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分尽其用还是各取所需?

 分尽其用还是各取所需?

        志愿场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一分也不要浪费高考分数”,许多考生和家长潜意识里挑大学、选专业也依循此理。如果考生被录取时,自己的分数刚好达到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就觉得“分尽其用”了,则举家庆幸;如果自己的分数比其他同时入学的考生的分数高出许多,就觉得高分低录,则闷闷不乐。

    高考考生经历了十几年寒窗苦读,家长和老师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分数得来不易,浪费了会对不起家人、老师和自己。分尽其用,合乎思维逻辑,也容易被考生认同。但这种观点还是引来许多人士吐槽:分数至上是对考生个性的扼杀,填报志愿应该以考生个性禀赋为中心,科学定位,各取所需,一举击中心仪的大学和专业。究竟是分尽其用还是各取所需,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元芳,你怎么看?”。

    用好分数是前提

    高考成绩是填报志愿的基础,是考生能否被目标院校录取的决定因素,也是能否进入自己心仪专业学习的重要筹码,所以,考生决定报考哪所大学,主要看高考成绩。

    现在大部分省份知分填报平行志愿。平行志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考生填报志愿风险,但同时也强化了分数与高校的对应关系。考生填报志愿时,为了能够被知名度更高的院校录取会不自觉地用足分数。在分数决胜的录取模式下,盯住高考成绩更为经济实用也更符合人们的思维定势,高分生进高层次的大学,低分生进低层次的大学,如果成绩达不到志愿院校的录取线,考生无法被录取,无需考虑志愿的合理与否。这样各得其所,家长和考生心理更平衡。

    考生分数是多种报考因素中最可定量和最显性的,也是高校录取考生最重要的标尺,高校招生老师可能不认识你,但他知道你的分数够不够该校的录取门槛。因此考生志愿表达的焦点问题就落在如何安排分数上。不考虑其他,只凭分数报考志愿,就会出现数学基础差却去修读计算机,作文写不好、文章不愿读的人上了新闻系,害怕物理的考生进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等。拿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优势竞争,起跑线上就已显露败势。

    当然,分尽其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考生若只追求“踩线”进校,往往是被调剂录取,进了别人挑剩的专业,这个专业很大程度上不是学校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可能就是你嫌弃的。兴趣不对路,在大学里度日如年、痛苦煎熬,很难获取正能量。

志愿应有个性化标签

    既然单纯追求分尽其用存在一定的风险,那么各取所需就保险了吗?也未必,“各取所需”是填报志愿的高级阶段,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相当麻烦。一方面大部分考生说不清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自己的潜质在哪里,说不清大学的专业有哪些,哪些专业最适合自己,不明白专业的内涵和发展前景是什么,填报志愿时就出现了“选择无能”的现象。另一方面填报志愿的时间短促,考生和家长没有太多时间细研深究大学和专业以及报考政策。

  这样说,并不是否认各取所需的重要性,个人的兴趣、志向、能力、性格等是考生选择专业的依据,选择一个能扬长避短的专业,今后的学业会更出色,职业更容易成功。每一位考生都要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认识自我,善于给自己的志愿贴上个性化标签。即便是高分考生也不能仅凭分数填志愿,恃分忘忧,只奔热门,而不顾自己的优势能力所在。高考分数不太理想的考生更要深刻认清自身实际,仔细筹划做出能够保证利益最大化的安排。

    大学专业,孰先孰后?

    在分数确定的状态下,是大学优先,还是专业优先?这个问题是考生无法回避的。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大学与专业都能满足,但这需要相当的高分,大部分人不具备。于是便有了“分尽其用”的说法,以分数来平衡大学和专业的选择。细说起来有两种状态,其一是分数刚好达到心仪大学的最低录取线,其二是分数刚够理想专业录取线。前一种状态是以“优先大学”为原则,后一种状态则以“在还算满意的大学里优先选择专业”为原则。

    主张学校优先的人认为,不同层次的高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这个影响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高层次的大学比如“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学生接受的教育资源是优质的,大学除给予学生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外,更着眼于培养他们综合素质。从用人单位角度看,有些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更看中第一学历,学校的牌子就显得尤为重要。进入这样的大学,可能一时难以满足自己的专业兴趣,但可以通过转专业或辅修专业来实现梦想。再说,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形成的兴趣往往是肤浅的,到大学后开阔了眼界,有可能兴趣发生变化。因此过早锁定专业,为了专业舍弃一个高层次的学校很不划算。

    主张专业优先的人认为,高等教育是多元化发展的,不同类型的大学,即使专业相同,培养目标也不一样,学习的课程自然也大不一样,要求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就不能一刀切。每个考生的兴趣、能力是千差万别的,通过大学学习后的出路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人直接就业、创业,有人读研升博,还有人出国深造。社会的多元化,各行各业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同一个行业、同一个单位,既需要高端人才,也离不开中低端人才;既需要技术人才,也需要管理人才。所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对高校的评价就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看重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学业进步,是否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和职业拓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校只伴你四年,专业却可能跟你一辈子。毕竟,名校并不是所有学科都有名,层次稍低的大学也并不乏一流的学科专业。

    进入大学是一回事,能在本专业里学好学通是另一回事。好的机会多数给了学业造诣深的学生,如果不热爱所学专业,那么专业知识没学好,能力也没锻炼成,你拿什么去跟人竞争?大学里转专业的比例非常小,辅修专业的代价也不低,虽说“是金子放到哪里都会发光”,可绝大多数人不是“金子”,或只是块含杂质的“金子”,想在自己不爱好、能力不占优势的领域里放光彩,难度可想而知!

分尽其用还是各取所需?

    不同分数、不同志向、不同经济条件的考生,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会有不同的偏好,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模板,供人“照着葫芦画瓢”;但任何考生在设计志愿时首先要确定“优先选择什么”的原则,只有在坚持大原则的前提下,才能用足用好分数,填出一份完美的志愿。

    填报志愿分数最重要,分数之外的其他因素也不能忽视。关于“分尽其用还是各取所需”的问题,笔者尚不能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分尽其用和各取所需都各有道理也各有利弊,两种思路不能截然对立,而是要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志愿填报,首先要保证被院校录取,不能企望每一分都不浪费,也要尽量避免被低于自己成绩太多的院校或专业录取。其次,在满足能被高校录取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实际(兴趣、能力优势、职业理想、经济条件等),反复权衡是优先选择专业还是优先选择院校。既不能过分强调院校,放弃自己对专业的兴趣爱好,也不能太偏执专业,而放弃本来可以就读较高水平院校的机会。最好在专业、学校和地域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以选择进入一个自己喜欢的又是学校的优势专业的高校就读,对于上学地域不必过分苛求。(郑老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填报志愿时候是否需要靠“运气”呢?冲刺一下录取率可能会增大
平行志愿如何按照分数选大学
高考志愿:专业级差仔细查问 专业冷热搭配
考生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志愿?这些操作,让志愿填报更高效!
高考知分填报9大风险
考生应了解:填报志愿的那些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