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瓷器微观特征简要梳理(3)——宋徽宗各种“御”,及庙号谥号

本来应该到两宋瓷器微观特征,但是标题这个问题不说明白,估计有很多人不会放过,所以我们来聊聊“宋徽宗”款、各种“宋徽宗”“御”款,和庙号谥号的问题。

有人说“宋徽宗”是赵佶死后,宋高宗赵构和群臣追认的“庙号”,是摆在太庙里的名号哦,怎么可能出现在宋徽宗时期的汝窑和官窑器上呢?所以这一定是假的、新仿的,而且一眼假、上周景德镇出产。

好,我想请问景德镇们(景德镇应该选你们当人大代表)一个问题:假设“宋徽宗”死后追封给赵佶的庙号,你们怎么就直接推演到了当代仿品呢?依据什么样的科学原理?还有南宋、元、明、清、民国那么多的皇帝、督陶官和窑工们,要把他们摆去哪里?

所以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新仿品,甚至不应该是宋高宗赵构,而是宋钦宗。至少你知道“靖康之变”的历史,你得考虑新帝上位之后怎么称呼太上皇,对吧?这种推理还说得过去。扯到宋高宗头上也行。

笔者当年收瓷器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我收了个南宋汝官窑瓷器,因为南宋官窑早期完全照搬北宋瓷器的工艺,短短几年至十数年,宏微观特征基本一致。而且正史有记载宋高宗南迁之后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恢复礼制和瓷器的烧造。我们知道宋徽宗主持修订《宣和博古图》,这不仅是因为他爱好金石学,而且其作为帝王,礼制是很重要的。北宋当年很多的瓷器是仿商周青铜器样式,主要是为了各类祭天礼地的大典用。当然他本人也喜欢玩青铜器,《听琴图》里有一个青铜鬲式炉被用来种花。所以高宗要恢复礼制和瓷器烧造,拿一些瓷器来祭祖很正常,标上庙号方便辨认。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逻辑,而不是一下子直接跳到上周。

当年收的是下面这件,这些开片里的有机附着物,是洗过无数次之后再也洗不掉的、深入釉面的部分:

“宋徽宗”款汝窑莲瓣碗 底款

下面这种土沁与开片交互渗透的深深浅浅的纹理,没人仿得出来,而且胎薄处可见胎土微微发粉,这就是标准汝瓷的特征:

“宋徽宗”款汝窑莲瓣碗 土沁及开片

但是上述逻辑,解释不了昨天我发的这件东西:

宋徽宗御题“显德二年”款柴窑瓷洗

很多人走到了这里,会挑一条容易点的路走:把这件东西的御题扣到乾隆老爷子头上完事。但我偏偏就不是这样的人,因为这件东西的御题,微观看无论是金水还是红料,它们确实到北宋。我要是这么搞,所有的鉴定标准都将变来变去,没个准数了。所以没有什么实锤的证据之前,我一般是不会轻易推翻自己的鉴定方法的,尤其是这种方法已经在前人和自己多年的摸索中发现它是靠谱的。因为鉴定过程中各种好奇、质疑以及否定的声音是非常多的,其中也有来自我的好友,我会告诉他们我的原则。但是我会关切这些问题,尝试寻找答案,它们认真琢磨后提出来的问题大多也挺有意思。

民间还有各种带纪年的“御制”款北宋瓷器,汝、官都有,我暂时还见过“宋徽宗御制”连在一起的这五字款,如果有,它们的遭遇跟上面这件应该差不多。高宗再孝顺,也不会把自己烧制的御窑瓷器归到徽宗头上,何况这件还落了“崇宁”二字。

那么,下面这件东西就更可怕了,大白天见鬼......好像也不是不可以,高宗说:“父皇,请慢用”......

另外一种给自己解围的办法,就是可以说宋钦宗继位之后,大家就以“徽宗”来称呼赵佶了。所以,往大金国的地域送点东西给爸爸用,也还说得过去,就算是“宋徽宗御制”也可以解释为想尽快把他迎回来,而未在督陶一事上做调整。不过,我们好像没见过“靖康X年御制”的款吧?所以这解释也就是一种自圆其说而已,虽然没有瑕疵。

但是,还有更难的难题不会放过你,比如下面这件(其实我很能理解景德镇党们图省事的心理):

这件东西单纯从痕迹来观察就不会有错,因为右上角的纽纹和个别字(“宣”的右上角,“宋”的上部”)有磨损,却没有任何人工打磨过的痕迹。且整器的磨损基本都在上半部,字上和纹饰上的磨损部位呈现出一致性。

所以,要推到高宗头上,是推不过去的,现在要扔给钦宗也困难了。

那怎么办呢?

有些时候需要理解民间藏家会从窝火突然之间爆发,东西明明是对的,怎么就老是论证不了呢?

