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不起,我不需要画地为牢的心理咨询


文:张进 | 壹心理专栏作者


财新传媒编委,《中国改革》执行总辑

著有《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一书

创办了以精神健康为主题的公众号“渡过”(ID:zhangjinzaibeijing)


(一)

 

我和心理学相遇,其实缘于一段并不愉快的经历。

 

2012年3月,我得了后来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疾病。那时,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完全不了解自己得的什么病,也茫茫然不知道如何治疗。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不愿去精神专科医院;不愿吃药。

 

于是,相信心理治疗,接受心理治疗,就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

 

我总共看过三位心理医生,后来归结为三种类型,但都不成功。

 

第一位是女士。她自称经常被跨国大公司请去做讲座。她坐在我面前,彬彬有礼,腰板笔直,双膝并拢,两手交叉放在膝盖上。我一开口,她就拿出笔来在小本子上划,一副很职业的样子。

 

她先问了我简单的情况,然后自信地说:“如果你在一个月前找到我,现在病就好了,根本用不着去医院。”

 

接着,她开始给我讲道理:“人是万物之灵,和动物相比,人最不一样的就是有意志。疾病这东西,你硬它就软,你软它就硬。要靠意志战胜病魔。宝剑锋从磨砺出……”听到这里,我接茬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她一愣,顿了顿,颇有些扫兴地说:“对。”

 

接下来,我就没兴趣认真听下去。都是些鼓励的话,正面而宏大。我后来把她归类为“励志型”。

 

第二位是位男士。他长得头发后梳,脑门大而亮,眼睛炯炯有神,显得智慧聪颖。

 

他开场先讲了个成功案例:某人,因为什么事情找到他;他如何劝慰,如何有效,对方如何感激涕零。然后,他拿出手机,翻出那个患者发的短信,站起来,绕过桌子走到我面前让我看。

 

正式开谈,他先问我的情况,然后开始出谋划策。比如,谈到工作压力大、难度高,他说:“有两个办法,一是往上蹿一蹿,二是往下缩一缩。如果是年轻人,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往上蹿;像你都40多了,学习能力已经不行了,那就往下缩。你可以向领导提出来,换一份轻的工作。我不相信你在单位就找不到一份轻活。打扫卫生总行吧?”

 

话毕,他又非常理解和同情地对我说:“当然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中国人就是能上不能下。可你现在没办法,总得面对现实啊。”

 

谈完后,他主动让我记下他的手机号,说:“再过一星期,你再来找我,向我汇报教给你的办法你做到没有。如果你能做到,慢慢就能好起来。不然我也救不了你。”

 

我频频点头,可是出门忘了保存他的手机号。自然也再没找过他。

 

第三位,又是位女士。她属于“人格分析型”。她对我既不励志,也不按世俗的智慧进行指导,但能够从我叙述的片言只语中,敏锐地抓到我性格中的某些特点,拼出我既往生活的一些画面。其中有的对,有的接近,有的不对,但她自己有着完整逻辑。

 

不过,听着她分析,我想,我对我自己知道得更清楚。你分析得再对,只能证明你聪明,对我有什么用?

 

当我对她的分析提出异议时,她说:“那是你的潜意识在那么做。”一说“潜意识”,我就理屈词穷了了。潜意识就是自己不知道的意识,我还能怎么说?

 

当我提到我在安定医院看病,每天吃很多药时,她充满同情地看着我说:“你吃什么药啊?你有什么病啊?”

 

她最后总结说:“你的抑郁,其实是你潜意识的自我选择。过去你受过很多伤害,就像你的胳膊被一小刀一小刀拉伤一样。现在,你是在用抑郁的方式总罢工,来对你周围曾经伤害过的人进行报复,让他们为你着急、痛苦。”

 

她还说:“我支持你,继续在这样的状态中多停留一段时间,想耍脾气就耍脾气。到自己想走出来时,你就走出来了。”

 

我哭笑不得——万万想不到,她的咨询结论是我自愿抑郁, “耍脾气”。这如何能让我信服呢!

