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 就是因为有礼义


一个领导者如果有幸有一位老师般的人物在身边,一看到他有问题就能够直言不讳地给他指出来,那我们可以想像,这个领导者的提升一定会很快,而且也不可能会犯大的错误。

我们周围还能够有敢于犯颜直谏的人,甚至冒着大不敬的罪名来劝谏提醒你的过失,那么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为你着想,最忠心的人。

  • 景公和晏子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

我们读《晏子》这部书,看到景公和晏子之间的对话,就能够体会到他们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齐景公对晏子非常地礼敬,对他说的话,虽然有的时候不怎么爱听,但是几乎都是言听计从。而晏子更是竭力尽死来劝谏、教导景公。比如说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景公饮酒数日,释衣冠,自鼓盆瓮,问于左右曰:“仁人亦乐此乐乎?”梁丘据对曰:“仁人之耳目犹人也,夫何为独不乐此乐也!”公令趋驾迎晏子,晏子朝服以至。公曰:“寡人甚乐,欲与夫子同此乐,请去礼。”对曰:“群臣皆欲去礼以事君,婴恐君之不欲也。今齐国小童,自中以上,力皆过婴,又能胜君,然而不敢者,畏礼义也。上(上原作君)若无礼,无以使下;下若无礼,无以事上。夫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婴闻之,人君无礼,无以临其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故礼不可去也。”公曰:“寡人不敏无良,左右淫蛊寡人,以至于此,请杀之。”晏子曰:“左右无罪。君若无礼,则好礼者去,无礼者至;君若好礼,则有礼者至,无礼者去矣。”公曰:“善。”请易衣冠,粪洒改席。召晏子。晏子入门,三让升阶,用三献礼焉;再拜,而出。公下拜,送之,彻酒去乐,曰:“吾以章晏子之教也。”

景公很嗜好饮酒,有一次连饮数日,酒酣之时,喝得高兴了,他竟然脱下了衣服、摘下了帽子,亲自敲击着瓦缶来奏乐,还问身边的各位近臣:“仁德之人也喜欢以此为乐吗?”结果他身边的一位谀臣,特别善于谄谀的人,叫梁丘据,回答说:“仁德之人的耳朵、眼睛也和别人一样,他们为何就偏偏不喜好以此为乐呢?”一听到这里,景公就派人驾车去请晏子,希望和晏子同乐。

结果,晏子一听国君召他,马上就身穿朝服而来。因为他非常懂得礼,一听君主召唤,马上就穿着很正规的朝服来拜见。景公说:“我今天很高兴,愿与先生共同饮酒作乐,请你免去君臣之礼。”

晏子怎么回答的呢?晏子说:“假如群臣都想免去礼节来侍奉您,我怕君主您就不愿意了,现在齐国的孩童凡是身高中等以上的人,力气都超过您,也超过我,然而却不敢作乱,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惧怕礼义。君主假如不讲礼义,就无法役使下属,下属如果不讲礼义,也无法侍奉君主。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就是因为有礼义。我听说:君主如果不是因为礼义,就无法正常地治理国家,大夫如果不讲礼义,底下的官吏就会不恭不敬,父子之间如果没有礼义,家庭就有灾殃,所以《诗经》上说:『人如果不遵守礼义,为什么不赶快去死?』可见礼义不可以免除。”

景公听了之后就说:“我自己不够聪明,又没有好的近臣,加之他们迷惑、引诱我,以至于如此,请处死他们。”你看景公的瞋心又升起来了,没有做到反求诸己。晏子就说:“身边的近臣没有罪。”“君若无礼,则好礼者去,无礼者至;君若好礼,则有礼者至,无礼者去矣。”意思是说,重要的还是君主自己要讲究礼义,因为上行而下效。

景公听了之后就说:“先生说得好。”你看他不仅仅是赞叹他说得好,而且立刻就付诸行动,马上就令人换了衣冠,令下人洒扫庭除,更换坐席,然后重新请晏子。晏子进入宫门,君臣之间经过三次谦让,才登上台阶,采用的是三献之礼。随即,晏子再行拜别之礼,准备离去,景公也以礼拜别之后,立刻命令下人撤掉酒宴,停止音乐,并且对身边的臣子说:“我这样做是为了显扬晏子的教诲。”

所以你看,景公他确实是一个明理之人,知道晏子这样苦口婆心的劝导,是为了让他把国君做好,把国家治理好,是一心一意为他着想。所以,晏子对景公的教诲,可以说是不失时机,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给以谆谆教诲。这也体现了一个臣子的这种忠心。

  • 景公出游

景公出游,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如何?”晏子曰:“昔上帝以人之死(死原作没)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无死,丁公、太公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相之,吾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公不悦。无几何,梁丘据御(御原作乘)六马而来,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君甘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不悦。无几何,公西面(面原作北)望睹彗星,召伯常骞,使攘而去之。晏子曰:“不可!此天教也,以诫不敬。今君若设文而受谏,虽不去,彗星将自亡。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何暇在彗!弗又将见矣。”公不悦。无几何,晏子卒,公出屏而立,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孰责寡人哉!”

