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二章 新的公理:“我思他在”

王东岳,独立学者,独立于任何党派和学术机构之外,曾做过西北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以及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东方文化客座教授,出版过《物演通论》《知鱼之乐》《人类的没落》等著作。

本文以《物演通论》第四版为文本注释(曾蓉注释通俗版二稿)。黑色为原文,觉得需要注释的地方会用绿色标注号码,在正文以后用绿色进行注释,蓝色属于逻辑梳理部分。



第二章   新的公理:“我思他在”

 

上述问题在未答之前业已提示1

A存在本身并不牢靠,因为绝对的存在或存在者无须为存在本身发生疑问2

B存在本身并非独立,因为绝对的存在或存在者无须为存在自身设置对象3

【这种无须推论的提示就是所谓的“公理”(一切纯逻辑推理的原始根据和起点),或可看作是非逻辑的直证(一切“公理”或“公设”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情状),一如“我思故我在”的那个“故”字尽可以取消或换为“即”字那样。于是,上述提示(或公理)亦可表述为:我思故他在他在故我思,其间的“故”字照例可以取消或换成“即”字。就是说,如果没有分化开来的他在,则既不会有我在,也不会有作为在者之属性我思。】4


总之,处于追问中的存在(无论是作为对象的存在抑或是作为追问者的存在),显然一概是相对的存在,或曰有限的存在者。5


这既是上述问题的初步答案,也是上述问题得以求解的唯一合乎逻辑的出发点。6


不过,与其他学术或一般自然科学不同,对于自然哲学来说,这可是一个颇为困难的起点。【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的导言里亦有此叹,然相对而言,他的逻辑起点还算比较好找一些,因为那个起点可以直接就被“假定”为逻辑本身,所以他的逻辑体系(也就是他的哲学体系)终究是一个被复杂化了的同语反复,好比有人问:精神是什么?答曰:精神就是……精神(所谓“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是也)。为此,黑格尔必须将自己的出发点(也是终点)设为“绝对”,也为此,黑格尔还必须将有限存在者所不能直接企及的“无限”诅咒为“恶的无限”。好在黑格尔自己也承认他只是在不停地兜圈子,不过无论把那“无数小圈子构成的大圈子”弄得何其“自圆”,“圆”本身终究是有限存在者实现自存的一种必要而又不可得的追求,而且,“圆”本身仍是一个被爱因斯坦称之为有限无界的有限模型而已。也就是说,黑格尔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无意中证明了辩证逻辑本身的有限结构状态,犹如爱因斯坦有意要证明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有限无界的相对存在一样。】7


注释:

(1)—(3

“作为存在者的设问者何以要追问存在”本身暗含了两个前提

1、存在本身并不牢靠。一旦追问惊异,追问者本身(主体)和所惊异的对象(客体)都不是无条件的绝对存在,而是有限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存在者。绝对的存在如第一章中未分化的那个“在”均质无差别,没有主客体或主客体同一,直接就是整个存在,这个未分化的“在”无属性,自然也无追问,即无属性的“在”本身不会追问“在”、“道”本身不会追问“道”;

2、存在本身并不独立。一旦追问惊异,追问者本身(主体)和所惊异的对象(客体)都不是独立的,亚里士多德的惊异也是以万物为对象的,是对万物的惊异。也就是说,“我思即他在”(主体追问存在即“我思”),无论“我思”还是“他在”一律只能是相对存在。如果作为存在者的设问者是绝对存在, “道”外无“道”,“存在”之外无“存在”,自然也没有可设置的追问对象,只有分化后作为对象的 “他在”才会有作为主体追问 “我思”。


