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得道抱一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得道抱一

——20140701日——

 

 

亲爱的家人:

您好!谢谢您的每月一信,我们每月相约在这个时候进行的网络共修,就是我们在为自己送来声声的祝福:祝福您平安幸福,祝福您事业顺利,祝福您学习进步,祝福您健康快乐!

 

六月是无为月。

我站在花开默默、花落倾城的文化城,以双手合一的虔诚,与六月的无为月共守着这一方世界的盈盈知意、脉脉悠远。在六月里,我们先后与泰国企业家们、与中国的企业家们,共同研讨老子道德文化。那曼妙琴音般的《道德经》诵读声,缭绕于天地苍茫间,回响在文化城宁静的小屋与花草树林之间。《道德经》在时光穿越中美丽;《道德经》连起了我们心中的大爱;《道德经》营建了文化城歌的家园、舞的天堂。

六月无为月的广大之爱,让人的心在温暖中舒展,让我们的心湖泛起丝丝涟漪。六月是我们心里的莲,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心弦,摇撼着所有人的灵魂。在莲花池旁打坐,我们静静地心叠着心,放飞着一支响彻寰宇的歌。我们的世界需要和谐,我们的社会需要和谐,我们的身心需要和谐:学用《道德经》,就是让我们从做好自己开始,好了自己,就是好了一个世界!

 

现在我们走进七月,七月是原谅月。

在生活中,原谅一切让自己不舒服的发生,原谅也是让自己能够厚德载物的希望;原谅是让自己好过的开始。有时,当我们在指责别人不好、指责社会不公时,其实我们扪心自问:我们为别人贡献了什么?我们为社会担当了什么!不原谅,是因为自己内心有伤痛;原谅了,就不痛了。生活中所有的发生,比如说您为某某某做了什么,而某某某有负于您,还让您失败受挫……其实,这样的受挫只不过是上天带给您修行磨砺,也就是福报的功课而已。人的命就是:越原谅、越大度,就越富有;越苛求、越贫穷,就越挫败,这是天之理。

在七月原谅月里,我们一块来训练自己:天天想如何方便别人;天天想着舍下自己;天天想着如何为别人服务;天天想着如何让自己的真心付出,让这个世界因您我而变得更美好;天天想着如何去担当责任,而默默地付出……只要大家都能好了,都能认识自己的责任,都能理解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家庭就和谐了;就不再有任何的埋怨、争斗和欲望的贪图了。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满足和高兴,而不需要别人一定要知道我、表扬我、回报我。这就是“上德不德”的体现——什么都把自己利益放在外面,完全是为别人舍得自我的真心。道是什么?道就是您不断地做好事,就是您不断地守好道,则好事就来。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提出了“得一”和“守一”的重要思想。

如果万物失去了“一”会怎么样?那就说明它偏离了自己那个稳定的常态,这样它就会失去平衡,改变自身的性质,甚至是走向灭亡。老子所说的“得一”和“守一”,其实就是一个守道积德的过程。守道积德中,还要遵循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贱”与“下”是保护万物的大地母亲。

下面,有请大家进入《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得道抱一》。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yé)?非乎?故致舆(yú)无舆。是故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译文】

在万物生化的过程中,凡是得到大道至精之“一”的:苍天得大道之“一”而清明广大;大地得大道之“一”而宁静载物;神灵得大道之“一”而灵妙莫测;江海川谷得大道之“一”而充盈丰满;万物得大道之“一”而生长兴盛;而执政者得大道之“一”而成为天下公平、公信、公正,则天下安定和谐。以上种种表明,大道至精之“一”乃是时空中一切的根源。

假如说天离开一,得不到清明就会不成天,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就会不成地,恐怕要震溃;神不能保持灵验就会不成神,恐怕要消失;川谷不能保持流水盈满,恐怕要干涸枯竭;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执政者不能保持天下公平、公正、公开和公信而让社会安宁和谐,恐怕要下台。

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往往是出现争强显贵二级分化现象,所以尊贵以谦让处下的卑贱为根本,更不要高高在上。真正的高贵,是以朴实平常的低贱为基础,因此执政者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低贱为根本吗?不是吗?其实,真正至高至上的最高荣誉无须赞美称誉,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那是一种极致,那是一种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因此遵循道的人,从自然中来,再回到自然中去,返本还源,找回本来面目就是无誉、无我。所以,争做华丽非凡的美玉,还不如做一个普通坚实的石头让人感受到宁静踏实。

 

 

本章全文共一百三十五个字,上半段共八十八个字,上半段共四十七个字。

第一段共八十八个字,即:“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jué)”。

首先,这一段主要讲了道的作用及普遍意义。

就是说,道是构成天下一切事物不可缺少的要素;天下万物都来自于道,如果失去了道,天下万物就不能存在下去。这一段主要讲了道的普世主义的基本意义。

 

