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克君 | 垄歌

《垄歌》系列


在黄河滩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村民们把黄土当舞台,把蓝天白云当背景,无拘无束、畅快淋漓地进行着他们的本色表演,演绎着他们的性情和历史。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便把目光投入到开封县郊黄河滩区的这片土地上,每隔一段时间,我就来到这偏僻的小村庄里,与村民们厮混。年复一年的交往,我们建立了很深的友谊,他们有什么高兴的事儿会告诉我,让我一同分享。他们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儿,也会向我倾诉。村里、家里遇到什么困难解决不了的,我也会利用媒体记者的身份,尽力帮忙解决。我们甚至可以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有时十天半个月不见面,还十分想念。长期的往来,我们的感情已非同一般,彼此像亲人一般,完全没有距离。所以,无论我的镜头怎么对着他们,他们都无所顾忌、轻松自在。从2010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大约用了8年时间,完成了《垄歌》这组照片的拍摄。以下是我的两点思考:


《垄歌》系列


2010年6月,一对夫妇在收获后的麦田里。 


1.离生活越近,离艺术越近。这句话说起来有点老调重谈,但道理确实如此。长时间以来,众多的摄影人,游走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以快照式的摄影捕捉农村生活,他们匆匆的跑来,又匆匆的离开,四处采风,煞是辛苦,却很难走进农民的心灵世界。蜻蜓点水式的拍摄,导致很多作品流于表面。我认为,要拍摄好农村题材作品,首先要深入地了解农民,只有长期扎根乡村,与他们同甘共苦,水乳交融,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


千百年来,农民以脚下的黄土安身立命,被黄土塑造了独特的文化人格,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了他们乐天知命的性格。历朝历代的天灾人祸,既造就了他们顽强坚韧的生命力,也让他们以最低的生存要求生活在希望当中。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滩区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尽管他们靠种粮为生,收入微薄,但他们却知足常乐,笑口常开,过着随遇而安、逍遥自在的生活,都市化和现代化似乎与他们无关,老婆孩子热炕头依然是他们生活的主题,尽管他们在生活中也有痛楚和不幸,但从不缺失对人生乐趣的热望。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他们依然保持着古道热肠、与人为善、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且每个人都有着天然的幽默气质。


2012年6月,收割麦子时在葵花地里歇息的村妇。


2017年10月,四位劳作歇息的中年妇女。


如何表达对这片土地父老乡亲的理解,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经过反复的拍摄实践,我决定以他们的神态为切入点,在人物神态的把握上,扬弃了悲伤,选择了快乐,将中国农民乐天知命的性格得以艺术地再现,让历史成为人性的故事。用朴拙幽默的风格影像,向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及其文化,致以了深情的敬意。画面中,他们或行走于乡间小路,或劳作于田间地头,或聚会于村头院落,个个精神饱满,憨态可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进行着他们的本色表演。中国传统农耕生活中农民的幸福感在这样的神态中得以影像化。


不过,在急进的现代化浪潮中,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农耕文化,正在被人类创造的机器、电子以及数码技术肢解和替换,曾经强大和稳定的农耕文化已经可以看到终点。那些来自土地的幸福感觉也许很快要离他们远去。因为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已经被规划为黄河游览区。可以预见到,不远的将来,他们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土地开发利用带给他们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游人的喧嚣、环境的污染也许将紧随而至,人际关系也将变得疏离,一切都不再温情脉脉,算计精明的金钱利益可能成为协调人们关系的新准则。


这种改变的力量过于强大,这个力量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将从根本上改变未来村民们的生活,让源自几千年农耕社会的文化关系在短时间内走入历史,而且一去不复返。而那些从黄土生发出来的村民的淳朴的乡情、可爱的笑脸将成为昨天的故事,就像史书中的一个段落,成为一个静态的想象……他们会提示我们的后代,在这块黄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曾经这样存在和生活,他们是中国人身份的由来,他们的形象将成为我们永远难忘的记忆,而消失了的村庄将成为我们永恒的乡愁。


