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诗词优秀作品选评
题老牛图
——廖国华

水正平田秧正齐,耕畦耙垄不停蹄。
轭痕恰映桑榆晚,好趁馀晖赶一犁。

注释:水田耕耙整平后才能栽秧。

赏析:
       古今诗词中,写牛咏牛的作品,不能说多如牛毛,也可以说有相当多的数量,优秀作品可谓叠出。最让人称道的,莫过于宋朝李纲的《病牛》和臧克家的《老黄牛》。无论是李纲“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病牛精神,还是臧克家“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精神,都让人可敬可佩可赞。廖国华“轭痕恰映桑榆晚,好趁馀晖赶一犁”的老牛精神,亦不减古人高度,真可谓直追前二者,甚至比二者还可贵。此等老牛精神,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都应该学习的;此等老牛精神,比“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精神还要可贵。诗歌起句“水正平田秧正齐”所写的,是一个“等”字,是一种迫不及待的等。已经放水淹好了田地(水正平田),育好了秧苗(秧正齐),所有这些,都是为插秧所作的准备。承句“耕畦耙垄不停蹄”所写的,则是一个“赶”字。水正平田,秧正齐,都无不给耕作者无尽的压力,因此得赶快把田整理出来插秧,这才是耕作者首要做的事情。由此,这个“不停蹄”的老牛,在此所充当的角色就颇为十分重要了。转句“轭痕恰映桑榆晚”所写的是由前面的“等”“赶”,到了现在的“赶”而“急”, 毕竟时间不等人啊,况且已到了夕阳快落山的时候了。轭,读è,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曲木。轭痕,在此指牛颈上曲木磨出的痕迹。“轭痕恰映桑榆晚”,在此可理解为颈上曲木磨出的痕迹恰好和西下的夕阳相互映照。“桑榆晚”,在此一语双意,既指夕阳快落山,也指老牛的“桑榆晚”,可谓一笔两到,用得十分经济。有了转句的“桑榆晚”,“好趁馀晖赶一犁”的结句,就来得理所当然,似乎这一切在情理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此结,才是此诗的真正主旨,也是此诗最为出彩的地方,是诗人内心的直白,也是诗人内心所发出的呐喊。试想,一个一生不得志,以诗为乐,因无为而有为的,年过花甲的诗人,不正如其笔下的老牛么?
       全诗皆围绕着一个“赶”字展开,“赶”是此诗所看不见的一条“线”。此“赶”,贯穿着诗歌始末,也恰是此诗立意之所在。全诗思想积极向上,立意高,用典切,文笔流畅而颇见气骨,是一首十分成功的七绝佳作。当为诗人代表作品之一。(郑万才)



沙发
 楼主|发表于 2013-1-15 13:47:11|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狂野孤狼 于 2013-3-6 12:47 编辑

悬剑山
    ——黄莽
云雾苍山掩,悠然野径寻。
悬崖垂白练,飞鸟入幽林。
谁得真经去?空留宝剑吟。
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

赏析:
       黄莽的这首“悬剑山”,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一联,随着其《诗韵乾坤》的出版,已成为其名句。从黄莽的诗集中可以看出,其中有不少作品,是刻意模仿太白的。其中包括风格、对杖等。虽然其集子中有不少好诗,但是,太白毕竟是太白,是没有人能模仿得了的。我要说黄莽有太白的义气,却没有太白的才气。太白是天才,黄莽不是。黄莽早期的作品,甚至有些显得幼稚,不成熟。当然,这是每个诗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并不觉得奇怪。
        观黄莽的这首“悬剑山”,首联从“望”而起。“云雾苍山掩”,属于倒装句,理顺了应该为“苍山云雾掩”,是刚到悬剑山时所见之景象。因为苍山云雾袅绕,使得诗人有一种探索的心,故有了下句的“寻”字出现。此“寻”,是悠然的,是高兴的。随着诗人“寻”入苍山野径,一幅“悬崖垂白练,飞鸟入幽林”的图景便出现在眼前。此情此景,是“寻”的结果,也是入苍山野径获得的喜悦。试想,不入苍山野径,哪来的飞瀑飞鸟?此苍山,是人生道路上的苍山;此喜悦,是人生道路上的喜悦。前两联皆写所见所闻,属于实写。第三联,诗人转入虚笔一问“谁得真经去?空留宝剑吟”,显得有几分空寂。同时引入了诗题“悬剑”二字。山如“悬剑”,更体现出登高的艰难。有此思,难免带着几分沉重的,空寂的心情。一路走来,终于登山了山的高处,不由眼界大开,并发出 “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感慨。这是对人生的感悟。于此,诗思也从第三联的一抑,转向了一扬。而此扬,显得有些不可收拾。此处“方”字颇具玩味,言下之意,以前没有登上高处,并不“识远”。观黄莽的人生经历,是十分吻合他的心境的。是的,只有登高才能看得更远;也只有登高,才有机会看得更远;同时也只有登高,才能把天地纳于心中。
       黄莽的这首“悬剑山”,无论从结构安排,还是文采上来看,都不失为一首好诗。观黄莽一生的经历,可以说结尾一联,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他这个年龄,正是人生的大好年华,作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才俊,能登上悬剑山之高处,能没有几分豪气吗?(郑万才)





板凳
 楼主|发表于 2013-1-15 13:47:15|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狂野孤狼 于 2013-3-6 12:46 编辑

