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关古徽州民歌发掘的 回顾及思考

有关古徽州民歌发掘的 回顾及思考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中国广播网首页一键登录官方微博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对话音乐人 > 正文 0有关古徽州民歌发掘的 回顾及思考
2013-08-19 13:43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收集古徽州民歌的背景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安徽省文化厅及省音协的领导,为了落实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音协决定,启动编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各省区卷的综合工程,决定举办一次由全省各地市选派音乐专业干部参加的“民歌理论及采集整理”学习班,本人有幸作为徽州地区的人选参加了这次学习班。记得当年还请了上海音乐学院的江明惇教授、江苏省音协副主席程茹辛先生等专门从事民歌理论研究的专家来讲课、辅导。这一次学习班虽然时间不长(约一个星期),但是对我这个仅知道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来说,可真是大开了眼界、大长了知识……就仿佛为我打开了另一座音乐殿堂、在我的眼前展现了另一幅美妙绝伦的、且弥漫着泥土芬芳的音乐画卷……它让我真正弄懂了,为什么说民歌是一切音乐旋律的“母亲”;为什么说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主创者只能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植根于土地的普通民众的道理。
  学习班结束前的一天,安徽省音协主席银星先生跟我作了一次长谈,他告诉我:“安徽省从五十年代开始,曾经由‘省音工组’牵头,进行过几次采集民间音乐(民歌为主)的行动,并且分别在1957年和1959年编撰出版过《安徽民间音乐》第一、第二集,然而可惜的是,徽州地区的民间音乐几乎是空白!虽然大家都觉得不好理解、不好解释……这么一块可谓人文荟萃的地方,为什么就找不到产生于此、流传于此的民歌呢?怎么可能是罕见的‘无民歌区’呢?……希望回去以后,能够脚踏实地深入到基层去、下到最荒僻的深山老林中去,尽可能接触一些长年在当地生活的人群,尤其是高龄的老人……如果你们已经真正地做到了这一切,还是一无所获,那么希望你们好好地研究、分析、探讨一下这个罕见的‘无民歌区’形成和存在的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然后好好写一篇文章吧!……否则,将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儿孙啊!”
  这是一位有事业心、有担当的老音乐人,对我们这些音乐界的晚辈所提的希望和嘱托。尽管任务艰巨,但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却合情合理。虽然,我没有民歌采集方面的实践经验,更没有多少有关民歌理论方面的知识积累,面对下一步的具体实施方案,可以说几乎是“心中无数、一片空白”,但是通过这一次“民歌采集及理论学习班”的学习和培训,我明白了国家下大决心编撰《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各省区卷的重大意义,也明白了作为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面对这样重大的历史机遇应该承担的责任。“我明白这工作的分量,请放心!我会尽力而为的!”这是结束那次长谈时,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回到徽州,由当时的徽州行署文化局牵头,在屯溪召开了一个各县市文化馆专职音乐干部的专门会议,传达了省文化厅、省音协有关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采集整理民歌、民乐、民谣、民舞、民间故事……等各类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通知精神,研究并统一了在采集整理方面的一系列技术性规定;最后是要求各县、市文化馆加强领导,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全面发动,争取又快又好地,以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完成这项任务。
  古徽州民歌收集过程
  当年,我在歙县文化馆任副馆长兼音乐专职干部,回到县里马上就开始了我在归途中设想的工作方案:首先给全县将近六十个文化站的站长们贯彻这一次举国上下“大采风”任务的精神和意义,并要求各位站长们迅速行动起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办法,“踏遍青山寻访民歌手”,只要一有“线索”马上反馈到县……之所以这样强调它的紧迫感,是因为我心中对于“徽州到底有没有民歌?”的问题,实实在在没有一点底!更怕因为我们的延误,让本来就极为稀少的民歌手会因为年龄、健康等原因,在这个节骨眼上,带着他一生积累的“宝贝”离世而去,从而给我们留下永远也无法弥补的愧疚和遗憾。还好,在焦急地等待中,总算盼来了文化站的回音。我县苏村乡文化站站长吴建明(当年一个能唱会演,常年活跃于农村舞台的小青年)报告,说是找到了几个能唱的老人。第二天,我就心急火燎的赶到了苏村文化站,八九个人围坐在一张平时供人阅览书报的八仙桌旁,开始了我们的首轮采风活动。站长的开场白说完,就听这几位请来的采风对象演唱了。几位年纪稍轻一点的先唱了……半个小时下来,我听到了包括京剧、徽剧、婺剧、越剧、黄梅戏甚至还有四五十年代曾经流传过的一些创作歌曲的片断,唯独没有我们渴望听到的徽州民歌!看来他(她)们也许还没有完全明白“民歌”的定义,于是,我决定采取原始民歌在产生和传播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段,即“以歌引歌”的办法,看看能否奏效?我说:“大家唱得都很好听,但却不是我们今天希望挖掘、采集的‘民歌’,下面我来唱两首民歌,请大家听听好吗?”接着,我就唱了一首《孟姜女哭长城》、一首《无锡景》,这是在我国东南部省区流传甚广的两首汉族民歌,估计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都很可能听到过!果然,我刚唱完,一位老婆婆就接着说:“这不就是那些古老歌吗?到现在还能有用吗?”我非常兴奋,忙不叠地喊起来:“对了,对了!就是这些你们很早以前唱过的古老歌啊!这些民歌不但有用,而且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贝呢!”什么是“徽州民歌”的主要特征呢?比如:使用徽州方言演唱,歌词描述了徽州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我想一旦他们搞清楚了这些特征,那么他们封存在头脑中多年的民歌窖藏,就有可能毅然启封并重见天日了吧?
