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王贺祥:心系农民的蘑菇科学家
说起“王教授”,京郊不少菇农都耳熟能详。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十多年来,王贺祥的足迹遍及京郊区县,下乡指导培训、向农户赠送书籍和光盘、实地解决问题,他成了菇农致富的领路人,也是最可依赖的朋友。
变废为宝的栗蘑
“2006年,我们在延庆推广双孢蘑菇项目,主要是解决玉米秸秆和牛粪的污染问题,2009年在昌平区推广栗蘑,也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王贺祥告诉记者。
王贺祥观察到,近来年北京郊区种植了大量的板栗树,而树上修剪下来的枝杈没有用处,堆在地里占空间还容易生病虫害。于是他想到了用这些枝杈栽培栗蘑。栗蘑是一种长在板栗树下的野生食用菌,味道芳香鲜美,营养价值很高。
此时,北京市科协正在进行“科技套餐配送工程”,王贺祥正好利用这一平台,选择了昌平区延寿镇进行试点。在当地科协帮助下,他从几个农户开始做起,种植完后再让其他农民参观,由于方法简单易学,该项目试验成功后很快就推广开来了。
目前,昌平区已经有一百多户农民种植栗蘑,每年种植300多万袋,该项目每年能为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这些栗蘑一部分鲜销,还有一部分供北京市民郊游采摘,栗蘑甚至成了当地农家乐的招牌菜,剩下的还可以烘干销售。种植栗蘑的农户每年都有10-30万元收入。
科技服务农民要接地气
对于栗蘑栽培的成功,王贺祥总结道,首先这个项目接地气。当地有板栗树作为原料,而农民朋友小时候也都采摘过野生栗蘑,他们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栗蘑人工栽培成功后,他们甚至评价说“和小时候的味道一模一样”。
其次是方法简单,对于栗蘑栽培,农民只要搭好拱棚,进行喷水、通风,控制温度就行,而最复杂的“做菌袋”环节,由于技术含量较高则交给企业做,这样也便于控制产品质量。
当然,王贺祥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正在当地尝试栗蘑的“反季节栽培”,即在冬天栽培栗蘑,“去年开始种,今天上了3万袋,可以说基本成功了。”王贺祥笑着告诉记者。
对于自己服务三农的经历,王贺祥表示,“我们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把技术变成生产力,这就是我们的价值体现。每年能让农民多挣几十万元,我们都觉得很高兴。”(洪广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农大教授传授牛粪种植蘑菇技术 农民每亩增收万元
“一箭三雕”食用菌,种栗蘑的好处这么多?!
如何让食用菌在林下崛起?
科技苑 人工野外种蘑菇(下)
桂林食用菌种植面积4516万平米产值25亿 带富一方农民
会员风采 | 马世宇:小小食用菌做出致富大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