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田春华 运用多元诱导艺术提高中学生语文探究与创新能力

此文发《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年8月

运用多元诱导艺术提高中学生语文探究与创新能力 

湖北省巴东县绿葱坡镇民族初级中学     田春华     邮编:444318

    大凡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重视启发式教育,然而,实际教学中,启发式教育往往显得随意而肤浅,没能真正达到启发的目的。于是,我们常常哀叹“启而不发”,抱怨学生,却没有检讨自己:我们的启发选准了时机了没有?“相机诱导”才能收到预期的目的的,这一点在这一次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的跟岗学习中体会很深:跟岗学习的老师们不愧于他们的称号“省骨干教师”学员,他们大都来自各地的重点中学,教学有雄厚的实力,教学技巧娴熟,教学艺术高超。他们让我吃了“相机诱导”的大餐,增强了我对语文教学的信心。

  英国教育家彼德斯说过:“如果你想要儿童变成服从而守教条的人,你就会采用压服的教学方法;而如果你想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①怎样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呢?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巧妙运用“诱导术”。通过巧妙“诱导”,“能够把少年'栓住’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②《论语》中说:“夫子循循善诱人。”③这是孔子弟子对其诱导教学法的称赞。教师循循善诱,在课堂上善于、巧于提问,启发阅读,引导深思,“润物细无声”,则会使学生在诱导中主动学到知识,开启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采用如下几种“诱导法”施教,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问答中诱导学生介入,引起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问,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美国莫里斯·L·比格说过:“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④这种民主气氛的创造,可以通过问答等形式达到。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诱发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又是促进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动力。

  所谓学习动机,包括了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直接兴趣两个方面。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对学习内容本身就会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同时还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在语文教学中,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问,无疑是一种重要手段。

  比如:在教杜甫的《蜀相》时,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既然题为蜀相,为什么诗的前两联(诗的一半)不直接写诸葛亮,而只写景?经过思考,学生最后明白了:首句写“寻武侯祠”表现作者对诸葛亮仰慕已久,很想拜谒诸葛祠。第二句写武侯祠之景,突出其气象不凡:“柏森森”,也传达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第二联描绘祠中景象。正是作者看完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越发感到数声呖呖黄莺,荒凉之境无限。写景中透出无限惋惜与感伤,由此又转入下面的评价和赞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这样写,完全是为了传情达意的需要。这种设问,不仅很快诱导学生介入,引起积极的学习动机,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深入鉴赏、认真领悟作品。

  再如,教鲁迅的《药》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这篇小说叙写了一个什么故事?②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人血馒头是药吗?③这个故事给人们什么样的启发?施教中,让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接着又引入第二问题的思考、回答,将学生从一种情境带入另一种情境,由浅入深,不断探求,最终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这种诱导,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讨论中诱导学生自学,开启思维门扉。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的终极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应在教学中克服“满堂灌”的毛病,让学生多思,“学而不思则罔”。学思结合,是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学习语文更是离不开思维的积极参与,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达到理解、发展智力,提高语文能力。仅以阅读教学为例,在阅读过程中,只有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辨析词语的异同,把握句式的特点,了解段落大意和课文的中心,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

  开启学生的思维门扉,诱导学生自学,就要靠提问、讨论来调动。一堂没有任何提问、讨论的注入课,很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老师硬灌的知识,没有思考的余地,这样获得的知识自然是死的、无用的。学生不是待灌的容器,而是一堆待燃的火,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点燃它。教师要善于创设发展思维的问题情境,用问题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通过提问、讨论,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眼”挑明,把学生学习上的疑点扩大,把那些存在的问题展开,挑起并扩大矛盾,诱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探幽寻微,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在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

  比如对小说的教学,在教完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几篇小说后,我就带领学生一同归纳出有关小说的特点、分析小说的方法,如何鉴赏小说等知识,让学生对小说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在学习第二单元的小说之前,我针对本单元的几篇小说,设计出了若干问题,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展开讨论,进行“自学小说”训练。

  比如,围绕“如何欣赏小说的主题”这个大问题,我设计出几个子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①这篇小说写了哪些故事情节?②小说通过什么“描写”为我们塑造出了什么样的艺术形象?③这篇小说选用了什么样的题材?这些题材出现于什么样的社会现实?④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如何?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通过充分阅读、讨论,学生们对《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等几篇小说的主题都能准确地分析、把握。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相机行事,以“疑”激“趣”,以“问”激“思”,在讨论中诱导学生自学、阅读、思考、解疑,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在想象中诱导学生探索,发展想象能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其特点是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构成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的新形象。这种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认识活动,叫做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展开想象力来配合,同时也担负着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任务。