老丝瓜
——廖国华
皮皱九秋霜,藤湮三径雨。
谁言心已枯,中有丝成缕。
【赏析】
     丝瓜,为葫芦科攀援草本植物,嫩瓜可为蔬菜,成熟时里面的网状纤维称丝瓜络,可代替海绵作洗刷用,丝瓜络还可人药,也可作造纸、人造丝的原料。可见,丝瓜的价值在于两个时期,一是可作蔬菜的嫩丝瓜,二是成熟后形成丝瓜络的老丝瓜。此诗所写的老丝瓜,指成熟后形成丝瓜络的丝瓜。诗歌起句,“皮皱”,是老丝瓜最显著的特征,“九秋霜”,点明了时节。“三径”,用东汉蒋诩事。陶渊明曾有:“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之问,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诗歌起承,皮皱已老,秋深霜降,藤湮冷雨,创造一种恶劣的环境,为的是为转结蓄势,也在间接写“无为”。诗歌第三句突然一问,谁说心已经枯朽了呢?结句是对转句的回答,也是对转句的补充,中间的丝结成缕缕。丝成缕,这不正是老丝瓜的价值所在吗?在此,写的是“有为”,“可为”。诗人以老丝瓜自比,显然,错过了作为蔬菜可食用的青年时期,价值就只能体现在“丝成缕”的老年时期了。“皮皱”,不正如诗人脸上的皱纹么?“三径”,也是指诗人的三径,诗人由一个下岗的的工人,成为农民,此三径,是不得已的三径。“丝成缕”,丝,谐音“诗”。诗人作诗过万,这不正如老丝瓜的丝,成缕么?观诗人的一生经历,我想没有什么比“老丝瓜”更形象,更适合他自己了。(郑万才)




地板
 楼主|发表于 2013-1-15 13:47:25|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狂野孤狼 于 2013-3-16 12:48 编辑

云山月
——美洲  蒋培云
都梁五更月,朗朗照云山。
落夜高堂寂,望风游子寒。
一朝行客路,万里是乡关。
何处问归处,安心楚水南。


赏析:
       这是一首游子思乡的诗。情切而语工,堪为律诗上乘之作。从压韵的情况来看,作者用韵较宽,邻韵、近韵相互压韵,显然是放宽到了词韵。就当下的实际情况而言,以词韵替代诗韵(指平水韵),我觉得是可行的。目前这样处理的诗人也不在少数。放宽到词韵,还属于切韵、唐韵体系。放宽到词韵,因保留了入声字,还属于古韵范畴,这和新韵中没有了入声字是截然不同的。当然,如果这首诗压的是新韵,新韵中不存在邻韵、近韵的问题,自然也就没有跨韵之说了。但就此诗而言,我们不管作者用的是什么样的标准来压的韵,读来给人感觉“很压韵”,很有美感。我觉得这才是诗歌压韵的初衷,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不管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说,这都是一首好诗,是一首优秀的五律作品。
       从作者投稿的地址来看,诗人远在异国他乡。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是在所难免的。思乡,是历来诗人词家所表现的主题之一。在历代诗人作品之中,也不乏思乡的千古绝唱。而往往这“对影成三人”的月亮,则成为了思乡的载体,连接着两地的情思。月亮,是有情的,也是无情。他的有情,是把两地的情思连接在一起;他的无情,是无论你多忧伤,也无论你多么思念祖国家乡,多么思念亲人朋友,他都不顾你的感受,一样播洒着寒辉。
       诗歌题目是“云山月”,从作者自注来看,云山,当是诗人出生的地方,武冈云山。云山月,就是云山的月亮。而诗人在此所写的云山月,不是自己所亲眼目睹的月亮,而是怀念之中的,家乡云山的月亮。
       首联“都梁五更月,朗朗照云山。” 都梁,诗人自注,湖南武冈古称。诗人身在异国他乡,五更难眠,因此在想,都梁五更的月亮,目前应该是十分明亮地照着家乡的云山。在此联中,诗人以“五更”二字点明写诗之时是在五更,因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五更难眠,以此引出所要写的云山月。
       颔联“落夜高堂寂,望风游子寒。” 落夜,即入夜。高堂,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高大的厅堂,二是指父母。在古代的家庭里,父母的居室一般被称为堂屋,是处于一家正中的位置,而堂屋的地面和屋顶相对比其它房间要高一些,所以古代的子辈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说父母而叫“高堂”。故用高堂指父母居处,或代称父母。如李白《将进酒》有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送张秀才从军》有句“抱剑辞高堂,将投霍将军。”在此诗中,从对句的“游子”二字来看,显然是指父母。诗人在想,到了夜里,看见月亮皎洁地照着云山,父母现在应该正在思念自己在异国他乡的子女。也因子女不在身边,因而才会感觉“寂”。此寂是高堂的寂,也是诗人自己的寂。明明是自己在思乡,思念父母,却要说父母在思念自己。这在古诗词中,也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望风,在此为远望。《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有云:“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 李周翰注:“望风,谓远望也。” 在此诗中,诗人远在异国他乡,所谓远望家乡的月照云山,也只是一种假想而已,有一种“千里共婵娟”的意味在里面。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五更难眠,思念此时的月亮正照着家乡云山,因此更加忧伤,更加难过。当然,其他国家和中国存在时差,诗人此时不一定真能看见月亮。
       颈联“一朝行客路,万里是乡关。”这是诗人发出的感叹,一朝辞别故里,成为在路途中的行客,万里之外才是自己的家乡。此是感,是叹,也是无可奈何。诗人在此着一流水对,明白如话而真切感人。若不曾成为羁旅的行客,又岂能知道思念家乡的滋味呢?“一朝行客路,万里是乡关”,我想任何在外的游子都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尤其到了过节的时候,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那种心,会很痛很痛,难怪思乡成为诗人词家亘古吟咏不衰的主题。
       尾联“何处问归处,安心楚水南。”安心,诗人自注,为武冈云山脚下乡镇。必然是诗人出生的,居住的乡镇,也是诗人的故乡。此联上句是问,下句是答。什么地方才是我最终的归处呢?那就是安心,是楚水南边的安心。安心,在此不仅仅是指诗人的家乡,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安心之意。在此可谓一箭双雕。当然,如果不加以注释,一般读者是不会想到安心为地名的。读罢此联,给人一种落叶归根的感觉。亦或许是在外面漂泊太久的一种情怀吧!但人生有时就是这样,想,也只是空想,只是徒想而已。尤其是出外功成名就的学子,企业家,仕客,家乡,只在梦中,只在童年的记忆里。所谓的安心楚水南,也许也只是一时的兴致而已。就象高唱“大风歌”回乡的刘邦一样,家乡,对他而言,无非是一个过客罢了。
        此诗立意虽然有些陈旧,写法也很传统,但是其中所表现的情怀却十分真切,读来很感人。格调高古,哀而不伤,也是此诗一大特色。诗歌如不能出新,不能以新胜,那就只能以工取,以工胜。此诗就属于不出新,而取工的情况。尤其 “一朝行客路,万里是乡关。”一联,是可传之句也。我想,此联会引起每个游子的共鸣,也必然会使每个读者击节的。(郑万才)




