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立秋:一叶知秋


立秋到了,暑热之气渐渐消解,而开始出现“天高气爽”和“ 月明风清”的清逸之感。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后的每一场雨都会带走些许夏日的暑热,气温逐渐下降,直到最后只剩下阴寒的肃杀。

常说:一叶知秋。或许我们都一直以为是说秋天到了,就有了凋落的枯叶。其实大自然比我们想象的都要神奇。准确地说,这“叶”是梧桐树叶,“秋”是指立秋而非秋天。从立秋这一天开始,梧桐树的树叶就开始掉落,所以我们才说:一叶“知”秋。

立秋三侯

初候 凉风至

“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立秋之后的风开始有了凉意,尽管还有“秋老虎”一说,但早晚间的风已不再是扑面而来的热浪,而是由温变凉的肃清之风。

二候 白露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风来,露珠晶莹变白,这是秋之标识。只是不知这是否是草木感知到一年一度的凋零之期而心生忧虑呢?白露不似寒霜肃然,却也有一种壮美的悲怆。

三候 寒蝉鸣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草木尚且知秋,又何况是寒蝉?不似酷暑时高亢的叫声,夏末初秋时,叫声颇为低微。秋深天寒,蝉即不鸣,“悲哉秋之为气也,蝉寂漠而无声”。

秋,在人们心中是一个颇为复杂的季节,有离别有收获,有凉爽有凄冷。而“秋”也可以用来指代“一年”,例如“千秋万代”、“万世千秋”。为什么秋可以代表一年四季呢?我想大抵是因为秋天的收获关乎生死大计,所以才可以这么重要吧。

不过,我们常说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里面的“秋”指的就不是一年了。《诗经》中整首诗是这样的: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第一句的“三月”,是指三个月,最后一句是的“三岁”,是三年,所以,这中间的“三秋”应该是介于月和年之间的时间单位,也就是“季”。

因此“如隔三秋”的“三秋”是的是九个月,并非是三年。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不仅是农忙,同样也是我们每个人奋斗一年开始收官的时候。秋收临近,我们也要拼着最后这点时间,在这一年终了之时,看到自己辛勤努力的硕果。

尚有一季的时间,加油!

立秋

宋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太阳黄经为135度,七月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

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循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 立秋三候

凉风至:可以感到风中的清凉,已经不同于暑热时的温风了。

白露降:清晨有白茫茫的雾气了,尚未凝珠,故曰白露。

寒蝉鸣:天冷是叫声低微的蝉即为寒蝉,立秋以后的秋蝉只能叫出很单调的短音,有悲苦之感。

立秋习俗

晒秋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篁岭赏秋拍摄。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节气养生

1.不要暴饮暴食 一般人到了秋季往往进食过多。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建议吃些高蛋白的食物,既清暑热又补益。

2.少吃刺激食品 秋天应少吃刺激性强、辛辣燥热食品。避免湿热之气积蓄,带有辛香气味食物如芹菜等,都有散发的功用,提倡多吃。

3.饮食不要过于生冷 秋季由热转凉,人体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不要过于生冷,易导致肠胃消化不良。经过长夏后身体消耗很大,脾胃虚寒,食物不宜过于寒凉,例如:西瓜、梨、黄瓜等其性味寒凉,多食可能伤及脾胃,应少吃。

4.适当吃一些解暑清凉的食物 一般来说,喝些绿豆汤,吃些莲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处的。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

5.应忌过燥的食物 中医养生认为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道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过燥的食物,比如一些煎炸类的食物。

立秋时节,夏秋季节交替使得气温变化转大,稍不注意我们就会引发感冒、咳嗽等病症,因此,立秋我们要尤其注重身体养生。那么立秋该如何养生呢?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立秋养生小常识。

1

精神调养

立秋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以“收养”为原则。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饮食调养

秋天燥邪为盛,最易伤人肺阴。此时可以通过食疗达到生津润肺、补益肺气之功。古代医书提到:形寒饮冷则伤肺。是说如果没有适当保暖、避风寒,或者经常吃喝冰冷食物饮料,则容易损伤肺部机能而出现疾病。因此饮食养肺应多吃乌骨鸡、猪肺、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梨等,但要结合个人体质、肠胃功能酌量选用。白木耳有补肺润燥之功能,胡桃有补肾安神之效,秋季服用更有疗效。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搭配则功效更佳。

起居调养

立秋之季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运动调养

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可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慢跑、呼吸操、快步走等。其中如太极拳等传统健身运动对于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练习深沉而缓慢的呼吸具有很明显的作用,是老年人、体质虚弱者、慢性病患者最佳的锻炼方法。

需防“空调病”

立秋后,办公室的空调照旧,但人们在享受清风凉意的同时,也容易患上空调病,尤其在立秋之后,天气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二是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茶。身体虚弱者,可在办公室备一件外套“避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立秋 | 凉风有信,一叶知秋
今日立秋:凉风有信,一叶知秋
【杨剑桥】一叶知秋,今日立秋,推荐膳食开胃凉拌茄丝。
立秋:凉风至 万物收
?今日立秋:天高云淡,秋风送爽
立秋 || 暑去秋来,今天你“贴秋膘”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