  想不到就这一下,竟让我们得以如愿以偿!接下来的过程就相对简单了。一遍遍地听演唱、一遍遍地记录曲谱,记录下歌词并“对号入座”地填写歌词。说到徽州民歌的歌词,不得不提及它特有的“徽州方言”!这种方言用当下的关键词来表述,就是非常“另类”!它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的专家们称之为语言中的“文物”。在将其记录成文稿时,常常会遇到不少似是而非的字或词,为此往往还得推敲揣摩一番才能确认……最后,再由我按照记录下来的曲谱,唱给原民歌手听,以纠正记录中的错误或遗漏的装饰音符号等。至此,一首徽州民歌的发掘程序才算是基本完成!那天,一伙人热热闹闹地直干到了日落西山时才“收工”;《送郎》《四季探妹》《补缸》《小鬼点灯》《撒帐》《卖丝线》《十别》……等七八首民歌,终于被发掘出来了,真可算是“首战告捷”!这一次也给大伙儿增添了不少再接再厉,争取徽州民歌采集工作“大丰收”的信心及勇气!
  不负众望,在此期间其他各乡镇文化站也陆陆续续报来发现民歌手的消息,有个别文化站站长,还直接给我寄来了已经记录完成的当地民歌曲谱资料。县文化馆里发掘采集整理的歙县民歌库,也慢慢地积累了有好几十首资料了。馆里又增添了一台从县广播站支援我们的“上海牌601型”录音机。尽管它比较笨重,扛着它上山下乡也确实费劲,可也靠着“它”而大大提高了民歌采录、整理的效率!记得大约是八零年的夏秋季节,周家村乡文化站站长报告:寻访到了一个能唱很多民歌的老歌手,希望我马上能够去周家村帮助采集……这消息让我大喜过望,第二天我一大早就扛着那大录音机赶往周家村,会同乡文化站站长,转车去到我们采访歌手的所在地——庙前村。据介绍,这位民歌手名叫方光彩,时年六十多岁,是早年农村里专门从事婚庆礼仪的准职业歌手。进了村见到他时,只见他正拿着工具在帮人理发呢!看来这是他目前主要的谋生手段了……我们俩静静地等他把手头活儿干完了,才和他聊起我们此行的目的:采集民歌!并准备了录音机想把他的演唱实况全部都录下来!老人听我们这么一说,又好奇地摸了摸这从未见过的录音机,爽朗地边笑边说:“好,好!我一定唱点你们年轻人从来都不曾听过的好曲,给你两个听听!”因为有录音机“助阵”,我们轻松不少。摆弄好了设备,就等着这位貌不惊人却异常热情开朗的“老顽童”开唱了,老人家端起用毛竹做的茶筒喝了口水、清了清嗓子就唱起了那可能是他一生中最拿手的婚庆系列串歌:从《接房》开始,接着《交杯》《敬酒》《再敬酒》,四首音域宽广、节拍复杂的歌谣,一口气唱下来竟然神定气沉、面不改色;尤其是他那高亢、激越的高音,明亮、饱满且极具穿透力!颇有些“响遏行云”的感受,在这青山环顾、白云袅绕的山村里更显得一鸣惊人、不同凡响!让人真切地领略到那种足以震撼人们心灵的魅力!这种高超的演唱技巧,真把我俩给彻底征服了!老人唱兴正浓,没有理会我们让他休息的建议,接着又给我们演唱了一些类似“山歌剧”中的小唱段:《蓝桥会》《答拷》《瞧相》《牧牛》;还有小调《十月怀胎调》及欢乐、诙谐、充满律动感又颇具特色的舞歌:《猜谜对歌》《六个钱》等。这些曾经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的民族音乐瑰宝,真让我们大饱了一次“耳福”。告别时,老人说:“年轻时候,我能唱三天三晚呢!一岁年纪一岁人啊,老啦,记性不如当年啰!等我什么时候想好了,你们再来听我唱吧……”,我拉着老人的手说:“好,一言为定,我们一定来!”可是,谁会想到这一别,竟成诀别!第二年老人突然一病不起,不久竟悄然离世了。几个月后才得知这一消息!悲痛、无奈,加上深深的自责让我久久无法平静下来!想不到解放初,杨荫浏先生采访华彦钧大师,仅留下《二泉映月》等少数传世大作而遗恨千古的故事,竟然又会在我的面前重演!怎不叫人痛彻心扉、追悔莫及呢?