5#
 楼主|发表于 2013-1-15 13:48:00|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狂野孤狼 于 2013-11-13 19:12 编辑

世局感怀
   马来西亚 黄献初
懵眼繁华后积尘,高楼蔽日且羁身。
窜梭朝野皆丘貉,漫道柴扉蕴竹筠。
朽木多因霪雨久,感时势促立盟新。
纷争社稷危黎庶,安俟乾坤执轶伦。

赏析:
       在谈此诗之前,我们必须了解诗人的一些情况。否则,读来可能会不知所云,一头雾水。当然,在此所谓的雾水,不关乎褒贬,更不是对诗歌本身的否定。
       黄献初,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在他空间日志《祖述南洋怀思》下,我看见有如下的对话。访者言:“先生写出了早期南洋华侨的爱国情操!”黄献初先生答道:“先祖父口传,但到了我这一代,‘祖国情’已感模糊了!”可见,诗人自己并非在中国长大的,他和出国的华人是有区别的。
        为一睹海外诗词的创作情况,我曾读过所有参加比赛的海外诗词,黄献初这首《世局感怀》的七律,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之一。因此,我便下载收藏起来。准备有空闲时写一篇赏析文章。没想到,当我想下笔时,困难却随之来了。诗歌虽好,读来却似懂非懂的,尤其在一些字词上,通过网络,也难查到相关的典故。因此,我就只能请教诗人了。在和诗人的对话中,才知道,他写的,并非中国,而是他自己的国家——马来西亚。在和诗人的对话中,诗人说得有这么一段话,“中国是大国,一举一动全世界都注目,而小国马来西亚发生的事未必会传到中国去,我确也没想到国情有别,倒让异国诗友读来大费周章,这点以后改善!”是的,国情有别,若读者一定要把此诗往“中国”二字上拉,读来可能会“搞不明白”在说什么。作为一个华裔,生在外国,长在外国,说的的外国语言。我想,他们学汉语,就相当于我们学英语、日语吧!应该有不小难度的。能把诗词写得这样好,是十分难得的。当然,这也正是中华诗词魅力之所在。作为一个华裔,对于中国,也许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特殊的外国”,当然,也是“特殊的家乡”。
       此诗题目是“世局感怀”,显然是诗人在感怀自己的国家马来西亚时局的动荡,这是铁骨铮铮的爱国情怀。从诗词的用韵来看,诗人在一些不能变通的位置上,用了入声字,显然用的是古声韵。
       诗人以“懵眼繁华后积尘,高楼蔽日且羁身。”半议论半叙述的形式开篇,“懵”和“蔽”字,笼罩全篇,让人直欲往下探索,是如何“懵”的,又是如何“蔽”的呢?在懵眼的繁华后面,堆积了灰尘,此尘,是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懵,有三种基本解释:一是一时的心乱迷糊;二是无知;三是欺骗。我想,在此诗中,三种解释都是通的,也是存在的。因此,“懵”在此诗中是有深意的。“高楼蔽日”,可见楼之高,楼之多。蔽,也有三种解释,一曰遮挡;二曰隐藏;三曰欺骗隐瞒。诗人敢写,能写这样关乎政治的诗,可见文胆,诗胆。当然,也许马来西亚和中国一样,文论自由。再者,我想诗人也不是政界中人物吧!在此种国情之下,诗人“且羁身”,似在逃避,也似乎很无可奈何。其实,这是对无可奈何的宽解而已。国家动荡,必然民不聊生,作为一个有气骨的,正义凛然的诗人,岂能不拿起手中的笔来呐喊呢?
       “窜梭朝野皆丘貉,漫道柴扉蕴竹筠。”如果说“懵眼繁华”,“高楼蔽日”是果,那么“朝野皆丘貉,柴扉蕴竹筠”则是因。第二联和第一联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丘貉,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语出《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筠,坚韧的竹皮,引申为竹之别称。竹筠,指的是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青色皮质,它是留青竹刻家施展才艺的介质。《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后以“竹筠”喻坚贞。王闿运《瞿学士妻吴氏墓志铭》:“薶此琳玉,以光厚夜;竹筠松尖,惠心无射。”白居易《赠元稹》有句云:“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筠。”李贺《湘妃》有句云:“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秦娥盖湘水。”也因有志之士漫道柴扉,才给了丘貉更多的穿梭朝野的机会。当然,蕴,是为了等待时机。出世,必然为了入世。当有朝一日,蕴足势力,蕴足实力,蕴足了气,必然一跃而起,一招致敌。给丘貉致命的打击。
        “朽木多因霪雨久,感时势促立盟新。”这一联是此诗最为精警的一联,也是此诗最出彩的一笔。用于此处,切题,切事,切诗,切情。可谓推陈出新的典范。诗人因担心国家的前途如朽木霪雨,因此盼望着“立盟新”,期望着新的,能掌握国家命运的党政产生。
        “纷争社稷危黎庶,安俟乾坤执轶伦。”直到尾联,诗人才道出原由。安,在此当为疑问词解,什么时候之意。俟,读sì,等待。轶,超过;伦,辈,类;轶伦,超出一般,超过同辈。此联的意思是,纷争的江山社稷,危害到老百姓,什么时候才能等待到能够执掌乾坤的,能够超过同辈的人出现。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强烈期盼,也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无比担忧。
        这样题材的作品,如果处理得不好,很容易成为口号似的老干体,读来必然枯燥无味。但观黄献初先生此诗,可谓形神皆备,有血有肉。于议论中抒情,于抒情中议论。诗思可谓情切,意切,火候把握得很好。得山谷瘦劲风格,颇耐咀嚼。




