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阳中江县 谭受乡邓家碉楼——开云楼

碉楼是民间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中江县域内保存完好的碉楼唯有仓山谭受乡的邓家碉楼了。邓家碉楼座落在谭受乡二村五组(今碉楼村),在乡、村地名变更时,二村更名为碉楼村。

邓家为什么要修这么雄伟壮观的一座碉楼?修起这座碉楼有什么作用?碉楼历经二百多年的风吹雨打石头为何没有风化或长青苔?特别是“5.12” 汶川特大地震使不少古建筑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而邓家碉楼为什么依然屹立毫发无损?笔者带着这些问题经过几年的调查,访问了多位高龄老人,慢慢揭开了它两百多年的疑团和沧桑。

一、修建邓家碉楼的起因及经过

92岁的退休教师邓朗轩和已故退休教师邓祥祺讲,邓家是在清乾隆初年入川的,入川始祖很有钱,在谭受堰(即今谭受乡)普兴桥一带插占了很宽的地盘,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四世祖邓福元之子邓定国身材魁梧且喜好习武,与清朝将领、中江武官雷正绾有来往,在谭受堰颇有名气。

关于定国公修碉楼有两种说法,当地耄耋老人(无论邓姓还是外姓)的民间说法是:定国公有一长子生得玉树临风、一表人才,谭受堰万家沟周万善家有淑女,周万善欲与邓定国家结为秦晋之好,邓陪着周转耍,邓开玩笑问周:“要不要牵两匹马出来我们去蹓马?”

周万善失口回答:“亲家,你沟子上长到有没有马毛?”

大名鼎鼎的邓定国听了觉得受到奇耻大辱,此后,打亲家的事也未搞成还结下了梁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家的积怨越来越深,总是互相提防着。为防范对方的攻击,邓定国决定修碉楼以保护全家人身财产的安全。周万善修起四合院花房子,围墻高筑,朝门加杠严锁。不久,周家走向没落,花房子卖给了曹家,即今“曹家花房子”。

另据邓氏家谱记载:远在清乾隆年间,福元祖即世居普兴桥。至嘉庆庚申(公元1800)年后,教匪扰境,为避世乱,定国公倡修此楼。教匪主要指当时的红莲教和白莲教,修碉楼的目的和意义显而易见,两种说法都有防卫的意思。

关于修建邓家碉楼的起因,无论当地耄耋老人的说法还是邓氏家谱的记载,无论是“防范对方的攻击”还是为“避世乱”, 邓家修建碉楼都很有必要。定国公倡修碉楼的打算得到了全家上下的支持,于嘉庆晚期请来太平桥(今太安镇)手艺精湛的王石匠,带领二十多个手艺高超的石工开始找石厂打石头。据说打第一个石厂的石头定国公嫌这石头不硬,叫王石匠重新找一个石厂,这里打出来的石头虽然很硬,但有很细的层纹,定国公仍不满意,叫王石匠再找一个石厂。王石匠在大坡山向阳一面找到一干山石,俗称的连山石或亘石头,非常坚硬。王石匠他们打出几砣石头来请定国公检验,定国公仔细看了看,觉得这样的石头砂细,扎得很紧,没有层纹,今后不会风化,决定就用这种石头。

王石匠带着二十多个石工打了一年多的石头后,分出几个石工开始挖掘碉楼的基脚。由于碉楼没有碑文记载,只能听当地高龄老人介绍,他们也是听到前辈人这么讲的:基脚挖了一人多深,挖好后开始排列筷子石,不知排列了多少层筷子石才开始安基脚石,安基脚石前要找出墙基的中心位置,就是用墨线弹出一线中墨,弹出中墨后,王石匠拿着錾子手锤,目光向前錾子朝后反起穿线,他把几丈长的中墨线穿完后,竟然同弹出的中墨线分毫不差。

王石匠既负责施工又负责带班。墙体石头统一为1.15米长、67公分宽、厚度为35~42公分不等,而且要四面(上下和两头)达到水平,才能做到严丝合缝。一般石砌墙体转角处的条石都是纵横交错,有相互牵扯的作用,而王石匠还要求每砣石头的斗缝,釆用青杠木鱼尾榫卡子加以固定,转角的每砣石头上还做了榫头。在没有钢筋圈梁构造的年代,这种做法是很科学的,能确保墙体千年古迹万年牢。他带领二十多个石匠历时五、六年才完成石墙砌体工程。然后请来几个擅长古建筑的木匠做了两年多才完成屋面工程。定国公请到清代知名书法家代赞,在二楼门楣上方设置的匾牌上题写了楼名——開雲楼。从邓氏家谱中只看到“耗资颇巨,工程量大,造型独特,堪称壮举。”究竟用了多少银子,我们无从考证。

定国公之所以把碉楼命名为開雲楼,有很多积极的意义。开云就有云开雾散、拨云见日的意思,寓意是拨开、扫除障碍和云雾,象征前路坦荡光明。开字还含有扩大、发展的意思,寄托着定国公希望和勉励后辈人要把邓氏祖业发扬光大,大展鸿图。笔者在未见到開雲楼之前听到这个名字,就有雄伟、挺拔,高矗入云的感觉。见到时果然如此。開雲楼三字如行云流水,气韵生动、刚劲有力。

