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我们会对死亡如此恐惧?

『死亡是真的,它不在远方也不在诗里,就在身旁』

前几天,一位老人去世了。

勾起了我对死亡的痛苦和恐惧。

虽然很沉重,我仍想尝试写写死亡这个主题。

死亡恐惧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对自身死亡的恐惧,一类是面对亲人离世恐惧。

我想说说后者。

我参加过两次葬礼。

一次是我外婆的,一次是我尊敬的一位老人。

参加我尊敬的老人的葬礼是在三年前。

带着害怕前往。很多人。

和认识的一些人打了招呼,

心怦怦跳,不知道跳的是什么。

当众人围着老人转圈告别。

越走近那个老人,难过就越来越浓。

和他在一起的一幕幕情景就浮现出来:

夏令营他的不辞劳苦,

他对新人的大力扶持,

他做的菜,他对自己的欣赏,

他的鼓励,他的不阿……

这样的一个人从此就见不到了。

酸痛就来了。

拼命忍着不掉泪。

最终没忍住,泪雨滂沱。

胡慎之心理

一、死亡就是再也不见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余光中

一个人的死,会让你看到:

死亡是真的,

它不在远方也不在诗里,就在身旁,

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带走你,

什么时候带走你最亲爱的人。

那个时刻,让我难过的是这个老人,

让我悲痛欲绝的是:

我不得不面对有一天我再也不能见到我的父母的绝境。

死亡会把待自己最亲的人带走,

或者你最想为他努力奋斗的人带走。

我们恐惧的是再也见不到依恋的人,

而我们还要生活下去,

我们将再也不能把我们的喜怒哀乐分享给他了。

这个你依恋的人,你说什么,

他都站在你身边支持你,

有时甚至不分真假。

他/她给你安全感,让你依靠。

当所有人都怀疑你时,他说:

去吧,男儿志在四方。

去吧,女孩也能走天下。

他也许很多指责,她也许很多唠叨,

他们说不出漂亮动听的话,

但失败时,他们用行为或语言说:

没关系,妈妈在,爸爸在。

他们是你前行路上的坚强后盾。

他们有时嫌你是个讨债鬼,

但他们很少认真和你算帐。

有人说,如果妈妈去世,

儿子就失去了家,

无论那个儿子有多大。

我们从没有和父母分离过,

所谓的自我分化,

分离的是我的生活和父母的生活,

不分离爱和关心。

我们仍需要父母的支持、关心和照顾,

父母也需要我们如此对他们。

死亡就把从没分开的我们分开了。

死亡是想见永远不能再见的绝望。

是在回忆中抚摸想念的脸。

胡慎之心理

二、把亏欠感背在身上

我外婆去世的时候,我9岁。

现场人也很多,除了我们一家五口,其他都是父母单位的同事。

一群陌生人陪着我们一家人送我的外婆。

那一天,我没有哭,

准确点,我在用愤怒掩饰悲伤。

父母也没有哭,把悲伤都给了忙碌。

那天我用的是隔离这个防御机制,

关上悲伤,就以为自己不悲伤了,

就可以逃避死亡了,

死亡就不存在了。

死亡不存在,外婆就存在了。

死亡不存在,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很自欺欺人。

我们从小就学会了“避苦趋乐”。

我们骨子里不相信自己会死。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

朦朦胧胧地认为自己是死亡和衰老的特例,

自己是不老的神话,不死的英雄。

正如一句流行语说的:我负责貌美如花。

很狂妄自大的一句话。

直到长出第一条皱纹,惊恐地看到衰老。

直到最爱的人生病,被宣告死神来临。

长大了,经历了挫折,

知道爱的宝贵,

知道“不是每个人都会爱你”时,

心才开始痛:

那个永远记得你的生日并在你生日为你煮红鸡蛋的人永远不在了,

那个每次你发完脾气还笑眯眯为你驱蚊赶蝇的人永远不在了,

那个寂寞地在椅子上摇着葵扇等你放学回家的人永远不在了,

那个把头发盘得一丝不苟的小脚女人永远不在了。

而那时,我还没学会珍惜她。

这时,有很强烈的亏欠感。

那个对你很好的人还没享受到你对她的好就要去世了,

那个爱你的人还没感受过你对她的爱就要去世了,

你会抓紧机会补偿她/他。

满足他/她的任何要求,或者不管花多少钱都要让他/她活下去。

当你觉得你没有能力还,或者还不了,或者还不完,

你就会把死亡背在身上,把债务背在身上,

变成离世的那个人,

来继续偿还债务。

胡慎之心理

三、我将孤独的过完余生

最亲的人的去世,会激发我们的孤独感。

“每个人都将孤独的死去。”

不是指死去的人孤独,

而是我们活着的人的投射。

死去的人,什么感知都没了。

活着的人,哭自己将一个人过完余生。

“他再也帮不了我了,

“我再也不帮了他了。

“再也没有人可以和我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了,

“再也没有人可以陪我唠叨了。

“再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像他一样待我好了。

“我将孤独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是啊,那个陪你走了很长很长路的人,停下来了。

你将一个人前行,

也许没有人关心、照顾你了。

胡慎之心理

四、我的一部分已死去

无论谁死去,

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约翰·唐恩

死亡会激发你的孤独感、亏欠感,

也会激发你的丧失感。

长大后,看到农村葬礼,

一群人穿着白衣,

哭得撕心裂肺,场面有点害怕,但心不堵。

一群有关系、有过去的人在一起,

流泪送别另一个曾是这个关系里的人,

就像送别自己的一段经历,一段过去,一段未来。

那个悲伤是共有的,共鸣的,是感染人的。

在共有的悲伤时在,大家相互安慰。

跟一些老人聊天,

问他们想不想回家乡,

他们会说:想回,不过认识的人都去世了。

是的,随着那个人的离去,他也把你和他共享的经历给带去了。

熟悉的人的离世,让我们丧失了共同的经历和过去。

而这些浓缩成一个词:就是关系。

医生是接触死亡最多的职业,

有些医生在死亡面前还是心惊动魄。

一位著名心胸外科医生接诊一位儿童患者,

手术前检查合并四种疾病,

开刀后,发现合并六种疾病,

医生从上午8时手术一直工作到晚上,

没下手术台。

手术仍没成功,转重症室后,第二天孩子离世。

医生说:自己想让这个孩子活下来。

在医生的眼里,这个孩子已是自己的孩子。

救活这个孩子就等于家庭和美。

对于那位医生来说,丧失了信念和价值感。

胡慎之心理

五、 死亡是神圣的

西藏有种鹰,

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

当它知道自己的死期时,

就力尽万难地朝太阳的方向飞,

直到在太阳的炽热下死去。

死亡是神圣的,

活着的人,

不用背负亏欠感,

让我们提着灯笼,

为死亡让路。

死是最深情的告白:

我们不相见,但想念。

悲伤时,就让眼泪出来吧。

死亡,可以让一个人原谅一个人。

可以让一个人更了解自己。

在余生里把自己做好。

死亡也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遗憾和缺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为什么老人摔伤后,大多活不了多久就会离世?外婆经历告诉你真相
生命与记忆‖文/江简
如果觉得人生太苦,可以多问问父母
请把余生交给我吧,我最爱你 | NO.131
荷兰人如何引导孩子直面死亡
“妈妈,我不要你死”,父母如何和孩子谈死亡?需要掌握三个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