6#
 楼主|发表于 2013-1-15 13:48:04|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狂野孤狼 于 2013-11-13 19:13 编辑

郊野把酒吟
——周洪宇(翩然一叶舟)
把酒清流畔,邀风舞彩英。
诗笺为坝展,笔架是山横。
思纳乾坤气,乍成龙虎声。
休因擎日止,宇外更千程。
【赏析】
     这是诗人在野外饮酒所写的一首五律。起句直接入题“把酒”,尤其拈出把酒的地点是在“清流畔”。“清”字在此可谓妙用。此清,不但给诗歌定了调,同时也写出了饮酒之地的自然环境。清幽之地,雅趣之人,醇香之酒,何其潇洒自在。邀风而醉,可见一个“独”字。风舞彩英,风吹花动,诗人陶醉于其间,享受美酒,享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真是闲逸。有风有花,有山有坝,似独而众,热闹非凡。首联主要写饮酒的自然环境,二三联则从诗题中的“吟”字入手。“诗笺为坝展,笔架是山横。”此联大气豪放,作倒装看似乎更佳,即坝展如诗笺,山横似笔架。第二联诗人营造了“吟”的环境,有笺有笔,是为欲吟。第三联主要写思“吟”与成“吟”。最后一联,诗人没有去写如何把酒,如何吟诗,而是从“休”字落笔。休息用手托着太阳,不在吟诗,或许说已经吟罢。诗人看着天上,想着遥远的地方,想着更多的事情。诗人独自一人在天地之中,吟罢,饮罢,突然变得空寂起来。人停下来,总会想更多的事情,欲出尘去,还在尘间,自然就会有所思,有所烦恼。此联看似结得突兀,但细细品来,似隔还连,十分巧妙,余音袅袅,颇得禅趣。诗思清淡雄阔,舒展雅致,动静结合,着有我之境,我在其中,可堪上乘之作。(郑万才)




7#
 楼主|发表于 2013-1-15 13:48:07|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狂野孤狼 于 2013-11-13 19:14 编辑

七律·秋意
——乐正和
金风漫卷暮云稠,季候无痕络纬啾。
篝火烧残山径月,霜枫摇落玉潭秋。
陌头冷露侵衰草,柳岸渔歌唱晚流。
一岭黄昏迷望眼,寒星几点夜窗幽。
赏析:
       在说乐正和《秋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陆游的《秋思》: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陆游此诗,最工整,或许说我最喜欢的,莫过于“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一联。可以说,当今诗坛,最缺的就是此等气象,此等句子。从“篝火烧残山径月,霜枫摇落玉潭秋”以及“一岭黄昏迷望眼,寒星几点夜窗幽”二联中不难看出,乐正和的《秋意》是模仿陆游的《秋思》而来的。当然,有的人看见“模仿”二字,可能会从贬义、否定等词眼去想。其实,模仿、借用以及化用等,本来就是诗歌创作的方法,无所谓褒贬。
          下面来看看乐正和这首《秋意》。这是一首伤秋,感秋而喻人喻事之作。首联“金风漫卷暮云稠”一句,即为全诗定了伤感的格调。稠,即密,与“稀”相对。“暮云稠”,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是景语,也是情语。诗人在此没有写秋天的天高云淡,而是写浓云晚暮,这之中除了意境要求外,我想和诗人的年龄不无关系。络纬,虫名,即莎鸡,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名。李白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之句。宋无名氏《小重山》有“络纬声残织翠丝。金风剪不断、雁来时。”之句。季候,时节,季节。季候无痕,在此可理解为时间无痕,指时间过得快。金风漫卷,暮云稠密,络纬啾啾,时间无情地溜走。在此联中,诗人先写见,写远景,然后写听,写近景。
       “篝火烧残山径月,霜枫摇落玉潭秋。”一联,虽是模仿而来,但和陆游的“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一联一样工整有味,可谓推陈出新。我们应该肯定这样的模仿。当然,作为一个诗人,不能一直模仿,写出自己的风格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偶尔模仿好的句子,好的句式,我觉得是可以的,也是可行的。在此联中,诗人更多的是运用白描手法,多为景语。而陆游的句子,因“深巷月”、“故园秋”的出现,在景语中,注入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陌头冷露侵衰草,柳岸渔歌唱晚流。”一联,看似写景,其实诗人在此是以景写情,把情融于景。尤其“晚”字,不但和第一联的“暮”字呼应,也是诗人自己的“晚”,可以说这个“晚”字,是全诗的“诗眼”,也是诗人立意的关键所在。诗人伤秋、悲秋,哀秋,无不因为此“晚”,因为此“秋”。(我猜想,诗人当为一个高龄的老人)
         前三联多写景,多为“看”和“听”而来(若“看”是此诗的经,那么“听”则是此诗的纬),第四联诗人以“一岭黄昏迷望眼,寒星几点夜窗幽。”写景而结,而不是展开议论,让人多少有些意外。但观全诗,四联皆景而不显得繁琐,不显得冗沓,足以见作者对诗词的把控能力以及诗词功底。在用字方面也值得肯定,如残、冷、衰、寒等字,无不和全诗的格调相一致。可见诗人精工细凿的一面。
         此诗虽是模仿而来,但这样的模仿是成功的,是值得肯定的。融情于景,全用景语写情,是此诗的一大特色。把人事融诗于无形,是年之秋,也是人之秋,伤秋,也是伤己。全诗语言流畅,格律工整,布局有秩,用字考究,哀而不伤,无不带着几分雄阔,可堪上乘之作。




