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妙果连载733:轻重和静动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关系

今天,我们进入第二层次,轻重和静动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关系。

首先,轻重和静动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关系。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句话,从概念上来说,“不离辎重”在这里并不是指的车乘,而是君子应持的操守。操守体现在每一天平凡的行住坐卧中,也体现在为人为事的一言一行中。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应遵守稳重、宁静、厚积薄发的操守,内心永远是宁静祥和的,说话永远是和谐、光明、高尚的。若失去这操守,也就等同于失去了清净灵性的本源。圣人对大家的影响来自以身作则,自己纯朴才能使百姓纯朴,自己清静才能使百姓不躁动。这种厚重、清静的操守,其实就是《道德经》中的轻与重、阴与阳的关系。

在“轻重”这一组概念里,“轻”的东西,比如气是往上升的,凡是往上跑的东西,往上升那就为阳,所以“轻”为“阳”;而“重”的东西则往下沉,往下沉的就是“阴”,所以“重”为“阴”。“重为轻根”这句话,如果用“阴阳”来替换一下“轻重”二字,那就是“阴为阳根”。也就是说,“阴”的东西是“阳”的东西的根本。所以,“静动”这一组概念里面,静为阴,动为阳,所以静可以主宰动。“躁”就是动;浮躁,就是在动的俱象化;而“静”是动的君主,只有“静”才能够支配“动”。

“重为轻根”的智慧如果放在生活中来理解,就是一个人在浮躁、盲动的状态下是很难把事情办成的;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心平气和、安静恬淡,那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所以,静与动互为关系、互为因果。比如,生命在于运动,但生命也需要宁静,静能生慧。生命就在于动静结合,因为“一阴一阳谓之道”。所以,静与动互为关系、互为因果。人生要想活好、走好,关键就是把握好动静之间的平衡之度。

其次,所有发生都是上天的磨砺和升华。

生命的第一层是肉体(身体);第二层是心体(神体);第三层是道体(创造宇宙的源头)。人生旅途中所有的考验和磨砺都是我们对自己的呼唤!所谓的考验和磨砺,它们存在的意义只有一个:就是通过种种场景与方法,促使我们不断与自己人生第三层楼上的大道本性相连、与自己生命第二层楼上的神性相连,然后不断去除后天的习性,在清理了历任潜意识中所遗留的一切不良习性、偿尽了所有的罪与错之后,让我们最终顿悟多维时空的天机奥秘,找回真正的自己。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所谓的看得到、听得到的外物蜂拥而至,不必大喜过望。因为那些外物再美好,也只是助我们看淡名利和看清因果的助缘而已。就像一条船,再华丽、再舒服,但当我们到达彼岸时,也要下船离去,而不能因为船好就恋恋不舍,以至于忘了自己的目的地……外物本来就是无常,过于执着,就会让生命产生堵塞;一旦失去,更是痛心疾首,难以接受!其实,生命最大的依靠是慈悲、是正信、是对《道德经》的实学、实干、实效和实证。

老子所说的“重为轻根”中的慎重,是指遇事不轻举妄动,做事掌握分寸——如果失去慎重这个原则,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根本。“静为躁君”中的宁静是指无欲,无欲就不会躁动,不躁动就不会招致灾祸。老子用这八个字向人类指明了慎重、宁静对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因此,“重为轻根”与“静为躁根”是最智慧的辩证法,也是成功人生的方法论——老子所讲的辩证法是为人类的政治、经济、管理、成功人生等所有领域全方位服务的;强调不管是治身、治家、治企或是治国,都应当慎重、宁静,以大局为重,以人民和国家为重,这就是守住了生命的根本!

所以,在人生旅途中,所有发生的人事物等诸般变化,都只是对自己的考验、磨砺或升华。这些都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

再次,每逢大事有静气。

每逢大事有静气——“宁静”是一种心力,宁静就是在任何发生来临时,没有恐惧、没有埋怨、没有争斗、没有贪婪、没有浮躁、没有急躁、没有暴躁、没有狂躁;而是宁静致远、以静制动、岁月静好。

现在,我们正处在抗击疫情最紧要的关头!越是到了这种紧要关头,越是要沉心静气;越是到了吃劲费力的时候,越是要凝心聚力——物资缺了,可以调配;人员少了,可以支援;但人心决不能躁动、轻率,这样秩序就不会乱。一场国难来临,一场战役打响,我们心中守持“宁静”二字,去坚定战斗就是!

“宁静”来自于智慧与信念,“宁静”也来自我们的责任!我们每个人在这次疫情面前,都是战士!当我们自身宁静的力量达到很强大时,它就会自动转化成我们内在强大的免疫力——其实真正能够让自己健康的不是药物,而是每个人自己的免疫力!免疫力是最好的“特效药”!

外在世界所有的发生,都是我们时时要内观自己的镜子。挑战面前,宁静也是一种修炼功夫:接纳浑浊,能让浑浊澄清,这是大胸怀、大格局、大气魄,这是真功夫!宁静之后的再启动,才是强劲而有力的加速度。人类有两个能力很重要:

第一要学习“化污浊为清澈”的能力。这是一个由浊起修——由静而清——由清而安的修炼真功夫。

第二要学习“化安逸为生机”的能力。这是一个放弃舒服区,由心动——行动——互动的起用程序;也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大智慧修行。

修宁静,能感通生命的奥秘。我们要用“谨慎心、敬畏心、恭敬心、庄严心、朴实心、广大心、包容心”这七颗心的药方,来收获人生的大健康、大平安、大自在!这七颗心,有几分修炼就有几分福气。所以,中国以静重作出的封城、护民之决定,实则是牺牲自己、保护世界之壮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命因阅读而宁静(余秋雨论阅读之道)
《孟子》开篇中,孟子见梁惠王,本质上讨论的是一个人生命该如何立本,如何知轻重的问题
茶道、花道、香道
【原创文学作品】释汉字中的“和”
生命的最佳状态即在于和谐
国内首部《精神成长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