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建刘家富:七旬“大黄鱼之父”愿造福世人奋斗终身
刘家富,194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曾任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渔业协会会长,福建省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技术指导专家组首席专家。现为宁德市渔业协会名誉会长、大黄鱼产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大黄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产学会海水养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SAC/TC156/SC2)委员。
他出生于连江县黄岐半岛的一个渔村,其前辈们靠在海上抗风斗浪捕鱼捉虾为生。打从他上高中时起,偶尔也随父辈在近岸捕鱼,这让他既新鲜又有所思。新鲜的是大黄鱼刚捕上来时,会发出咕咕的叫声,然后从口中伸出血红色的囊状物…… ;所思的是,“捕捞渔民很苦,全靠体力、全凭天气劳作;若搞养殖,可能会稳定许多。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1962年秋,他随父亲乘船到福安赛岐做客,路经官井洋时,听到水下沙沙的响声和父亲讲述在官井洋与横山、东引产卵场捕捞大黄鱼的情景,又让他增添了探索鱼虾世界的兴致。1964年他报考上海水产学院,并录取其渔业资源专业。1971年在连江县渔场指挥部从事渔情渔场工作时,同机动大围缯的渔民技术员们打成一片,满脑子潮流、水色、鱼色、网头、大黄鱼、带鱼、……,一心想让他们每次出海都能满载而归。直到1973年冬-1974年春,千船齐发、诸多“万担大网头”之后、江浙渔场难觅大黄鱼踪影之时,才感悟到资源衰竭对渔业、渔民及其科技人员带来的危机,他从此便萌生了利用官井洋内湾性大黄鱼产卵场的种源条件开展人工繁殖以拯救其资源的设想。几经周折,1981年底他调进了直接管理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的宁德地区水产局,在其下属的技术推广站负责鱼类增养殖技术工作。为了实现进行大黄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目标,他一方面深入淡水苗种场学习“四大家鱼”人工催产技术、搜集国内外有关海水鱼类人工繁殖与增养殖技术资料,另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调查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情况、寻找机会向有关部门与领导建议立项进行大黄鱼人工繁殖试验。在原福建省水产厅的支持下,终于1985年春立项初试。在当时水产科技界普遍认为大黄鱼作为洄游性中下层海水鱼类,其人工繁殖技术难度很大、且无相关研究资料借鉴情况下,他凭着执着精神而顶着可能失败的风险,开始了大黄鱼研发征程,并获成功。从此,他同大黄鱼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30年。
从1985年起,他克服了当时妻病、女幼需人照顾等重重困难,带领团队,顶着风浪,“游弋”于官井洋,寻觅大黄鱼临产亲鱼进行人工授精,并保活驯养其野生鱼,以构建人工繁殖的基础亲鱼群体。历经5年的“七?五”科技攻关,突破了大黄鱼亲鱼培育、人工催产、自然产卵、仔稚鱼培育等关键技术,终于1990年实现了百万尾规模的大黄鱼全人工批量育苗。进入90年代后,面对各界的“大黄鱼养不大,无养殖开发前景”众议,他提出“深化养殖技术研究,建立闽东大黄鱼养殖支柱产业”的宏伟计划。在缺少资金、设备情况下,他于1992年主持注册了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试验场作为大黄鱼养殖技术研发基地。期间经历了以“破船作住房,土坑为苗池,毛竹当水管,木塞做阀门”的艰辛历程,终于于1995年攻克了大黄鱼多季人工育苗和规模开发桡足类作为苗种技术,解决了养殖大黄鱼的生长速度慢的难题,确立了网箱和池塘养殖技术与工艺,为大黄鱼养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1996年起,他以试验场作为大黄鱼养殖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并通过技术培训、技术与信息服务,积极推广大黄鱼养殖技术。通过10多年不懈努力,在大黄鱼主养区福建省宁德市构建立了包括产业发展规划、标准化与品牌、原良种繁育、养殖病害防控、环境监测与产品检测、产品加工、技术培训、产业信息、行业服务等较为完善的大黄鱼养殖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实现了大黄鱼养殖产业化,并向省内外辐射。经过30年的发展,把濒临资源枯竭的大黄鱼开发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形成了年育苗量超17.6亿尾、养殖产量10.5万吨、总产值110.5亿元的大黄鱼产业(2013年)。形成的产业链带动了渔网具制作、饲料供应、交通运输、内外贸易、土木工程、水产加工、旅游休闲、技术服务与劳务等诸多相关行业发展与30余万劳力就业。其养殖技术工艺已被广泛借鉴应用于其他30多种海水鱼类开发,推动了我国“以大黄鱼等多种类为代表的第四次海水养殖浪潮”(杨纪明),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具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其“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成果经鉴定属国内外首创,居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由于他在大黄鱼研发中的突出贡献,被业界称为“大黄鱼之父”。
他先后获农业部的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2)和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第1),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1)和一等奖(第1)等科技奖项计4项、标准贡献奖二等奖(第1)和三等奖(第1)计2项;并先后获科技部、农业部、国务院等“全国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突出贡献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星火计划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水产科技工作者”、政府特殊津贴、“标准化(实践者)十佳人物”、“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等的“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杰出科技人才”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他现虽已年过七旬,但仍然心系大黄鱼事业。近两年还组织团队完成了有关大黄鱼的企业标准、省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各1项,为首获授权的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出版 “大黄鱼养殖与生物学”专著1部;今年初圆满完成了“优质安全大黄鱼养殖产业链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大黄鱼种质库构建与原良种选育”及“大黄鱼围网养殖技术示范”子项目并通过验收。他现仍倾心于大黄鱼产业的发展,继续奋斗于大黄鱼种质保护第一线并协助大黄鱼原良种研发技术团队建设,因为大黄鱼产业毕竟是他倾注一生心血的事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生只为“一尾鱼”
祖国风光(4685)宁德大黄鱼之乡
从濒临灭绝到产值百亿,它成功华丽转身?年产量超16万吨,饲料使用率约20%的背后隐藏着巨大商机
泥鳅人工繁殖、人工养殖新技术-大众养殖网>>泥鳅养殖
淡水鱼VS海水鱼:淡水也可养殖“大黄鱼” 科技带来美味新选择
6。水产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