8#
 楼主|发表于 2013-1-15 13:48:09|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狂野孤狼 于 2013-11-13 19:15 编辑

七律次玉乐君正和《秋意》
王渊明
凭倚栏杆乡恋稠,疏林淡远鸟啾啾。
野云散尽山城梦,寒露凝成楚塞秋。
万里长烟悲落月,百年剑气铸风流。
漫天红叶待霜舞,寂寞东篱花影幽。

赏析:
      此是诗人所写的一首和诗,所和之诗如下:
乐正和《七律秋意》
金风漫卷暮云稠,季候无痕络纬啾。
篝火烧残山径月,霜枫摇落玉潭秋。
陌头冷露侵衰草,柳岸渔歌唱晚流。
一岭黄昏迷望眼,寒星几点夜窗幽。
综观二诗,似乎难分伯仲,各有千秋。但二诗的格调相差却很大,乐诗更加悲昂,王诗充满激情。但二诗有个共同点,那就伤秋而不失雄阔。而王诗的思想相较乐诗,显得更加积极向上,境界也更开阔。最让人称道的,是此诗虽然属于三应诗范畴,却不露三应诗痕迹,最是可贵之处。观当今诗坛,多少唱和之作,空泛无味不说,简直就是赤裸裸的,读来让人简直作呕。而王渊明此诗,全是形象语言、诗语写成,而又能看出和诗的痕迹来,正是其高明之处。
          凭栏独倚,乡恋稠生,疏林淡远,鸟语啾啾。不见愁,而愁在其中。以乐写哀,更添一倍哀,信也。首联有几分秋气,有几分灵气,寂寞于景中自见,一反被和之诗格调,可谓起得空灵也漂亮。观王、乐二诗,一着云稠,一着情稠;一以景起,一以情入。皆有特色。乐诗“络纬啾”,因啾而愁,愁更加愁,王诗“鸟啾啾”,啾里见乐,乐中有愁。
          “野云散尽山城梦,寒露凝成楚塞秋。”此联最为工整可赏,历来诗中最少此种气象。炼字精准,景中含情。格调也因“寒露”一词由乐转哀。“万里长烟悲落月,百年剑气铸风流。”一联,尤其悲壮。诗歌也在此联看出了和诗的端痕来。是豪语,也是劝语,在此作劝语看,似乎更恰当。“漫天红叶待霜舞,寂寞东篱花影幽。”此结最有余味。漫天红叶,一个美字了得。待霜舞,是红叶对自己命运的认可,不能改变命运,那么我们就得接受命运,一切顺其自然,与其哀而结束,不如悲壮地离开。把最美丽的自己,留给世界,美化人间,无悔,只因我美丽的来过。
          王渊明此诗,有情有景有气,真可谓情胜,景胜,气胜。相比原诗更胜一筹,但二诗皆为诗中优秀之作。三应诗,以不见三应痕迹者为上乘,王诗深得此理,此趣。必为当代三应诗中的佼佼者。




9#
 楼主|发表于 2013-1-15 13:48:12|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狂野孤狼 于 2013-11-13 19:16 编辑

[中吕朝天子带过迎仙客·泉林山庄野战游戏
                   ——刘居上
[朝天子]  狂暴,火爆。冲锋枪,迫击炮。奇兵突袭一声哮,人到刺刀到。赢的忘了形,输的也在笑,搂肩而去又拚啤酒了。意兴冲霄,更约明朝,“入死出生”原不过是小打闹。
[迎仙客]  把酒话滔滔,凑成主意高:何不把战争狂人都关到这山坳坳,让他们对嗥,任他们互咬,最后统统报销,世界也就太平了。