其次,这一段还七次使用了一个“一”字。

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如第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虽然客观世界有矛盾、有尖锐,但一切都在流动,一切都在变化,所有的对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最终归于统一体。所以,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是归一的而不是斗争的,最后把道归结为是物质的、和谐的。所以,这个“一”字,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您只要把“一”字的词汇集合在一起,您就会知道中国的“一”字,具有神秘绝妙的风采。“一”不仅是指万物之始,而且又是事物的整体和全局。

 

再次,老子更是把这个“一”,当作一个人的德性。

因为德代表着道的化身,道是德的根本;“一”字,就是代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本原,是“德”的本质属性。虽然这个“一”表示自然数的一个最小数,但他是一切数目的基础和单位。自古及今,人类心中有道、人类积德厚道、人类以道德为本时,天下就稳定、和谐、繁荣。反过来说,自然界出现天崩地裂、生灵涂炭、资源枯竭、万物灭绝,全在于人类对自然破坏和人性破坏的贪婪、没有道、没有德……自然界是如此,人间社会也是如此。如果人类无道、缺德、失一,丧失以民为本的基础,丧失了博爱,恐怕天下会一蹶不振!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如果失去了道,失去了“一”的整体观,一切都会沉沦下去。

 

 

第二段共四十七个字,即:“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yé )?非乎?故致舆(yú )无舆。是故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 )珞如石”。

首先,这一段老子把道的规律推及人间。

老子告诫人类营建好人一生平安工程的要点,就是要从“道”的原则出发,要做到常常能够“处下”、“居后”、“谦卑”——没有以尊重比自己地位低的普通人为根本原则,就没有高贵的人格精神。所以在本章的内容中,同样包含有辩证法因素的准绳。

 

其次,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其准绳是什么?

老子所说的准绳之一就是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这是老子让我们掌握自然规律和生命准则的方法和前提条件,就是让我们要尊重比我们地位低者的态度、方法和准则。人类应该认识到“贱”、“下”是自己的根基。

老子所说的准绳之二,就是有道之人无须光华如玉,有道之人还是质朴更好一些。

 

再次,本段的关键是呼应第一段的“一”,本章最关键的就在这个“一”上。

这个“一”就是道。什么是有道?什么是得一?什么是明德呢?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即要善待、不要忽视或轻视;更不要瞧不起比我们地位低的基层民众。因为他们是天下的基础,是我们生命的基础。所以,为什么从古到今的帝王们都自称自己为“孤家”、“寡人”,自比孤儿、寡妇、最不幸的人,这不正是崇尚“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的观念吗?所以,老子告知天下人,为人处世不要琭琭如玉,而要珞珞如石,这就是不要自命不凡、高高在上、一尘不染、拒人以千里之外,俨然成为一副道貌岸然、完美无缺、白玉无瑕的“大师”;更不要耀武扬威、炫耀自己、赞誉自己,为自己歌功颂德、树碑立传——这些都是失道失德之行为。所以,后世的帝王大都接受了老子的奉劝,自称自己为孤家寡人。

 

 

本章有三个定律。

【守一定律】:

人类自从来到了这个世界,其实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寻找到自己的“一”。“一”是自己的生命路线图,然后守住自己的“一”,然后按“一”来做,人生就寻找到了自己的终极目标、寻找到了自己归宿。所以“一”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本性本心;是一个人的本质特征;是一个人的最本原的起点;也是一个人的最终归宿。常常有人说:人生有三大问题,一是我从哪里来?二是我要往哪里去,我的使命是什么?三是我是谁?这些问题都是“一”的问题。一个人抓住了“一”,就会快乐地享受生命的每一个细节,也就会美满、幸福地走好生命中的每一个过程。所以这个“一”的作用太大了,他决定天地的清明和宁静,决定了天下的和平与安定,决定了人类的和谐与幸福。

心如果守于“一”,就不会停留在好的坏的、贵的贱的、美的丑的、对的错的、正的歪的等拘于二元对立的执着上;所有的一切乱七八糟的争辩也都将会戛然而止,这就是守一的好处。若人心失去了“一”的整体性,就不再公正,不再清静,那么身心就会疯狂。心守一了,就是守住了清静。当人拥有清静这个最基本的德的时候,当人能够厚德载物之时,就能够让自己的生命保持长久,水到渠成是无须费吹灰之力的。

心守一了,就是守住了道,道是永恒的、唯一的;而德是千变万化的,德是万物常态最稳定的那个状态。如果万物失去了“德”会怎么样?那就说明它偏离了那个稳定的常态,这样它就会失去平衡,改变自身的性质甚至是走向灭亡。因为失德,就意味着它远离了“道”,远离了“一”。非道、非一的东西就必须接受“失”的结果,这是自身灭亡的本质原因。本章谈守道的重要,是提醒世人,心如果守于一,那么天下万物将自正!