笔者是民间搞鉴定的,也不是专门做文博系研究的人,所以本质上解决上述问题这不是我的责任,我的解释也未必科学,我的任务就是以靠谱的方法解决鉴定问题,而后坚持我的鉴定方法和结论。但我还是尝试着用我自己的知识体系,给大家一个说得过去的解释:

(1)首先,很多人搞不清楚古人各种号的区别和制定标准。包括:号、自号、雅号、尊号、庙号、谥号......可能还有更多种。其实也不能怪我们,因为他们自己也是变来变去的。比如说商朝庙号和谥号都有,周朝就取消了庙号,秦始皇则一股脑取消了庙号和谥号,武则天临死前叮嘱谥号要把自己改回皇后......一句话,他们是皇帝,他们爱怎么样都行。

这么说肯定会有人说我狡辩,其实没打算狡辩,我们继续:

(2)庙号和谥号的区别:很多人直接把庙、太庙、牌位、墓碑之类是混为一谈的,这要归功于我们的电视剧,多年来深入人心的那几个场景。

但是,从金石学的演变史来看,庙、碑、墓、牌位,它们是不同的东西。在商周都说“天子建名堂”,在《营造法式》一书里提到:“《史记》:方士言于武帝曰: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帝乃立神台井干楼,高五十丈”。汉代时一丈大约200厘米,也就是2米,那么汉武帝里了100米左右的神台,“以候神人”。大概是后来神人没登来,就从修“神台”改为修“庙堂”。汉朝时的庙堂修建很是兴盛了一阵子。但是到了汉末,大修庙堂这事就不时髦了,反倒是大家大户的改而去修墓的地上部分,各种的梁和柱。到了曹魏,我们知道曹操他是禁碑且反对厚葬的,所以大家就转去偷偷修地下的部分,才有了各种装修豪华的地宫,地上的碑,也改成了地下的墓志铭。后来北朝又大兴碑风,但跟汉末修的那种墓上建筑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而牌位,据百度是宋代佛教才开始用,具体不详。

我们来看看这个“庙”字,北宋人是怎么理解的。如下文字摘自北宋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据编者考证此书定稿于元符三年,崇宁二年颁行。李诫是宋徽宗朝专门负责建造殿宇的总工,这个人我十分佩服的,不信你们自己去看他写的书就知道了。本来是因为看《瑞鹤图》对宫殿没画出来的下半部分感兴趣,翻到这本书,没想到一入此书深似海。李诫在《营造法式》里提到:“《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室有东、西厢曰庙(夹室前堂);无东、西厢有室曰寝(但有大堂)’......”。在这本书里,李诫多次使用“臣”字自称,“臣闻”、“臣考阅”,所以这很明显就是一本呈给皇帝看的书。你非要说宋徽宗、钦宗还有高宗不知道“庙”是啥意思,那是不可以的。

所以,至少到北宋,“庙”这个字,都跟坟墓和牌位没啥关系。

我们再读读北宋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并列。李诫作为一个工程师,他的见解,和当时的官员兼文豪范仲淹老哥的理解一致:庙和堂等义,原意指帝王所处的公室,延申为皇权及其下的官僚机构,及治国理政的一切事,所以君臣皆可言处于“庙堂”之高。

李诫还说道:“《世本》:'禹作宫’”,而后又说,“周人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苍颉篇》:'殿,大堂也。’......《墨子》:'尧舜禹堂高三尺’”。这里进一步阐明了——殿,就是“大堂”,堂,也指“殿”。所以,庙、殿、堂,差不多就是一回事,原意在建筑构造上有差异,但引申义发布政令、治理国家,同时也包括祭祀礼仪,没有改变。这跟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关系,所以这就是君权神授,而后福泽百姓的一个意思。

那么,庙号是什么?就是天子政绩的体现。那秦始皇呢,他不管将来是公子扶苏还是胡亥继位,他不想死后让儿子来定自己的功绩,所以他把庙号和谥号都废了,自称“始皇帝”。以前有三皇、五帝,而他是“始皇帝”,这个称谓含义太不低了,汉武帝还修建百米高的神台来等候三皇五帝这些神人降临呢,秦始皇敢说我比他们都更厉害。汉朝没他这么嚣张,后来又恢复了庙号和谥号所以,天子庙号到底由谁来定,历朝历代都有些不成文的惯例:比如开疆拓土者曰“太祖”、建功立业者曰“太宗”,后来还有“英”、“神”、“文”、“武”、“睿”、“中”等......但皇帝还是可以我的事情我做主的,只看你想不想。

而谥号确实是帝王死后,后人追封的,为了祭奠、归宗,和载入史籍。比如宋徽宗的谥号是“圣文仁德显孝皇帝”,这个基本上可以确定是高宗给的。

所以庙号跟谥号是两码事。庙号主要是谈皇帝的功绩,跟死不死关系不大,它的自由度大很多,虽然有很多皇帝觉得死了以后让后人评价自己比较靠谱,但是也有秦始皇嬴政这样坚决不干的。汉朝恢复了庙号制度后,只有建立丰功伟业的皇帝才能用,两汉24帝,只有7位皇帝有庙号。三国两晋时庙号开始泛滥,到唐代又恢复了谥号。变来变去叫人无所适从。

