个政权最终又是因何消亡的呢?更重要的是,罗贯中为何在演义中可以不提及它呢?

公孙家族能在辽东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离不开家族的创始人公孙度。公孙度本是辽东襄平(今辽阳)人,据部分史料记载,他大约出生于汉桓帝元年(公元150年),而在他长大之后,却背井离乡,来到了玄菟郡。但公孙度却在来到玄菟郡之后,因祸得福,结识了一个贵人。

这个贵人的名字叫做公孙琙,时任辽东太守,虽说都姓公孙,但两人却不是什么亲戚,在此之前完完全全是陌生人。公孙琙有一个儿子,取名为公孙豹,可惜不幸的是,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因病意外去世。公孙度的年纪与公孙豹相仿,小名也叫公孙。所以,公孙琙认识公孙度之后,不仅把他收为义子,又安排先生教他读书,甚至还亲自为他筹备婚事。说白了,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琙,就是拿公孙度当自己的儿子看待。

在遇到了公孙琙这个贵人之后,公孙度也相当争气,读起书来十分刻苦。经历了数年的苦读之后,终于在建宁二年(公元169年),朝廷下诏推举有道之士,公孙度当时被多人举荐担任尚书郎。这份举荐最终被朝廷批准,而公孙度也至此走马上任,不久之后,又迁任冀州刺史,真正成为了一个朝廷大员。

在公孙度担任冀州刺史没多久,就因为谣言遭到了朝廷的免职。因谣言而免职?这听起来十分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是真实存在的,根据《后汉书.百官志》的记载,东汉朝廷对于地方官员有一种特殊的制度,那就是每一年年末,都会召集部分百姓,来对地方官当年的所作所为提出评价,如果某个官员评价过低,那么就会遭到免官。

虽说被下课,但对于当时的公孙度而言,却意味着另一个机会的开始。在他被免职之后不久,他的一个同乡找到了他,这个同乡叫徐荣,而徐荣在当时正是董卓手下的一个中郎将。有了这层关系,公孙度摇身一变,直接上任辽东太守。

从表面上看起来,公孙度在担任辽东太守后,似乎大权在握。但实际上,当时的他,处境十分尴尬。在当时的辽东,有不少当地的豪门家族同样对于公孙度嗤之以鼻。对于自己的处境,公孙度十分清楚,而他为了改变,则采用了最直接也最暴力的方式。这个方式,叫做“杀人立威”,据史料记载,公孙度在上任不久后,就把一向看不起他的襄平县令抓了过来,二话不说就在闹市中将其鞭死。

靠着这种杀一儆百的暴力方式,公孙度迅速在辽东站稳了脚跟。不仅如此,公孙度还将整个辽东的官场进行整肃,把朝廷任命过来的官员,全部扣在辽东不允许外派。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公孙度也逐渐完成了对辽东的绝对控制。

上述的手段,只是公孙度在整肃辽东内部的部分措施,而在内部稳定之后,他就把目光转向了与辽东毗邻的外族国家。在《三国志.公孙度》传的记载里,对于公孙度对外作战经过描述得十分简单,仅仅用“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这九个字来描述,但实际上,公孙度对于征讨外族,稳固并扩大自己势力范围方面,做的相当彻底。

短短数年,公孙家族就成了东汉末年辽东地区的最大势力,其疆域也扩张得十分厉害。与此同时,因为中原战乱,不少中原人士纷纷逃往辽东,像太史慈、王烈等名人也在其中,这些人的到来,更是让辽东蓬勃地发展起来。正如公孙度手下大将韩忠所言,当时的辽东”居沧海之东,且拥兵百万“,而拥有这等实力的公孙度,自然而然的,就生出了不一样的想法。因此,在公元190年,公孙度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从形式上,做出了要当一个土皇帝的准备。公元204年,为公孙家族统治辽东而打下坚实基础的公孙度因病去世。

公孙度一死,辽东的控制权,被其子公孙康掌控。有道是虎父无犬子,公孙康与父亲一样,对辽东也是勤于治理,但在他上任不久,就发生了一件让他很为难的事情。曹操在击败袁绍集团后,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走投无路,不得不逃往辽东。

袁尚、袁熙的前来投靠,让之前不被人关注的辽东,变成了一个热点。当时曹操的手下谋士曾建议曹操发兵攻打辽东。但最终被曹操阻止,并且他还十分自信地说到,公孙康会主动将袁尚、袁熙的人头送来。不久之后,公孙康还真的把袁尚、袁熙的人头,主动献给了曹操。

之所以曹操认定会是这么个结果,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是当时曹操已经推测出辽东公孙家的意图,知道他们求的是割据辽东,既然想当割据势力,那必然不想参与到中原逐鹿中来。

其二,如果公孙康留下袁尚、袁熙,那就意味着公孙康会得罪曹操,而得罪曹操的结果,就是被攻打,这显然与公孙家族想要割据一方的战略相违背。

所以,公孙康不会收留袁尚、袁熙二人。

而袁尚、袁熙之所以被杀,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就是他们自己”作死“,在到了辽东之后,两人暗中筹备行刺公孙康,意图夺取公孙家族的势力,来东山再起。所以,在公孙康为了辽东的前途,以及个人安危的衡量之后,最终决定,杀了袁氏兄弟,向曹操主动说示好。

