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安荣 让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教学处处绽放“美”

此文发《现代教育教研》2017年11月

让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教学处处绽放“美” 

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镇杨柳池民族中学       陈安荣        邮编:444329

文学作品在语文课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笔者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初中语文教师忽略了文学作品的鉴赏,仅停留在阅读文学作品层面阶段---理解。原因升学考试不考这些东西,这是长期教育造成的症结。但从这两年高考和中考来看,试题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今年的中考试题的改革,更进一步地向教师们亮起了“为考试而考试”的红灯,返还语文学科的真面目---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

古人读书时都很注重鉴赏。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表明了要想获得深刻体会必须深入鉴赏,反复品味。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破”字既包含懂的意思,更包含深入鉴赏,深有体会的意思。由此启发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鉴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大纲》要求初中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有力。鉴赏文学作品实际是一个培养语文能力,陶冶思想感情的过程,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

笔者在教学中做如下尝试。

一、在理解中发现“美”。

理解是鉴赏的基础。在加深对文学作品词义、句意、段意全文大意理解的同时,要立足实际,克服时代差异对作品做背景上的把握。

所以教学时要进行创作背景和作者有关情况介绍,为帮助学生鉴赏作品提供必要条件。如唐朝诗人李白与北宋时期范仲淹都属豪放派,但李白的诗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而范仲淹具有气象阔大、格调高迈,沉郁苍劲。

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写庐山瀑布,从香炉峰紫烟缭绕为庐山瀑布涂上一层绚丽的色彩,又以飞流直下写瀑布的瑰奇,使全诗充满磅礴雄壮的气氛,显示出诗人奔放不拘的性格,这与李白生平和思想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教学时必须简介李白的生平和思想,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开,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峰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然未勒归天计,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自发征夫泪。让学生在了解他少年有大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思想及仕途坎坷,多遭贬的政治背景和历史背景情况下,深入理解范仲淹作品悲壮和苍凉之感,这说明不同时代作品所含蕴作者的思想、情调、主题是不同的,当然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词具有一种悠闲、风雅情调,后期的词主要表现出一种凄凉孤寂的心境、这与她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经历有直接关系,因此鉴赏作品要从背景上把握。

二、在体会中品味“美”。

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进行了观察、思考、选择、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美”,就要通过朗读、品味课文词语句意,使学生从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中寻求和感受到形象美,并通过心理活动内化为心灵之美。

如教学《小橘灯》一文,特别抓住课文中描写小姑娘制灯经过,分别时说的话,及“我”的感觉的语句:……一面极其敏感地会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递给我,……这盏橘灯照你上山吧!……但小姑娘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进行讲解分析,启发诱导学生作深层次的理解:小姑娘送“我”小橘灯仅仅是表现出小姑娘对我的关照和体贴吗?讨论结果是“小姑娘是用光明和温暖为我送行,进而使学生明确:“小橘灯”内在含义是小姑娘美好心灵的象征,作者借小橘灯赞美小姑娘那种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给人以鼓舞。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就屹立在同学们眼前,从而激起了同学们对小姑娘的深深敬意,“美”的感受荡漾在每个学生的心间。

再如学古诗。体会诗歌更显得重要,因为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就需要在学习中进行反复朗读达于成诵,或体味回章复叠之美;或指导朗读技巧感受其音乐美,在诵读中把体会它的语言美和体会它的思想感情统一起来,这样能得较深刻的体会。

三、在感悟中享受“美”

一篇佳作往往是饱蘸着作家的思想情感笔墨而做,甚至凝聚着作家的心血和生命,所以它会脍炙人口,传诵不衰,一个字就是“情”,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要使学生感悟到“美”,教师需激发学生情感,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交流中有情感的体验,“悟”出作品美的蕴涵。即“用心去读”。

如《背影》一文,其语言平淡无奇,叙写朴实无华,表面看很难激发学生的情感,我在分析课文之前,先讲父母和我的关系及为我的操劳,特别是父亲为我考学、工作,母亲为我带孩子等重大问题对我的支持和无私奉献,当然我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非常激动,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举手发言,眼含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和情境中,体会“父子”之问的细微关照,感受父亲翻越栅栏卖桔子的艰难身影所表达的亲情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会深深地感悟到这种人间真爱的伟大和高尚,感悟的人性之美。

四、在赏析中再创“美”。

欣赏文学作品,要从对语言文字的分析中引出对艺术形象的赏,在赏中析,才能准确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提高审美能力。

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会以惊人的语言表现力,描绘一个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的图景,表现游子悲秋怀乡的苦情。教学时要从语言文字分析入手,抓住重点语句,把握艺术。这首小令前三句每句由三个名词组成,一个名词表现一个意思,其间不着一个关联词语,抓住了最具秋天蕴味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等意象,秋味盎然。以荒凉的意象抒情达意,让人一读便感到秋风扑面,朴拙中尽蕴高妙,然后再让学生调动感官做身临其境的想象,感受凄秋的伤怀。小令以游子羁旅愁情为线索把一个个意象串连起来,再来品味,秋日傍晚萧瑟凄凉的画面;一个在茫茫土道上骑着瘦马踯躅前行的游子心情。然后用“夕阳西下”一句为背景,把前三句联结起来,强化游子愁情,最后一句点题:“断肠人在天涯”画龙点晴,突出主人公难以言喻的沉重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言已尽而意天穷。俗话说“诗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留下的只有读者细细品味,在赏与析----析与赏中实现“美”的价值飞跃。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这许许多多的作品就是一个富有魅力的美的世界,思维的世界和人的感情世界,这一世界本身在孩子面前展现着生活的欢乐。”让我们的孩子在文学鉴赏中汲取营养,积淀思想,多一点“美”的感受。

上一封 下一封

« 返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谈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渗透美学教育,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现代诗歌的教学)
浅谈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语文教学四十法04“文学鉴赏”教学法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网友来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