这一段话比较长,讲的也是晏子对齐景公的一个劝谏。景公外出游览,向北仰望,看到了齐国的都城,很感叹地说:“唉,假如自古以来没有死亡该如何?”晏子就说了:“以前天帝将人的死亡看成是好事。(这个“善”就是吉祥美好的意思)为什么呢?为什么把死亡看成是好事呢?因为仁德之人可以休息了,不仁德的人也可以终于藏伏了。假如自古以来都没有死亡,那么丁公、太公将永远享有齐国,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将辅佐他,那君王您呢,也只能是戴着斗笠,穿着布衣,手持大锄、小锄,蹲行劳作于田野之中,哪里还有工夫忧患死亡呢?”

景公听了之后就很不高兴。结果没多久,梁丘据,就是刚才我们说的那一个很擅长谄媚巴结的人,是景公的近臣,驾着六匹马拉的马车从远处赶来。六马拉的车也是僭礼的行为。景公一看就说,说梁丘据是和我很和谐的人。孟子说,他和您只是气味相投。所谓的和用口味来做比方,君主如果能够常出甜味,臣子就应该尝出其中的酸味。君主觉得味淡,臣子就应该尝出其中咸味。而梁丘据这个人,君主您说是甜味,他就说是甜味,这称为气味相投,怎么能称得上是和谐呢?

你看他又一次拂了景公的面子。景公又不太高兴了。又过了一会儿,景公向西望去,结果突然看到了彗星。古人称扫把星,有不吉祥的征兆。于是便召见伯常骞,让他祈祷能够让彗星隐去。攘就是消除的意思。晏子说,不可。这是上苍在教诲人们,用以警戒人不恭敬的行为,现在如果您能够修文德、纳谏言,即使不祈祷彗星隐去,它也会自行消失。而现在您却好酒贪杯,连日作乐。不整改朝政,却纵容小人、亲近谄佞、喜欢倡优。这样下去何止只会出现彗星,就是连更加糟糕的弗星也会出现了。也就是会有更不好的征兆要出现了。

景公一听就更不高兴了,说你看一天三次都驳了景公的面子,就给他说这些提醒和劝诫的话。这件事没过多久,晏子就过世了。景公走出门外,背靠着照壁而立,叹息说。“昔者从夫子而游,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孰责寡人哉?”你看晏子过世之后,齐景公才感受到晏子的可贵。他常常思念晏子的教诲,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说以前先生伴我出游,曾经一日三次责备我。现在还有谁来责备我呢。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看到,确实是爱之深、责之切。晏子感恩景公的信任,他不希望看到景公犯错误,所以总是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来劝导他。一个领导者如果有幸有一位老师般的人物在身边,一看到他有问题就能够直言不讳地给他指出来,那我们可以想像,这个领导者的提升一定会很快,而且也不可能会犯大的错误。

所以古代的明君,都以能够得到这样的臣子为荣幸。而且是想法设法地引导臣子们指正自己的过失。那我们在现代社会没有接受过这样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所以除了父母之外,很少有人能够直言不讳地指正我们的过失了。为什么呢?因为爱子心切,他不忍心这个孩子有问题他不去指正。所以看到问题,也不管他高兴不高兴,嫌不嫌弃自己唠叨不唠叨,都要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地给他指正过来。但是我们做女儿的还不能够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甚至还会起逆反和他生对立。

所以现在这个社会确实孩子很难教,学生就更难教了。因为老师也不敢直接指正学生的过失,只能是很委婉地建议,甚至是暗示等等。

在《吕氏春秋》上也说,“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直言也。”贤明的君主最重视的无过于士人。为什么重视士人?之所以重视士人,就是因为他们能够犯颜直谏、直言不讳。他说的话非常的直接,那么这个君主就能够看到自己邪曲不正的地方加以更改。那他就不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很多的弯路。

那么在《吕氏春秋》上,也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我们看一看这个故事。

“能意见齐宣王,宣王曰:“寡人闻子好直,有之乎?’对曰:‘意恶能直?意闻好直之士,家不处乱国,身不见污君。身今得见王,而家宅乎齐,意恶能直?若能意者,使谨乎论主之侧,亦必不阿主。不阿主,主之得岂少哉?此贤主之所求,而不肖主之所恶也。”

有一个人叫能意,他去见齐宣王。齐宣王怎么说呢?说我听说你这个人好直,就是喜欢正直、直言不讳。有这回事吗?结果能意怎么回答的呢?能意说的话也很有味道。他说我怎么能称得上好直呢?我听说好直的人,能够正直直言不讳的人,他的家不会选在动乱的国家,也不会去见品德上有污垢的君主。而我今天亲自来见您,我的家就安住在齐国,怎么能说,我喜欢直呢。他这个回答也很有味道。

