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哈工大星地激光通信研究团队:甘愿一生的追求

甘愿一生的追求——记哈尔滨工业大学星地激光通信研究团队 

  今年3月2日,北京,“海洋二号”卫星在轨交付使用。对卫星在轨工程遥测数据的判读和分析表明,我国首次自主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地激光通信星上终端性能优于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星地激光通信链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承担星地激光通信试验项目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光通信技术研究中心的马晶、谭立英教授领衔的星地激光通信研究团队。马晶担任“海洋二号”卫星副总设计师,负责星地激光通信试验系统;谭立英任该系统总指挥。

  从1991年的一篇硕士毕业论文,到如今的世界首次星地直接探测高速激光链路试验的圆满成功,哈工大星地激光通信研究团队用20年的坚守与执著、攻坚与奉献,实现了星地激光通信瞄准、捕获、跟踪等核心技术的综合运用。

  “瞄得准”——年轻教师的挑战

  星地激光通信技术到底有多难?打个比方,移动的针尖要对准移动的麦芒,其难度可想而知,而星地激光通信比这个还要难上百倍。

  可是,如果说这项尖端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仅仅起因于一篇硕士论文,你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

  1991年秋天,哈工大物理系的一名年轻教师,为准备硕士论文从哈尔滨来到北京。在北京图书馆,一篇关于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外国文献进入她的视野。通读了全篇论文,她被深深地吸引了——卫星激光通信是一个国际前沿的研究领域,中国未来也一定需要卫星激光通信技术。

  “这就是我要研究的方向!”凭着科学的直觉和敏感性,她隐隐地感觉到,卫星激光通信技术也许会成为她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她,就是谭立英。

  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关键技术有哪些?突破口在哪里?带着兴奋的心情和一系列未知难题,谭立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马晶。

  马晶毕业于哈工大物理系,曾在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欧洲核子中心做访问学者。因为他的科研工作能力十分突出,在国外有很好的发展空间,但他觉得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在中国,于是放弃了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到哈工大,成为物理系的一名讲师。

  在认真分析了谭立英带回来的有限资料后,马晶沉默了。国外对这项技术进行了严格的封锁,而在中国,卫星微波通信尚不十分成熟,更不用说更超前的卫星激光通信技术了。

  “咱们一起来做吧。”从此,他们一起走上了卫星激光通信研究的道路,一条在中国还没有人走过而且充满荆棘和险阻的道路,一条必须有人去探索的路。

  研究起步时,没有实验室,他们就从学校争取到了一间地下室;缺乏仪器,他们就从系里要来淘汰的设备,自己动手修理好;经费不足,他俩就拿出自家省吃俭用攒下的“私房钱”……

  这一年,马晶35岁,谭立英34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激光通信产业化进程加速
“海洋二号”卫星交付使用 激光通信试验获得成功
哈工大航天学院教授马晶:卫星激光通信路上的追梦人
天银机电最新测算,看230亿!
德激光通信厂家Mynaric在华盛顿开设办事处
星间激光链路(OISL)的优劣势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