赏析:
        在读此曲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带过曲。带过曲,元曲制作中,用两三个同一宫调的小令联缀在一起以表达一个共同的内容,这种格式称为“带过曲”。带过曲是同一宫调的曲牌带过另一个曲牌。带过曲的作用主要是补充词意表达上的不足。带过曲往往形成习惯性的兼带关系。某一曲牌常带某一曲牌,它们一般押同一个韵部的字。带过曲与重头或么篇不同,后者是同一曲牌的重复。带过曲之间通常空一格。(百度百科)还有一种说法:带过曲,散曲小令的一种体式。小令本以一支为限,也有组织音律相衔接的两三支曲为一曲的,称为"带过曲"。初仅北曲小令中有之,后南曲也有仿效。有北带北﹑南带南﹑南北兼带各曲。观以上两种说法,我觉得百度百科的说法比较准确。带过曲,有别于小令,也不同于套曲。我认为是介于小令和套曲之间的一种特有的体式。
         了解了什么是带过曲,再简单了解一下诗词曲的一些差异。诗词曲,可谓同源而分派,各有特色。古人有诸如“诗言志”,“诗言雅”,“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庄词媚”等论。可见诗和词,在语言风格上是有所区别的。当然,这样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讲,诗的语言典雅,词的语言浓艳,曲的语言俚俗。诗词的表现手法以含蓄蕴藉为高,追求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反对一泻无余。而散曲却刚好相反,讲究写得淋漓尽致,不留余地。诗词多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而散曲则多采用直铺、白描等手法。可以说诗词与散曲之间,语言风格上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散曲在艺术特色上,语言更加通俗,形式更加活泼,表现更加直露。不但不忌口语、俗语、俚语,反而因口语、俗语、俚语而见趣味,是为特色。这有点象竹枝词,得竹枝味者方为上乘。同理,得散曲味者,才是散曲中的优秀作品。散曲,有其当行本色,可谓俚而不俗,大俚大俗,大俗大雅,以俗为雅,俗不伤雅。
         了解了以上知识,我们再回头看看刘居上先生的这首“中吕朝天子带过迎仙客·泉林山庄野战游戏”的曲子吧。此曲题为“泉林山庄野战游戏”,重点在“游戏”二字上。而这种野战游戏,多少带点商业气息,大家都是图好玩,只是游戏,不同于军事演习,更不同于战争。“朝天子”一开头,“狂暴,火爆。冲锋枪,迫击炮。奇兵突袭一声哮,人到刺刀到。”突兀而起,霹雳而下,若不看题目,还以为是一次真枪真刀的较量。而“狂暴,火爆”字四,却又带着几多游戏的成分在里面。曲人一来就把这种游戏推向高潮。然而,这种狂暴火暴的场面,毕竟是游戏,因此才有了下面的“赢的忘了形,输的也在笑”,本来就是游戏而已,尤其是这样的商业游戏,无关乎输赢,或许说大家都是赢家。因此,赢的在笑,输的也在笑,更忘形的还在后面呢,“搂肩而去又拚啤酒了”。“意兴冲霄,更约明朝”,看来参与者很钟情于这种游戏,玩一次有了收获,还想再玩第二次,第三次。人心是不足的,况且这种游戏有利可图,有酒可喝。读到这里,让人不由想起当今一些周边的争端,就如游戏一样,参与者收获甚微,却乐意参与,而真正的赢家,则是“组办方”,幕后的操纵者,就象此处的商家一样。但这样的“入死出生”,“原不过是小打闹”,只是一场关乎利益的游戏而已。
           带过曲“迎仙客”所写的,是游戏结束后去喝酒参与者所说的话。此“话”是“曲眼”,以下内容,皆从此“话”而来。“把酒话滔滔,凑成主意高:何不把战争狂人都关到这山坳坳,让他们对嗥,任他们互咬,最后统统报销,世界也就太平了。”这里,是酒话,是醉话,也是参与者对此战争游戏的反思。毕竟他们不是战争狂人,无非是一个游戏中的“炮靶子”而已。战争,往往是统治阶级的游戏,而战争中的人,大多都是牺牲品。这样的商业游戏,获利最多的,是商家。对于参与者,无非是图个乐,获点小利,并不是真正的赢家。因此才会反思:“把战争狂人都关到这山坳坳,让他们对嗥,任他们互咬,最后统统报销,世界也就太平了。”是啊,世界上没有了战争狂人,没有了战争,就真的太平了。
          观此带过曲,颇得散曲味,多口语、笑语写成。写得通俗易懂,发挥得淋漓尽致。轻畅欢快的格调就象此游戏一样。此曲,意在游戏之里,也在游戏之外。看似信手而来,实则在布局上颇为雅致。“朝天子”写游戏的火暴场景,似战争,又不是战争;“迎仙客”写游戏后的所说的酒话,是醉语,也不是醉语。观全曲,无论是输了的忘了形,还是赢了的忘了形,以及醉了的忘了形,都于“忘形”之中进行着。这就是游戏。




10#
 楼主|发表于 2013-1-15 13:48:15|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狂野孤狼 于 2013-11-13 19:17 编辑