2014年6月,两个汉子在嬉戏。 


2014年6月,村民们劳作后在麦地里休息。


2.纵观整个艺术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不断开发新的表现可能性的历史。但艺术不是科技,可以无穷尽地创造发明,创新对艺术来讲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摄影艺术来说,由于相机的记录功能的制约,使得创作风格极易趋同,创新影像、建树个性谈何容易?摄影术产生不过短短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已经使得摄影艺术语言显得过于丰富,以至于我们这些后来的摄影者越发感到创新的困惑与艰难。对于每一个摄影师来讲,在这个高度视觉化的时代,摄影不是越来越容易,反而是越来越难。


在摄影前辈创造的艺术面前,我们只能顶礼拜膜。有时候,只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稍微加入一点点自己的东西,就已经难能可贵了。人类与动物的最大不同,那就是创造,但只要留心一下摄影节、展览会以及报纸杂志、网站、微信上琳琅满目的图片,你能感受到多少属于摄影家自己个人的气息和独特面貌呢?那种借用已有的摄影语言似曾相识的、缺乏新意千人一面的图片,日复一日地四处充斥着,让人视觉麻木,连想看一眼的欲望都没有了。


艺术的发展就是要不断突破人们既定的文化和审美趣味,或者说艺术创作的意义在于不断拓展人们的意识。这种拓展既表现在艺术题材深度和广度上,也表现在技术和手法上。随着数码影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促使人们在摄影观念上和影像价值评判标准上不断调整与前行,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可能性。


2010年7月,牵着毛驴赶集的中年汉子。


2010年12月,农闲时节赶集回家的男女老少。


拙作《垄歌》这组片子,拍摄历时八年,几经调整,几经选择,从画面构成到画面色彩,从画面人物表情到画面背景,严格把关,严格筛选。在艺术表现上,为了强化所需要的艺术效果,我运用数码技术将人物形象进行适度夸张调整,以增加一种喜剧的色彩。在色调上采用暖调的土黄色,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氛围,寻求油画艺术风格的影像质感。在这样的影像中,乐天安命、憨厚朴实的农民众生相得以艺术地表现。在这样的表达中,传统农耕生活中农民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得以艺术地呈现。


摄影师在一定的时间内拍出一组有一定水平的作品不算什么难事,难就难在作品能否透出作者自己的面貌和风格。摄影的风格是什么?我认为,个性化语言的建构是其重要的标志。拙作《垄歌》组照如果有一点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这组片子在乡土题材的拍摄实践中,不断寻求和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力求展示出自己的朴拙幽默的语言个性。我认为,任何新的尝试都是对生命的一种激发,在老路上徘徊,无疑于一头老驴围着磨盘无休止的转圈,单调而乏味。只有在一个未知的领域徜徉,才能体验到幽深奇幻的景象,才能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希望有所突破,但我明白,突破即意味着风险。我希望完美,但我明白,完美作品往往难以展示个性。我也知道,创新并非一味在形式上标新立异,恰恰相反,只有最为贴近生活状态下的创新,才有朴素的长久力量,才有艺术的生命力。摄影艺术不是生活的翻版,要重视数码技术,并大胆而适度的进行运用。当然,在运用中要符合艺术规律,坚持从生活出发,否则只能说是空洞苍白的花里胡哨。


“垄歌”是一种农药的名字。一次在农村拍照时,偶然看到墙上张贴的一则杀虫剂广告中“垄歌”这个名字,感觉既响亮,又喜庆,与我多年拍摄的乡村主题相吻合,于是借用过来,将作品命名为《垄歌》。


2014年6月,麦收间歇的村民。 


2011年6月,麦收后在田间地头玩耍的孩子。


《垄歌》系列


2015年5月,村头树下乘凉的老汉们,丰收年景话桑麻。


2010年10月,一群劳作的庄稼汉。


2015年6月,看大戏归来的兴致勃勃的老汉。



2014年12月,裹着棉被在黄河岸边等候渡船的孩子。


2013年6月,麦收后的村头乡间小路上,几位抱孩子的妇女在一帮老少爷们的目送下从容走过。


2013年3月,驾驶电动汽车穿行在乡村公路上的老汉。 


2017年3月,黄河岸边沙丘上放马的老汉。



文并摄影/李克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笑容 未来的记忆|李克君
不爱农民,我们的文化就会脱离土地,因为农...
再过十年谁来种田
丽江:古镇保护发展的“束河模式”
全国每年减少7000多个自然村 土地摞荒年轻人外流严重
中国农业需避免落入产业化陷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