 

【低贱定律】:

“贱”和“下”是所有人都厌恶的东西,人们都喜欢争着往“高”处走,往“贵”的位置上爬。但是历代的帝王大都能够按照《道德经》教导,把自己自称为“孤家寡人”,这是表示谦虚;历代帝王有些还常常自称自己为仆下,这更加是非常非常谦虚。自称自己为“孤家、寡人、不谷”,即不善之人,是为了说自己孤德、寡德,其目的何在?就是把自己放在下位,是为了争取从大臣和人民处获得更大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老子主张人类的处世要厚道、真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低调做人,平易近人,实事求是,开诚心、布公道,这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是具有时代的重要指导意义!

 

【无誉定律】:

世上最好的荣誉是无誉!如果荣誉到达一个极端的时候,就是事物到达物极必反过程的时候了,就是事物必然向着相反方向发展的时候了。所以我们为人为事,一定要回避荣誉达到极限。要追求荣誉,但不要过分,要适可而止。

这样也不会有诽谤!不要像玉石那样璀璨明亮让人重视、让人太过关注,更有能力的人反而要像石头那样普普通通,不引人注目。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往人生的金字塔上端攀爬,爬着爬着,我们就忘记了自己是来自于最底部,从而也就忘记了自身的危险。现在我们把至誉无誉,再推论为至德无德、至美无美、至善无善——就是说最高的德、最高的美、最高的善,是不需要让自己去刻意张扬,所谓“天不追求清,清自来归之;地不追求浊,浊自来归之;高山不追求飞鸟,飞鸟自来归之”。老子告诉世人,人生不要太过于追求外表的华美,更要追求内在的朴实;老子让我们还是坚守质朴无华的大道吧,那里才是我们安全永乐的家园。

 

 

下面,有请大家进入本章的悟道心得。

让我们在爱中成长,当我们的付出是不求回报时,我们的爱,只因是我们愿意去爱,这样我们的生命旅行会越走越幸福!

一、什么是守道?就是您持续不断做好事,就是守好道,则好事就来。如果您做坏事,就是坏道,则坏事就到。人的命完全是自作自受,这是天理。

二、大多数成功的天长地久者,都是苦过、受过、跌倒最多,但还是坚持守一走下去的人。成功了再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三、人读经典,做经典事,就是吸着天地吉祥水。您不够好,人家说您好,这要惭愧!您很好,人家说您不好,却要坦然!

四、一个人的学识再高,如果高傲不知谦虚,人生路将不容易走好。谦虚低下是成功人生的重要秘诀。

五、人的70%的心因性疾病怎么来的?有病就是心中有苦,您做快乐农夫,时间久了,真乐生出来了,病的阴气象一股黑烟似的飞出去之时,就是百病全消之日。

六、您把自己经营成有德性的担当者,自然会吸引来英雄。心存大气,才有福气!

七、“1”是身体,其它房子、汽车、金钱、工作、名誉都是“0”,失去“一”的本源,所有零都毫无意义。

八、有道的人生要学会优化自己圈子,圏子决定自己生命的质量和命运的走向。

九、人生就是要提起放下,不要以为您放不下地球就不转了,有时痛了就被迫放下了。水和鱼的关系哪个是道?鱼没有水会死,水没有鱼却会更清澈。

十、最高的荣誉是不追求荣誉,自然大道是平平常常,那有什么荣誉?所以他能永恒存在!

十一、守住人生的“一”,让每一个靠近您的人都舒服,即自身的能量体系将自动制造N倍能量,更滋润了自己。

十二、成功不在于您有多少财产,而在于您所到之处,把能量也带到哪;在于您帮助过多少人!救赎过多少人的灵魂!这才是您真正的生命财富。

 

 

亲爱的家人,每月一信是您和我们大家一起共同亲手创建的宇宙神圣殿堂。我们要在这里深深的祈福:愿《道德经》每月一信的共修平台,祝愿您一年到头开心如意走好运,财源滚滚,工作顺利,事业有成!愿《道德经》学用的每月一信,能够成为上天祝福我们自己的平台!同时,也让我们共同的衷心祝愿:地球母亲和谐幸福!世界和谐安定!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和谐幸福!最后更愿您人生三层楼的道降福于您!

 

 

 

赵妙果

20147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五十章-第八十一章
道德经 第三十九章
道德经原著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读:读过3遍,终于知道书中隐藏的底层逻辑
【文化】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共读】《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