  有赖于整个徽州地区各县市文化馆的通力合作,尤其是各地音乐干部们和广大文化站站长们出色的工作,到1982年春天,都基本上完成了本地的民歌采集、整理并编撰成册的任务,开始报送行署文化局。当年八月,集中挑选了114首徽州民歌,以“新民歌类”“山歌类”“舞歌类”“风俗类”“号子类”“小调类”“其它类”等七种类别编撰成册,并报送安徽省文化主管部门。至2003年《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终正式出版发行,收入徽州民歌48首(其中歙县民歌为24首)。至此,历时二十多年的任务,也总算告一段落了。回忆这一段让人终身难忘的岁月,也可算是闪烁在我们这一代音乐人青春记忆中的一抹亮色吧!
  收集古徽州民歌的成果
  古老的徽州,以她48首从这块神奇的土地里挖掘出来的别具一格的民歌,证明了她在中华民族的民歌百花园中应有的一席之地。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和他的亿万同胞姊妹一样,拥有勤劳的双手、聪慧的头脑及优秀的音乐天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一点却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徽州民歌的数量确实比别的地区少得多!这又是为什么?对这个困扰了我多年的问题,我觉得这还得从徽州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历史进程及人文背景几方面来分析,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相对可信的解释。自古徽州多丘陵山地,资源相对比较单一,产粮不多。为了摆脱贫穷、闭塞、食不果腹的境地,徽州人很早就被迫背井离乡走上了弃农经商之路。从唐代中后期开始,徽州商人开拓四方,延至明代中期,“徽商”终于崛起并进入鼎盛期,与北方的“晋商”比肩,且一直延续至晚清。“徽商”重大的特点就是“贾而好儒”,倡导“耕读并重”的治家、育人理念,希望后代通过苦读而入仕,因此古徽州地域文化的底蕴深厚,非同一般。从宋(尤其是南宋)开始,“程朱理学”的影响日渐扩大,歙县就保存有朱熹当年讲学的遗址:紫阳书院,(据载:清初年间徽州已建54处书院)仅此就足可为“儒学”在徽地影响至深至广之明证!期间,乡村宗族氏族的势力尤显强大;遍布徽州城乡的宗祠堂馆和以褒奖忠孝节义、贞节烈女的石牌坊数不胜数。由此可见封建礼教对人们(尤其对妇女)思想的禁锢达到了何等森严的程度!几百年来,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人文背景下,以正统儒家的视角来评价:则衍生并传唱于山野田头的民歌小调,当然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下品”,当属为人不齿的“下里巴人”,故为一般的民众所不屑或漠视,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地域文化氛围,从而遏制或者堵塞了民歌的生存与发展之路……由此推测,徽州民歌拟似随着“徽商”的大盛并不惜重金、竭尽全力在徽州乡村普及儒家教育的明后清初年代开始,或已逐渐进入她的衰亡期了,以至让流传至今的徽州民歌数量骤减,竟成了名副其实的凤毛麟角、稀世珍宝了。
  岁月匆匆,一晃多年。每当我回忆起当年在歙县挖掘整理徽州民歌的那些日日夜夜、点点滴滴,总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今天,当我翻开这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精装本的时候,我无论如何都无法忘怀的,是那遍布整个徽州地区各乡镇的文化站站长们,是那无数终年辛勤劳作在偏僻山乡里的“民歌手”们,应该说,只有他们才是否定“徽州为无民歌区”这一论点的第一拨“雄辩者”!是靠他们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寻访到了“民歌手”,是靠他们一代代的口传心记才传承下了这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民族音乐的瑰宝!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建功立业”者!他们是我终生难忘的朋友。
  
  作者简介
  汪继长,安徽歙县人,中国音协会员、国家二级作曲兼词作家。主要作品有:歌曲 《五月,枇杷熟了》 《怀着对土地的深情》、歌词《背篓情》《朋友,你可曾记得?》等。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刘敬敏新闻首页 >图片爆料 >客户端下载 >猜你喜欢
央广推荐
 
关闭-
关闭x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慧骐 | 江都记忆及其他之一(略记江都文化馆/站数位文人)
天门民歌
“现在我拍板,《小女婿》是京山民歌!”——​深切忆念杨匡民先生
舒城:县文化馆一行走进山七镇文化站视察指导工作
回忆大山
那些日子那些梦 | 十 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