邓氏家谱中对開雲楼有这样一段记叙:中江县谭受乡西南约两公里之普兴桥,近傍“象鼻缴水”,远接“鲤魚腾浪”,山形恭敬,原野开阔。開雲楼就座落在此桥之西,西溪水练流于前,大坡山叠翠于后,左立字库宝塔,右通邓氏宅院。昔日塔光院影,相映生辉,风光无限,自有它辉煌岁月;而今院拆塔毁,荡然无存,使人有些惆怅。不过,尚有高楼一座,足踏田畴,坚固雄伟,巍然矗立,昂首云天。临楼近观,楼高约24米,共分五层,全由方整石叠砌而成。楼身成长方形,长10.42米,宽5.36米,建筑面积约1317平方米。拾级而上,可观两扇三寸厚之铁面木门开于二楼正中,左右门扇各有七十四、八十二颗铁钉扣护其上。铁钉数目差异较大,缘何用意,无从稽考。门有联曰:“户牖观天地,山川见古今”, 门楣有石刻横匾“開雲楼” 三个大字,遒劲恭稳,为清代书法家代赞手书。匾之四周饰以花草,匾端二狮相对栩栩如生。

楼内各层地面,皆以上好木板铺成。四壁开窗数目各异,一、二层七孔,三层六孔,四层八孔。笔者注:可有效控制四面远近高低不同位置的射击。楼内底层地面挖有水井,挖有地道直通邓家大院。各层楼内置有上楼的木板楼梯,上好的楼板,不知在什么时候,已被人拆掉了一些。

登五楼游廊环抱,护栏幔回。又有石刻门联:“英灵腾紫气,忠义贯丹霄”。 凭栏远眺,山水风情,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楼之顶,形为廊枋,四角高翘;脊塑二龙,中嵌宝瓶,意即二龙抢宝。四周回廊,以十片桃木支撑,木上各雕花草、人物、飞禽。工艺精湛,形态逼真。

二、三次临危化险为夷

邓氏家谱记载碉楼历经沧桑,栉风沐雨二百余年,时至今日国强民富之太平盛世,開雲楼的使命已成过去。然其巍巍雄姿,仍盘石般耸立于普兴桥这块山环水绕的宝地,令世人瞩目,族人景仰。

从家谱上历经沧桑的记载,联想到碉楼的沿革或究竟经历了什么,笔者釆访当地高龄老人时他们说,邓家碉楼经历了三次危难。第一次是“破四旧” 那个年代,有人带着炸药来到邓家碉楼前看了看这么结实的碉楼,觉得炸药少了可能炸不垮,就去炸字库塔,炸了字库塔后准备第二天再来炸碉楼,哪知当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引火线被屋漏雨淋湿,炸碉楼的事也就搁置下来,碉楼幸免一难。

第二次是1968年因两派的派系斗争,其中一派占领了碉楼对面的延寿寨,架起轻、重机枪封锁了沟中的大路。另一派有200多人必经这条大路前往乐至,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这200多人全部躲进了碉楼。对方的重机枪朝着碉楼刚“哒” 的一声打响,带队的谭受人知道碉楼的石头墻有两尺余厚,立即喝止了机枪射击手。重机枪也奈何不了才没有射击,只好守在延寿寨上等待人们走出碉楼的时机。要是重机枪射击起来,也许会把屋顶击坏或在石头墻上留下很多弹痕。夜幕降临后,碉楼里的200多人才趁着夜色掩护通过了封锁线,碉楼乃平安无事。

第三次是1990年4月,一个叫刘开邦(北川人)的人找到村上的干部说,邓家碉楼是一块风水宝地,中央有文件要把邓家碉楼打造成邓小平纪念堂,打造后邓小平晚年要在这里定居。村干部心想反正村上不出钱管你哪门打造。刘开邦随后就请来大英县一位擅长古建筑的木匠徐思学,他同徐思学签定的合同约定,由徐负责把碉楼的房盖翻修一遍,完工后就给钱。据当地老人和时任乡长曹承任、七村支部书记曹承欢讲:确实把房盖翻修了一遍,估计投资了三万元,剩下一个爪角还没有盖瓦,刘开邦就悄然消失了。

曹承任还说,两年后徐木匠把谭受乡政府起诉到中江县人民法院,他和乡党委书记唐世成出庭应诉,法院审理确认谭受乡政府和二村都没有在合同上签一个字,徐木匠败诉。被村民们疑似“找宝” 而翻修房盖的事件虽然画上了一个句号,但那个没盖瓦的爪角还被雨淋着,后来,村上请人把爪角上的瓦盖好,才还原了碉楼古建筑的雄姿和完整的模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物】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赖怡​
国外石匠,小敲29锤轻松劈开一块石头
蔡官镇候家村
每日一景|重庆巫山:云雾缭绕似仙境
向劳动者致敬
大桥差一块石头完工,石匠怎么打都不行,鲁班随手一打成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