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私塾老师如何"招生"?


国学晚自习

◆  ◆  ◆  ◆  ◆  




国学知识


在中国古代,也有着类似“教师节”的节日,即孔子的诞辰日和塾师生日。



又逢教师节,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老师们的敬意。


在中国古代,也有着类似“教师节”的节日,即孔子的诞辰日和塾师生日。



那时家塾的东家,往往还会在节令等一些时期送给塾师“节仪”,以表礼敬之意。


中国古代的教师出现较早,可以说自从有了教育,就有了教师,但旧时没有完善的教师制度,即教师的资格、管理等。社会上、一些家族中对此有一些说法,但也谈不上系统和完备。


提到古代的教育体系,大致可分为官学、私学,“公学”则是近代才出现的概念。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前者即太学、国子监等,后者则是府学、州学、县学等;私学则包括书院和各种启蒙教育的学校。



一般来说,古代的教师,尤其是私学的教师,没有一定的聘请标准。不过,当时人们在论及教师资格时,强调最多的是品行、学识、尽心和善教。这就导致会对教师年龄、过往经历有要求,所谓“老成”、“年高德劭”即为此意,所以很多家族择师时会有具体年龄要求,还明确规定教师年龄要在40岁以上


古代启蒙教育也很受重视,学校称之为学塾,可分为三类:家塾、私塾、义塾


私塾是古代老师自己办的,这个名字常常能从影视剧中听到,就是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等,设馆招收学童就读的私塾。也有类似现代招生广告的东西,在明代日用类书中可以见到。


说到授课收入,塾师所得大致由三部分构成,数额则根据具体情况略有不同。此类收入塾师主要有束脩、膳食和节敬三项,其中束脩是指致送给塾师的酬金,是塾师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过去在一些商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以粮食充当束脩的情形也非常普遍。



古代,人们对教师同现代一样礼遇。


比如,学童第一天入塾,按传统习俗,先向孔子神位跪下磕头,后跪拜塾师,并献上“贽敬”(注:即学生第一次进学拜见老师敬呈的礼物)。家塾的教师被迎致到家后,要坐西面东,以示尊礼,东家提供饮食,专馆中塾师的饮食,由东家一家备办,一些特别富有的家庭,往往专为塾师设灶。


不仅如此,在每年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或者学塾开办或关闭的时候,东家往往会向塾师送银钱或礼物,以表示对塾师的礼敬,这就是所谓的“节敬”(又称节仪)。有一些家塾在规条中还会写明在聘请老师时赠送“节仪”的数量。


节令的确定,主要依照我国传统的节日,但各时代或地区也有差别。在很多地方,最重视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指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则是指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古代学校演变
忆课堂
【悦读】私塾的由来及演变
论清代奉天私塾教育
缓慢发展的礼县封建社会教育
毕节唐氏随园私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