 

(二)

 

这三次经历,打破了我对心理咨询的神秘幻想,甚至让我对心理咨询到底是否有用产生了怀疑。

 

幸而这种怀疑并没有让我完全丧失对心理咨询的信心。理性让我知道,这三位咨询师不能代表整体,于是,我试图通过自学心理学来回答自己的疑问。

 

边学习,边实践,我逐渐认识到,心理学实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起初,我目不暇接;越往后,越迷不知其所之。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精神医学就像是一座高山,尽管这座山很高、很险,但它是看得见的,是确定存在的。你只要瞄准目标,坚定不移地往上爬,总能爬到山顶。心理学则不同,它就像海面上的冰山,是漂浮不定的,你很难对它准确定位;而且它露出海面的只是一部分,水面下大部分深不可测,让你无从把握。

 

尽管如此,在对心理学有了更多了解,以及接触到更多患者后,我确信心理治疗对于抑郁症是有效的,而且对心理治疗的路径有了清晰的认识。

 

目前,抑郁症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是神经递质学说。但这并不是全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神经递质仅仅是整个大脑神经环路中下游,不是全部;而大脑的皮层、灰质、白质、神经环路,则属于上游。抑郁急性发作时,药物疗法是从下游先解决递质失衡,带动感知变化,反过来影响上游;而心理治疗则通过直接改变认知,从而改变情绪和行为。它是从更高层面即中枢层面进行干预,调节神经递质,从而作用于下游,实现疗效。

 

打一个比方: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好比海面上的大风大浪,原因是海底有火山在爆发。药物干预只是抚平海面上的风浪,心理干预则是要找到海底的火山口,彻底解决问题。

 

 

(三)

 

这么说来,似乎心理治疗要优于药物治疗。但在现实中,相比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制约因素要多得多。这也是目前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的问题所在。

 

首先,目前国内心理治疗门派众多,有上百种,但彼此间缺乏整合,各自为战。

 

我们知道,抑郁症是一个特异性疾病。所谓“特异性”,意指抑郁症不是一个病,而是一类病。就是说,抑郁是对很多症状的综合表述,比如失眠、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能力下降、社会退缩等等。把这些症状综合在一起,称之为抑郁症。

 

既然如此,很多心理学门派依据的逻辑,其实只是一个猜想,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不能确定。故此,我们给患者治疗,不应该陷于一个门派,画地为牢,更不能互相排斥。

 

对于不同的患者,治疗方式应该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适合药物治疗,有的人适合心理治疗。具体到心理治疗领域,有的人适合认知疗法,有的人适合森田疗法,有的人适合多种方法的组合。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以来访者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为患者量身定做一个适合的方法,而不是削足适履,刻舟求剑,机械地用一种方法来应对所有患者。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心理咨询行风生水起,又乱象纷呈。很多患者,有着强烈的心理咨询寻求,却不知道去哪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而咨询师虽多,但鱼龙混杂,对他们缺乏甄别,缺乏培训和督导,也缺乏保护。

 

从患者角度看,一个心理咨询师仅仅停留在释疑解惑层面,远远不够。无论是谈人生大道理,还是克服生活困难的勇气,心理医生并不一定比患者出色。患者并非不明白某一个道理,或者缺乏某方面能力,而是他内心有一股无形的狂风,阻碍他发挥自己的能力。

  

人性和人心,是微妙和复杂的,决定了心理治疗非常微妙和复杂,比药物治疗更难以把握。


药物治疗是用药物强行改变大脑的化学环境,从而改善情绪;心理治疗则是帮助患者发现内心被扭曲的情感力量,理清来龙去脉,领悟它与自己存在问题的关联,求得身心统一。

 

故此,我认为,针对目前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的现状,当务之急是整合与培训。从宏观上,把行为认知疗法、精神分析、团体治疗等等都打通,进行功能整合,以解决患者问题为核心,找到一种对患者最有效的心理疗法;从微观上,加强对咨询师的培训、引导、服务和保护。这应该是心理咨询治疗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扫一扫请张进老师喝杯咖啡~~


互联网的浪潮再次席卷而来,中国心理健康市场,被称为“下一个待爆发的市场”。


身处这个最传统的心理学领域,如何抓住机会?


为此,壹心理联合国内有行业担当的优秀企业,邀请心理学行业最优秀的机构创始人,分享自己多年机构运营的干货和心得,走出机构运营的困局,并且,我们邀请知名风险投资人、国外最新科技研究者一起预言下一个5年心理学将发生的事情。


活动时间:2016年7月9日-10日  

活动地点:中国·北京


点击图片了解嘉宾和主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
大陆心理疾患现状调查
重度抑郁康复后,给深处迷茫的朋友3点治疗引导
抑郁症的心理咨询治疗
9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错误认识,抑郁症如何自救?
一周心理学:被确诊抑郁症后,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