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课程理论的角度看“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作者:黄牧航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017    更新时间:2010-2-27
如何理解“过程与方法”目标?我拟从课程理论的角度做一些探讨。
为什么过程与方法可以成为教学的目标?原因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不同,直接会导致学生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情感历程和掌握的思维方法的不同。从课程理论的角度分析,大概有三种理论流派可供我们参考:
第一是行为主义理论。其原理是“刺激—反应”,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讲述一个观点,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既定的反应。其优点是目标明确、操作方便、反馈及时、检测容易。其缺点是对于知识性、技能性和经验性的教学较有效,而对一些思维程度较高的学习内容就显得无能为力。如果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满足于让学生做对填空题、判断正误题,那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奉行这种理论。
第二是认知主义理论。其原理是“学习的本质不是学生在行为上产生变化,而是心理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如果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努力谋求他们的知识结构、态度情感的改变,那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奉行这种理论。
第三是建构主义理论。其原理是“教学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的知识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和理解得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得到的;在学习中应该正确发挥学生的非理性的因素,注重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每个学生都有其学习的思维和方法,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找到这种最适合他的思维方法,而不是把某种思维方法硬塞给他”。如果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占有一定资料的基础上积极思考、探索规律、总结方法、抒发情感,那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奉行这种理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三类教师由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不同,学生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和所掌握的思维方法必然也就完全不一样。这三种理论并不存在一个递进的关系,并不是说后一种理论就一定要比前一种理论先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群体,我们应该设计不同的方法,但我们事前必须明白,由于我们的出发的方向不同,学生所经历的过程也必定是不一样的。例如,从北京往东走,注定要经历大海;从北京往西北走,注定要经历沙漠。
例如,面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方法:
方法A:通过抢答游戏识记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主要知识点。
方法B:通过回顾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的情况,探讨美国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方法C:通过收集和展示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图片,体会大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的巨大震荡。
这三个设计,理论上分别倾向于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表面上看它们的区别不大,但只要我们细心想象,就可以知道它们所带来的课堂面貌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学生行为方式、思维方法、情感经历的差异是直接受我们教学设计目标的影响的。三个设计的出发点不一样,不存在好坏之分,我认为能够适应学生实际的设计都是好设计。例如,对于一个差班,方法A就是一个好设计,如果非得用方法C,那明显就是拔高了。同样的道理,对于一群高素质的高中学生,使用方法A很可能就会让他们感觉到索然无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备知识点(一)与(二)
如何写教学反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师工作总结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试题
校本培训材料:如何说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