  超越时空的想象往往能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学生能根据作品的描写产生对文中人物、场景的想象,就容易得到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教《我的空中楼阁》时,我抓住文中事物的内在联系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想象认识所写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写道:“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读完这些文字,我就问:“山与小屋都是无生命的,但李乐薇却将它们写得富有生命感,他是怎样写的?”“请就'眉黛’、'痣’、'风帆’、'飞雁’、'色彩’等喻体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山与小屋的特点”。通过想象,学生悟到了山的坡形平缓与美女的眉相似,而小屋正是“美人痣”一点,“眉黛”与“柔和”呼应,小屋立于玲珑清新、自然柔和的山脊上,正与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一样动人。通过想象,山与小屋的美丽形象就立体化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再就“一望无际的水面”、“辽阔无边的天空”等比喻让学生展开想象,就会自然领悟到“山”这个大背景的“一望无际”、“辽阔无边”。而对“飘过”的“风帆,“掠过”的“大雁”的想象,就会自然领悟到小屋的“动态美”,领悟到小屋点缀了寂寞的山,使山增添了灵秀、灵气。这样,就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比笼统地讲“山与小屋都美”的效果好得多。

  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想象中发挥创造性。如我在讲《孔雀东南飞》后提问:如果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焦仲卿没有“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还可能有什么样的结局?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有的想“他们会私奔”,有的想“他们会起来反抗”,当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得出二人非死不可、别无选择的结论时,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诱导,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发现力。经常这样,学生就逐渐领悟到怎样通过思维抓住要害,发现疑难,解决问题。

  四、在比较中诱导学生鉴别,提高理解能力。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从区别事物的异同开始的。而要区分事物,第一步就是比较。比较是人类认识一切事物的基本手段。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一切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示出来。语文也是一样”,在语言教育及研究领域,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对比来研究。”⑤在论述阅读教学的方法时叶圣陶先生认为“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⑥他把“多比较”放在首条,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张志公先生则有专文——《谈比》,他认为,比,是最容易启发思考、帮助领悟的。“只要比得恰当,越比理解得越清楚,印象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娴熟而成功地使用比较法,在比较中诱导学生进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比较,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其基本作用是识同辨异。通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比较,具有鉴别功能、发现功能和验证功能。正确诱导学生运用比较学语文,在比较中鉴别,充分发挥比较的三个功能,就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比如:我教《荷花淀》时,让学生将三段划船的描写对照比较,然后思考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意思上有何联系。这样,学生很容易发现:第一次直接写出动作紧张,第二次是用三个比喻写船快,第三次是把神态、动作、水声结合在一起写,强化表达效果。这三段描写是层层深入。再如,把《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放在一起比较,把《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放在一起作比较,启发学生思考其异同,学生每发现并解决一个问题,就会进入一个比较高的认识层次,长期这样做下去,学生的鉴别、理解能力也就提高了。

  再如:对文言文中常用词的学习,我也诱导学生在比较中去理解、去识记。教完《孔雀东南飞》,我让学生找出诗中19个带“相”的句子,让他们比较“相”的不同用法,进行归类梳理,从而彻底了解了“相”的意义和用法,使已学知识得到验证和巩固。

  马克思指出,许多研究,“正是由于比较和确定被比较对象之间的差别,而获得巨大的成就”。⑦比较法之所以有如此功效,是因为它是一种综合思维形式,是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是一个人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联想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个语文工作者,必须娴熟地掌握比较法,诱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去学习,以增进智能,提高创造才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诱导,有如牧童牵牛、老叟垂钓、产婆催生、向导引路。只有相机行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者才能驾驭课堂,启发学生,使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取得最佳效果。因此,不断探索和创造巧妙的“诱导法”,应成为每位语文教育者追求的教学技巧之一。

注释:

  ①《中小学课程和教学》第63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第95页

  ③《论语/子罕》

  ④《中小学课程和教学》第27—28页

  ⑤《吕叔湘语文论集》第137页

  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18页

上一封 下一封

« 返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陆志平︱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法
王荣生语文教学研究批判系列(上) - 新语文乐园的日志
“知人论世”:语文教学的哲学错位/重解《囚绿记》
《说“木叶”》课例赏鉴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