(4)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横向范围内的公理:“我思”,说明我的思想在(其实就是同语反复);“我思即他在”是纵向范畴内的公理:我思在纵向上是有发生渊源的,没有前衍的“他在”,就没有后衍的“我思”,没有作为属性存在的可感知对象的“他在”,作为感知属性的“我思”就无由发生;换句话说,所谓对象 “他”就是“他在”和“我思”的耦合结果(这里可把“思”换成“感知”便于理解),哪怕“我思”没有与“他在”耦合,如婴儿刚刚出生还未开始感知这个世界的一刹那,“我思”本身的存在(即婴儿感知世界的能力)在纵向上也有使其发生的前提条件(即孕育出婴儿肉体与精神或感知能力的受精卵必以其父母提供的卵子和精子为其存在的前提条件),这个条件即“他在”。如奇点作为无属性的存在,没有分化开来的“他在”,自然没有“我思”。显而易见,“我思”不是作为存在整体的绝对存在,故只能是相对存在,只能相对于“他在”而存在。在纵向范畴上追溯,无论“他”“我”“我思”,只要不是绝对存在,一律只能是相对存在。


“我思他在”是“我思故我在”逻辑极点的前移。在达尔文以后,突显论、创世论被演化论逐步替代,即纵向演化论的思路逐步成为新的默认前提,故“我思他在”是新的默认前提下新的公理;就如同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以“承载万物的大地是平面,即空间抽象为平面”为默认前提,黎曼几何以“承载万物的大地是球面,即空间抽象为曲面”为默认前提。前提的改变是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认知主体对认知前提的本能默认随着以感性本能为默认前提,拓展到以理性本能为默认前提。


(5)所以,“”、“我思”、“他在”都是有限的、相对的、有条件的存在。“”不会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哪怕真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石头也是我存在的条件。“我思”作为“”的感应属性的也只是为了感应其他分化的属性存在,故“我思他在”。既往“缸中之脑”的问题也是横向旧思维下的问题,在新的纵向思维模式下,即便“我思”是“缸中之脑”,只要“缸”不是绝对存在,纵向上也必然有个相对存在的“缸”及放置“缸”、甚至制造缸的前提条件存在。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我思”都不是无条件的存在,“我思”哪怕没有对象即“我思”没想到“我思”或只想到“我思”,纵向上也总有一个使其存在的前提条件。


黑格尔把“我思”视为“绝对理念”即绝对存在,是基于横向上“我思”对万物的统摄,却没有意识到万物与“我思”在纵向上的衍存关系,从而使“我思”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彻底勾销了客观世界。


6)对于第一章末的问题“作为存在者的设问者何以要追问存在”,初步答案是:因为“处于追问中的存在(无论是作为对象的存在抑或是作为追问者的存在),显然一概是相对的存在,或曰有限的存在者”,也就是说,追问存在即“我思”是为了感应“他在”,“他在”是“我思”存在的前提条件。


换句话说,“我思他在”是“作为存在者的设问者何以要追问存在”这一追问的前提或逻辑出发点,也是作者导出卷一递弱代偿本体论的逻辑出发点,更是作者一步步推导出全书的逻辑出发点。

 

7)黑格尔以形而上学禁闭下的绝对精神(即逻辑本身)为逻辑出发点,最后仍然回到绝对精神,证明了辩证逻辑本身的局限,即知的局限。

任何人缔造的任何逻辑模型都是有限的,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辩证逻辑下的有限逻辑模型。理性逻辑下的逻辑模型也是有局限的,但理性逻辑下的线性表述相对于辩证表述可以定性定量的表达的更清晰。辩证法始终是更适合处理小信息量的更粗糙的工具。

任何存在者都是有限存在,任何逻辑模型也是有限存在。无限其实是不存在的,只是你没找到有限的边界而已,故爱因斯坦说“有限无界”。


注:本章承接第一章指出“追问”本身暗含的前提“我思他在”:一旦追问,追问者本身(主体)和所惊异的对象(客体)都不是绝对存在,而是分化者,即相对存在(或有限的存在者)。这是第一章“何以要追问”(即“为什么惊异”)的答案和逻辑出发点,即正因为追问者是分化者,是相对存在,所以纵向上才以其他存在(即“他在”)为条件,以“追问”达成自身与其他存在(即“他在”)的联系,使分化的存在合一。本章的目的就是顺着第一章的逻辑链条导出:任一具体存在都是相对存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六十四章“我思故我在”的非逻辑武断
第三十二章存在的统一性在于递弱代偿存在性的统一
自在存在、自为存在、自在自为还有为他的存在是什么意思?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性
逻辑究竟是什么以及逻辑应当是什么?
欲望的自我意识的根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