游龙凤鸣(黄莽)
     山寂寂,夜悠悠。尔谓我友,吾为君酬。纵有宝马,皮帽貂裘。换取美酒,饮尽离愁。    明日难辞歧路,今宵几处相逢?操琴、暴雨狂风,宇宙吹来万壑松。
赏析:
        黄莽这首“游龙凤鸣”的词,是一首自度词。根据他自己的介绍,《游龙凤鸣》为琴名,一曰“游龙”,二曰”凤鸣”,音律变化多端。他自度的“游龙凤鸣”,共55字。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四平韵,下片换三平韵。上片一二、三四句对仗,五六、七八句可对可不对,三四句前二字可平可仄。下片一二句宜对仗,三句为逗字句。此词牌因被百度百科收录,因此有不少诗人词家,按照此词牌填词,听说还有填来参加比赛的。这在今人的自度词中,是十分少见的。
        黄莽此词,颇具音乐性,以幽美见长。据我所知,词人十分喜欢古琴,时常一个人边弹边演唱自己的诗词。曾经看过他操琴演唱自己的诗词,看他那陶醉的样子,好象十分享受。
        此词以“山寂寂,夜悠悠”二句起,营造出操琴的幽寂环境。而在这幽寂的夜晚,词人似乎是孤独的。在此孤独之中,却又似乎很享受这样孤独的生活。接下来的几句,“尔谓我友,吾为君酬。纵有宝马,皮帽貂裘。换取美酒,饮尽离愁。” 似词人的想象,也似词人的感叹,或许词人似乎是和知音在一起操琴。在这幽寂的夜晚,你可算得上我的朋友,我也为你而酬。或许,这琴,是为你而弹吧!因为,你是我的知音,你是我的朋友。因为你是知音者,我不用时时抚乱弦,更不盼周郎顾。而此中的你,似有似无,似真是假,亦有亦无,亦真亦假。我想,真正的知音,是能产生心灵感应的吧!我相信,词人也应该相信吧!孤寂中,因为有所思,并不觉得寂寞。因为是知己,是知音。有知己,有知音。因此,词人便大方起来,纵使把宝马,甚至衣服帽子都换取美酒,也要醉上一场。是何等的豪情啊。有知音在,词人不顾一切,只为醉上一场,甚至卖了衣服。读到此,不由让人想起太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洒脱。从“离愁”二字来看,词人是怕失去这样的知音,这样的朋友的,因此才“愁”。此愁,是不舍的“愁”,是担心离去的“愁”,
         词的下片,“明日难辞歧路,今宵几处相逢?”更是证明了上片为词人的想象。“明日难辞歧路”,不曾相逢,谈何辞呢?今宵都没有相逢,又何来明日的辞别呢?今宵的相逢,是在意识中,在幻想中。似相逢,又没有相逢。是梦,是幻,如梦,如幻。因此,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词人在想,在期望。词人所思恋的这个人,是词人的朋友,是词人的知音。罢了!罢了!本就如梦如幻,非梦非幻。词人突然间似乎明白了什么,因此一下把词情拨到了高潮:“操琴、暴雨狂风,宇宙吹来万壑松。”是希望,是无望。是希望之望,也是无望之望。似陶醉,似潇洒,亦或许自作陶醉,自作潇洒吧。
        全词似梦似幻,如梦如幻,似真似假,不真不假,正象操琴者的心一样,象词人的心一样。
        此词的起和结,安排得很好。幽寂而起,奠定了词的格调,嘎然而结,更是余音袅袅。而上片,作词人的想象来看,更加合理。不曾见,因此才寂。不曾见,想象中有人陪伴。是梦,是幻。此梦,此幻,更显出词人的孤寂。词正如题,如龙之游,时隐时现,如凤之鸣,清音绕梁。是词心,也是琴心;是词心,也是人心。孤寂中,有几分清高,也似乎有几分无奈。词句多从太白诗句化来,却十分自然,读来是一种享受,可从词中体会到音乐的美,琴声的美。(郑万才)




11#
 楼主|发表于 2013-1-15 13:48:17|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狂野孤狼 于 2013-11-13 19:17 编辑

赏析杨发兴《咏太阳》

咏太阳(杨发兴)
通体亮晶晶,虚空走未停。
黄昏将落土,犹照半山明。
赏析:
         说到杨发兴先生,不得不提他对新韵诗词所作出的贡献,先生花了几年时间与心血,通过和全国数十位诗人相互来信探讨,以及自己的研究,出版了《中华今韵》一书。先生的精神,以及对新韵诗词的执著,是让人敬仰的。笔者曾作《汗水后的回报,兼容中的独立——杨发兴先生〈中华今韵〉读后》一文评论过,在此不再赘言。
         我曾经评论过先生的《鸿泥三集》,并以“淡有味,清见雄”六字来总结先生的诗词风格。先生的《鸿泥四集》,虽有好诗,但总体来说,远不如《鸿泥三集》。四集中的诗词作品,有不少是网络临屏而作的,因此随意强,总感觉少了些诗味。或许,是先生对诗词的探索吧!临屏,可以说是当代的三应,作的人多,好的少,随意性强,总体感觉空洞乏味,正是临屏诗词的不足之处。杨发兴先生虽是诗词前辈,也难脱此樊篱。
       《鸿泥四集》中,最让人称道的,或许说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这首“咏太阳”的小诗。诗虽小,却写出大境界。这首诗,是先生2009年8月作的,此时先生已是81岁高龄了。初读此诗,感觉文词上略有些粗糙,但不缺气骨。宋人刘攽在《中山诗话》中说:“诗应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是的,此诗以意和气取。起句“通体亮晶晶”,写出太阳的本质特点;承句“虚空走未停”,关键在“未停”二字上,“未停”是眼,也是一种不懈的追求,是一种坚持的精神;转句“黄昏将落土”,黄昏,是太阳虚空不停歇地走,快要落山的时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曾见有学者认为此处的“只是”,应该作“正是”解。可见,黄昏的太阳,是美丽的。到了快要落山的时候,“犹照半山明”的精神,更是可贵又可敬的,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诗中“落土”,“半山”等字词,是有深层意思的。
       小诗短短四句,句句写物,字字言情,以物托己,是物是己,物是己,己如物,颇得咏物神髓。观杨发兴先生对新韵诗词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时下诗词“双轨制”的并存,和先生所处的年龄,先生不正象这首诗歌中的太阳,“通体亮晶晶,虚空走未停。黄昏将落土,犹照半山明。”吗?
      全诗咏物言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即离即合,明白如话而不失风骨,思想积极向上,颇有余音,可以说是先生充满自信的人生写照,读来精神,耐人寻味。“黄昏将落土,犹照半山明”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12#
 楼主|发表于 2013-1-15 13:48:19|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狂野孤狼 于 2013-11-13 19:18 编辑

评罗衷美《秋山漫兴》
文/狂野孤狼
秋山漫兴(作者:罗衷美)
楚山几度望燕山,万里风云动玉颜。
海气东来侵故垒,天兵南下制新蛮。
穷年渴酒思黄鹤,盛世贫居访白鹇。
一任秋光淹野老,国多猛士踞雄关。
      