所以赵佶身前有无可能自定庙号为“宋徽宗”,当然是有可能的。“徽”字的本意为何?熟悉古琴的人知道,琴有十三徽,就是镶嵌在琴前部的十三个小点,嵌贝壳或玉石,它们是拿来给古琴演奏者标定按弦位置的,不按就是泛音。如果“徽记”位置不准,演奏起来音调就不准。据此可推知,“宋徽宗”之意,是给天下“定调”。我们也知道向太后还政徽宗之后,徽宗大力推行新政,虽然最后新政因各种原因破产了,在新政推行的起始年头,还是起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的。这样子,这庙号看起来反倒不像是赵构起的了吧?因为他目睹了整个新政的失败过程。有些人非要说“徽”是美善之意,“徽”同时有捆绑、束缚之说,所以儿子称他“宋徽宗”,是说他艺术各方面挺好的,人也挺善良,但是暗地里讽喻他把国家和群臣绑架了,那是牵强附会。

那古代还有一种号为“尊号”,也叫“徽号”,这个百分百是活人用的,据传首创于武则天,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慈禧太后生前尊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世人称她慈禧皇太后。

“宋徽宗”有无可能是尊号?从历史上看,似乎尊号就有两位女性掌权者用过,而且用法很随意,跟“宋徽宗”这种三字款的写法也不太像,可能性不是太大。所以笔者倾向于这就是赵佶给他自己起的庙号,他给自己“定了调”,含有祈求新政成功之意。而高宗在他死后,并没有对此再做改动,只是追谥“圣文仁德显孝皇帝”

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个底款:

有人因为宋徽宗朝没有“宣政”这个纪年,又急着跳出来打假(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打假那么积极吗?)。但是南宋人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所以上述款识的纪年说法和“官窑”地址位于东京汴州,跟南宋人的史籍记载完全吻合。

现在还剩最后两个问题要解决:(1)“宋徽宗”这个庙号到底是他随心所欲在某个时间定的,还是在被迫纳贡或被掳后为了向金人表达自己身份才定下的?(2)“归于天成”是何意?

对于(1),我们无论是从“宋徽宗”这个庙号本身的含义,还是从“徽宗御题 崇宁”这个落款出发,都可以相信,此号的圈定,早于向金人纳贡的年份(崇宁:1102年—1106年,金太祖完颜旻收国元年:公元 1115年)

对于(2),“归于天成 宋徽宗御贡”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宋徽宗在祭天之时使用此类器物;另一种是宋徽宗纳贡给金人的记号,我们知道金太宗完颜晟的纪年是“天会”,而“晟”字有无可能是后来改名,之前叫“成”,或者他给自己起的汉名叫“成”?都有可能,以笔者有限的力量,很难查考了,留给大家进一步去研究吧。

如下是上述这个“宣政年间 开封府督造 东京官窑 归于天成 宋徽宗御贡”底款的微观:

【术语】有机附着物、白色结晶、珊瑚石景观、古瓷白毫

黑色有机物清晰可辨,渗透入底款胎土

笔划间隙中,白、黄色结晶物形成珊瑚石景观

下面是磨损处和未磨损处的对照,未见人工打擦痕迹,笔者判断磨损是长期浸泡于水中造成的,字和纹饰的磨损可以大致划定出一条泡水线:

磨损处 宏微观对照

未磨损处 宏微观对照

另外补充一下,“宋徽宗御用”款的瓷器,其釉面光泽度还要好于“御制”款。本来“御制”款瓷器的釉水已经非常温润美丽了,但是“御用”瓷器的釉面还多了一种反射效果很好的、颗粒质感很强的矿物料,至于额外添加的这种矿物料是什么,则有待以后硅酸盐专家们研究了,釉面微观未见显著差异。

另外,御用款的开片纹理也更规整:

左:御制,右:御用

御制款釉面光泽

御用款釉面光泽

------------------------

本系列其他文章:

瓷器微观特征简要梳理(1)——前言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80388085661680143/

瓷器微观特征简要梳理(2)——唐及五代特征
https://mp.toutiao.com/profile_v4/graphic/publish?from=edit&pgc_id=708041033713221683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宋皇帝谨致书大金皇帝阙下”杂谈——北宋官窑黄釉贯耳瓶(宋徽宗御贡款)
宋代官窑瓷器的“宋徽宗”款,是“寄托款”吗?
荣纳堂藏【政和】款北宋徽宗钧瓷官窑贯耳壶
收藏宋代哥窑瓷器,不得不知道这些渊源
佳士得专家指南:中国瓷器年款扫盲帖
康熙早期中和堂款瓷片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