《吕氏春秋》就评论说,能意如果在君主之旁,他一定能够做到不阿谀奉承君主。如果他不阿谀奉承君主,君主所得的就不会少。这是为贤主所求而为不肖的君主所厌恶的。不贤德的君主才会厌恶直言不讳之人,而贤德的君主他想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过失,那就愿意任用敢于犯颜直谏的人。

所以中国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读书人都讲求道义,如果遇到一个领导者能够尊重他,他一定会对他肝脑涂地,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而回报君主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君主来提升,所以也才会经常直言不讳。

《易》经上说,“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大王的臣子,指大臣子,都是忠厚老实,犯颜直谏。为什么他能够做到犯颜直谏呢?因为不是为了自己的安危,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匡正君主的过失。如果君主有过失,这就是危亡的征兆。见到君主有过失而不去劝谏,这是轻视君主,陷于危亡的境地。那么忠臣显然不忍心看着君主处于危亡的境地而置之不顾,所以爱之深则责之切。如果我们周围还能够有敢于犯颜直谏的人,甚至冒着大不敬的罪名来劝谏提醒你的过失,那么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为你着想,最忠心的人。

从晏子对景公的谆谆教诲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晏子的忠心。晏子的忠心有很多种表现,在《晏子》书中这样评价他,“晏子相景公,其论人也,见贤则进之,不同君所欲;见不善则废之,不避君所爱;行己而无私,直言无讳”。这句话是讲,晏子作为景公的宰相,辅佐景公。“其论人也”,他对待人的原则是这样的,看到贤德的人就推荐他,不求与君主想法相同。看到不贤德的人就罢免他,也不避开君主宠爱的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存私心,规劝君主直言不讳。

我们看前边的几个故事都对晏子的直言不讳有所体会。那我们再看一个故事,看一看晏子他的行己无私。那么在晏子上朝的时候,他是坐着破车,驾着劣马。景公看到这种情景就说,是不是先生的俸禄太少了,为何乘坐如此不好的车?退朝之后,齐景公很关心晏子,就派梁丘据给晏子送去了一辆大车,还有四匹马。但是去了好几次,晏子都不接受。景公就很不高兴,派人立刻召晏子进宫。晏子来了之后,景公就对他说,你如果不接受我所赠的车马,我以后也不乘车马了。

晏子怎么回答的呢?晏子说,您让我监督群臣百官,因此我节制衣服,饮食的供养,为的是给齐国的人们都做出表率,尽管如此,我仍然担心人们会奢侈浪费,而不顾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您作为君主,乘坐驷马大车,我作为臣子也乘坐这样的车子,对于百姓中那些不讲礼义,衣食奢侈,而不考虑自己行为是否得当的人,我便无法禁止了。于是,晏子还是没有接受。

换句话说,景公是想送晏子一辆高级轿车,这个级别和自己的级别是相等的,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多么荣宠的事,那么高档,还是君主自己亲自赐予的,说明自己受到君主的礼遇。但是晏子考虑到这样做有违礼仪,而且还会带动全国的奢侈之风,所以他仍然是拒绝接受。

从这里我们看到,晏子做事确实没有任何的私心,对景公忠心耿耿,就是一心想辅佐他把国家治理好。所以晏子过世的时候,景公的表现非常的哀痛。我们看这一段记载。

“景公游淄,闻晏子卒,公乘而驱,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至伏尸而号曰:“子大夫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逸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国,不加寡人而加之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乎?”

景公在出游淄川的时候,听闻晏子逝世的消息,赶紧乘车而回,自以为车跑得慢,就跳下来自己跑,但是发现自己跑的还是不如坐车快,于是又上车疾驰(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他要赶回去的心情),到达都城之后,在路途之上先后四次下车奔跑,而且是边跑边哭,赶到晏子的家里,趴在晏子的尸体上失声痛哭,并且边哭边说:“大夫您经常批评我的过错,大事小事都不遗漏,尽管如此,我仍然放纵而不知收敛,因此百姓对我有很多的积怨。今天上天降灾于齐国,但是却没有降到我的身上,先降到了夫子您的身上,齐国的江山社稷要危险了,百官之中还有谁能指出我的过失呢?”

这短短几句话把经过的哀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景公的哀痛也是出于为君者对臣子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感恩之心。一定是在那一刻,他回想起晏子从前辅佐自己的时候,对自己点点滴滴的教诲,不失时机的劝导,苦口婆心的劝谏,和忠心耿耿的付出。所以这种哀痛也是君臣之间那种深情厚谊的自然流露。而这种深情厚谊,是在君臣多年相处的过程中,日积月累而成的。

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古人君主之间的相处确实是以道义相交,所以天荒而地老。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都是以功利相处,是以利益相交。所以很少能够体会这种恩义,情义,道义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群书治要360》第二十六集第3讲
文言百练:说苑·齐景公问于晏子
杜恕《体论》卷1君体诗解3善政择人人有厚德无问小节礼不可去苟非其人不由其道明民必叛
齐景公问晏婴:上天呈现灾祸之象,不知会应在谁身上?答:你身上
见善,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必以自省也。
吕氏春秋·览·恃君览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