这样做的结果,换来的是曹操大为满意,也对公孙康的明智之举赞赏有加。事后,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授任他为左将军。有了曹操的认可,公孙康继续秉承父亲遗志,大力发展辽东的整体实力。高句丽就是在这个时间段里,被公孙康攻破,并在那里设置了带方郡,而这一举动,让公孙家族的名号扬威海外。

与此同时,公孙家族继续保持着对曹操的”忠诚",曾经东吴的孙权派使者找上公孙康,想和他结为同盟,但为了不让曹操起疑心,公孙康十分干脆的下令将东吴使者斩首。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但公孙康的种种举措,都让辽东没有卷入中原大混战当中,也正是因为如此,辽东的发展就更为蓬勃。只不过,一心发展辽东的公孙康,仅仅掌控大权九年便因病去世,在他死后,继承他地位的是他的弟弟公孙恭。

之所以会让弟弟继承,是因为当时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尚且年幼,而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因此公孙恭才得以继位。公孙恭前后一共执政七年,在这七年里,中原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魏、蜀、吴三足鼎立,等到他退位的时候,已经是公元228年,这一年,中原发生了几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第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并因为马谡失守街亭导致铩羽而归。

第二,东吴的陆逊打败来犯的曹休,斩获曹军万余人。

第三,姜维归顺蜀汉,成为了蜀汉的高级将领。

当然,中原的局势对于辽东而言,暂时没有什么直接影响,而同样是在这一年,公孙恭退位,退位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侄子,也就是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长大了。

原本,公孙渊是公孙康的长子,但由于公孙康死的时候,公孙渊年幼,因此,公孙恭才得以上位,如今公孙渊依然长大成人,自然就会要回曾经属于自己的东西。

而在公孙渊上位之后,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辽东与东吴的关系。前文提到,公孙康时代,为了向曹操示好,辽东对于东吴是拒绝的,并且公孙康还斩杀了来访的东吴使者。但公孙渊上位后,却开始和东吴眉来眼去,双方的交往从无到有,并且变得十分频繁起来。据史料记载,从公元229年到公元239年,辽东与东吴的相互交往,数量高达六次,交往的主要内容,就是想要结盟,共同对抗曹魏。

公孙家族与曹魏的最终决裂,发生在公元237年。这一年,公孙渊挑破了那层窗户纸,公然与东吴交好,并且,还当众辱骂了曹魏的使臣。公孙渊的举动,对于曹魏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曹操怎么能忍?因此,在次年开春,魏明帝就派出司马懿带领大军,前去征讨辽东。司马懿征讨辽东的战争十分简单,司马懿仅仅带了四万人,前后也就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将公孙渊击败,并且,公孙渊父子二人也在混战中被司马懿斩杀。至此,统治辽东五十年之久的公孙家族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罗贯中为何在《三国演义》中抹去辽东的公孙家族?这个问题,说起来颇为复杂,简单总结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三点。

第一,公孙家族所建立的政权,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能称之为“国”。

我们都知道“东汉末年天下三分”这句话,而三分天下的,就是魏、蜀、吴三个国家,他们之所以能被称为“国”,是因为都进行了登基称帝仪式。

其中,曹魏是在曹操死后,由其子曹丕在公元220年登基称帝,定国号为“魏”。

蜀汉则是在曹丕称帝后的一年,也就是公元221年,由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而东吴紧随其后,在公元222年,孙权称帝,定国号为“吴”。

而公孙家族呢?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人登基称帝,仅仅是在公孙渊执政时期,自封为燕王而已,顶多算是一个割据政权。

第二,抹去公孙家族,是出于剧情需要。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一部演义小说,靠着跌宕起伏的情节致胜。

这一点,公孙家族明显缺乏。从建立到灭亡,公孙家族并没有太多吸引人的故事,一直是偏安一隅闷头发展,对于逐鹿中原兴趣也不大。

当然,这与公孙家族的战略有关,他们要的是独善其身。对于这样一个政权,小说家写起来也比较乏味。

所以,为了故事紧凑,同时也为了凸显主题,只能是将公孙家族一笔带过。

第三,演义并非正史,罗贯中没必要事无巨细。

据史料记载,在魏蜀吴三国逐渐发展壮大的同时,除了公孙家族之外,还有其他政权,比如乌戈、比如士燮,再比如所谓的十八路诸侯。

这些大大小小的政权,都是当时与魏蜀吴同时存在的政权之一,如果非要把公孙家族写进去,那么这些大小不一的政权,也有必要写进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却只写魏蜀吴,被抹去的是哪国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还有一大政权也该有名字
三国除了魏蜀吴还有燕国,孙权为何与燕国来往频繁?
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罗贯中却只写三国?被遗忘的那国有何秘密?
东汉末年四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魏蜀吴,为何燕国被忽略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