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珍堂说瓷:柴窑氧化氛围炖煮的瓷器釉面呈青白色

青花杯托与海捞康熙杯托比较,见图1;做旧观音瓶与宣统瓷片比较,见图2;笔筒与光绪筒式炉比较,见图3.1-3.3。明显看出它们釉面发色差异,究其原因:景德镇松木燃料烧柴窑对陶瓷有滋润作用 、还原焰阶段将坯的胎釉煮熟煎透熬成浆汁,坯中高价铁质还原为低价铁质,即把氧化铁还原为三氧化二铁,使烧出的瓷器呈青白色,这种色泽是景德镇瓷器重要特色之一。同时胎釉结合部熟透感也明显,见图3.4-3.5。唐代开始烧柴火窑,用杂木作燃料,窑内温度无法达到高温瓷的标准,但火苗长隔氧使氧化氛围形成还原焰阶段,邢窑、定窑五代前柴窑烧制,瓷器是在还原焰中烧成,所以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见图4.1-4.2唐代邢窑白釉玉壁㡳碗,釉面釉厚处白中泛青,釉面玻璃质感极强。北宋以后,柴窑改煤窑,氧化焰火力强火苗短隔不了氧,故釉色白中泛黄,见图5.1-5.2。直到清代,景德镇的匠人们发现用松木,特别是富含松脂的马尾松,燃烧后温度可以达到1300度以上;虽然未设减少通风量设备,但增大投柴量完成还原需要,才烧出了釉面白里微泛青色和润泽度好瓷器。人物杯托、笔筒、瓶子显然不是柴窑制品,那么在景德镇就是解放后的事了。

图1:做旧观音瓶与宣统瓷片比较

图2:青花杯托与海捞康熙杯托比较

图3.1: 笔筒与光绪筒式炉比较

图3.2:笔筒底部积釉处也无泛青

图3.3:光绪筒式炉底部积釉处泛青尤为明显

图3.4 笔筒底足新胎新釉无变化

图3.5 光绪青花筒式炉底足胎釉结合部熟透感明显

图4.1:唐代邢窑白釉碗

图4.2:唐代邢窑白釉碗底部积釉处微泛青

图5.1:金白釉印花双鱼纹碗,釉面明显泛黄(邢窑博物馆)

图5.2:金白釉印花双鱼纹碗局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铜元素在瓷器烧窑内变红变绿 DM
烧制陶瓷工艺流程
对古瓷的目鉴发展到胎釉时代
定窑器物赏析
青花釉里红瓷器真伪鉴定进入科技鉴定新时代
陶瓷知识科普——氧化焰和还原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