     此诗是作者参加一个网络活动,初选被淘汰的作品。对于此诗,有人说为佳作的,也有人说离题偏题的,还有人说作者属于初学者的。那么,到底此诗怎么样?是不是真象人们所评论的那样,离题,跑题,或许说作者是初学者呢?
     在参加活动之前,我就读过此诗,当时还提出过:“一四两联佳。中二联若能精工一联,就能把此诗提上一个高度。尤其起得十分漂亮”的评论。”因此,知道是谁的作品,初选没有通过,的确让人有些意外。我评论一首诗歌的好坏,一向不去看是谁的作品,而只看诗。
     此诗是《九州诗词》副主编,也是“首届聂绀弩诗词奖”提名者之一罗衷美先生的作品。当然,作者也不象有的读者所说的,是初学者。就我所知,作者最擅长的,好象就是七律。因读的不多,姑且这么说吧。
     因为在网络上大家对此诗的争议很大,因此有几个朋友问过我此诗。同时也和朋友在QQ上交流过此诗。今整理一下,就算作评论吧。
     要说此诗,还得从“秋山漫兴”四字说起。首先是秋,第二是山,第三是漫兴。秋,无外乎秋天;山,山峰,山峦。这个都没有什么争议。有争议的,是在“漫兴”二字的理解上。何谓漫兴?当今网络发达,不知道的东西,大家都喜欢百度。当然,百度搜索来的,也不一定都是准确的,只能作参考。我们先来看看百度搜索出来的,对“漫兴”一词的解释:漫兴,谓率意为诗,并不刻意求工。由此可知,所谓漫兴,就是诗人率意作诗,重点在一“率意”上。关于有关“秋”,有关“漫兴”的作品,我们可能最熟悉的,是老杜的《秋兴八首》。了解“漫兴”一词,我们再回头看看题目“秋山漫兴”,显然,须和秋、山、漫兴三者有关联,缺少一点,都应该算是离题。
     那么,罗衷美先生的这首“秋山漫兴”,是不是真的象部分读者所说的那样离题了呢?我们先不下定论,来看诗。
     诗歌首联“楚山几度望燕山,万里风云动玉颜。”要欣赏此诗,我们必须先深入弄清“楚山”和“燕山”在此诗中的深层含义。只有弄明白了“楚山”和“燕山”在此诗中的深层含义,才能知道起联的妙处。楚山,山名,即荆山。在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文选·颜延之<北使洛>诗》:“振檝发吴州,秣马陵楚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昔四皓隐於楚山,即此山也。”楚山,泛指楚地之山。宋张孝祥《满江红·于湖怀古》词:“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 明高启《送王助教归临川》诗:“梦中燕月冷,望里楚山微。”诗人是湖北人,因此才有起句“楚山”之说。燕山,为中国北部著名山脉之一。自古便为战略要地。在军事中也很有地位,古代与近代战争中,常常是兵家必争之地。燕山山脉是华北平原北部的重要屏障,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与冀东人民一道,依靠燕山山脉的复杂地形,开展游击战争,并以雾灵山地区为中心,创建了冀东抗日根据地。燕山,因离祖国的首都北京很近,因此还能让人联想到首都北京等。因此,“楚山”和“燕山”,在诗中是属于暗用典故,“楚山几度望燕山”,是有深层含义的。几度,说明一个“多”字,而一个“望”字,则引出了对句“万里风云动玉颜”。楚山望燕山,可望,也不可望,显然,是虚笔。是诗人想象的笔法,并非是楚山真能望燕山。因为太远,不可望;因为真实的存在,因此也可望。因为远,才有了“万里”之说。望见祖国“万里风云”,形如战争爆发,因此使诗人 “动了玉颜”。此动,是忧国的动。
     颔联“海气东来侵故垒,天兵南下制新蛮。”是从首联“风云”二字而来。显然,在此诗人也是用了典故的。在此不作探讨。此联亦实亦虚,非实非虚,是诗人“望”而来,也可看作是诗人见“万里风云”后的想象之笔。
     颈联“穷年渴酒思黄鹤,盛世贫居访白鹇。”是诗人引入的情思。亦或许是诗人对“万里风云动玉颜”的无可奈何。毕竟诗人不能左右“万里风云”,更不是国家政界的什么人物。动玉颜。也无非是愤慨,空动而已。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平。看见“万里风云”,“海气东来侵故垒,天兵南下制新蛮”。而诗人呢?能做什么?只能“穷年渴酒思黄鹤,盛世贫居访白鹇。”这看似是一种自我的嘲弄,其实恰好从反面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之心。也许诗人高妙的,就在于此。当然,在此联中,字词方面并不见什么出彩,特别之处。总体来看,感觉似和全诗的格调还略有些不协。
     尾联“一任秋光淹野老,国多猛士踞雄关。”是从第三联而来的。同时此处的“秋”字,也为全诗点了题。因此,此诗并非有的人所说的离题什么的。在章法的安排上,也是十分合理的。
     全诗不落脱臼,当在思想上取胜。总体来看,一、四两联最佳,第二联也不错,第三联稍微弱一点。但并不影响此诗为一首优秀作品。有人说是好诗,不是没有道理的。同时也印证了一个事实,往往被争论的诗歌,大多为好诗。有人理解了其中的妙处,自然说是好诗,有人没有理解,自然就否定。“一百个读者心中,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往往所谓“问题”处,恰是妙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快来读读这20首春的经典诗词,和朋友一同享受最诗意的春天吧!
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汲取诗词智慧,过顺其自然的生活
诗词点评选集(38)
8首惊艳千年古诗词,看一眼让人沉醉,品一首让人回味,你读过否
诗词鉴赏专题讲案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三十五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