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球是圆的”真的是很令古人惊讶吗?
userphoto

2022.05.30 广西

关注


总是有人说中国古代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说什么是传教士“带来”的,真的如此吗?

这一论断只有当中国古代对天文历法一无所知,以至于才需要从未建立过天文台,也未学过天文就能制定历法的欧洲传教士利玛窦专程来中国“教导”中国人,此说才能成立。

说起来,现在的中国人好似不认识自家祖先了,就像是以身为外人的角度看中国,思维方式如同西方人来理解自家中国。不过,倒也能理解,毕竟现代教育都是西化教育,一向痛斥华夏文明中心论为极端狭隘,要用西方中心论以蛮夷角度理解中国分析中国才是“科学”。

真的,这说法只是感觉挺荒谬的!

但,别忽略了真实历史里西方才是自古落后的那方,在无天文台的情况下,西方是制定不了天文历法的。因为这些知识的积累形成是需要千百万年的,也不是说有了望远镜就得到了答案,更不可能通过抄袭资料复制在脑子里就能明白的,没有天文观测实践,也就没有积累的经验,又谈何告诉中国人呢?

图 “农历传教士编著说”是荒谬的


那么,倒是要问一问,相比之下的中国和西方,谁更需要这些天文历法知识?到底谁的天文历法更先进?谁的天文台最先建立的?如果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天文观测历史的中国,却连基础天文常识都不懂,这就不令人感到奇怪吗?!那古代中国还制定什么天文历法!写什么历史!

若是连中国人都不算懂天文的话,那这世上还有哪个国家能比中国人更懂天文?更懂历史?如果中国都不算懂天文历史的国家,除了中国以外,还能找得出一个地方来指导中国人吗?如果说有的话,烦请先把千百万年天文观测记录拿出来,再把历史记录拿出来再说吧!

在说之前,我们先来讲讲三个汉字的大致意思吧,因为汉字简化合并以后,其中两个很少知道。

这三个汉字是:暦、歴、历。(用法很多,这里只是大致提一下涉及到天文含义的内容。)

1、历。古无此字。为“歴”之简化字。本义:有所经过。同“歴”。又作“歷”字。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歷,过也。从止,厤(lì,古历字)声。”形声字。本义是经历;经过。

比如《书·毕命》:“既歷三纪,世变风移。”经历了三纪岁月,世道和风俗都改变了。

2、歴的用法很多,只说几个。

(1)行。《广雅·释诂一》:“歷,行也。”

比如《战国策·秦策一》:“伏轼撙衔,横歷天下。”高诱注称:“歷,行也。”横历天下,就是横行天下。

(2)列次;依次列出。《广韵·锡韵》:“歷,次也。

比如《楚辞·九章·抽思》:“茲歷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向你依次列出了这些衷情,你装聋作哑听也不听。

(3)歴,同“曆”。这个用法很关键,因为这关系到这两个字的实际应用。

《广韵·锡韵》:“歷,或作曆。”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歷,字亦作从日,厤声。”

有两个用法:其一,历法。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

《易·革》:“君子以治厤明时。”也指记载岁时气候的书,比如日历;万年历。

其二,寿命。也指“天数”。《汉书·诸侯王表》:“故曰,周过其歷,秦不及期。”

图 歷字的小篆写法

3、曆。读lì。

《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曆,厤象也。从日,厤声。

《史记》通用歷。”郑珍《说文解字新附考》:“按:歷乃曆象本字,非通用也。”形声字。本义是指推算日月星辰运行及季节时令的方法。

《玉篇·日部》:“曆,象星辰,分节序四时之逆从也。”《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淮南子·本经》:“星月之行,可以曆推得也。”高诱注称:“曆,术也。”

本义之外,曆还有几个相关用法:

(1)治历法的人。《庄子·齐物论》:“自此(三)以往,巧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成玄英疏:“从三以往,假有善巧算曆之人,亦不能纪得其数,而况凡夫之类乎!”

(2)历书。《史记·孝武本纪》:“草巡狩、封禅、改曆、服色事未就。”《旧唐书·曆志一》:“玄宗召见,令造新曆。”

(3)年代;寿命。也指“天数”。《玉篇·日部》:“曆,数也。”

比如《汉书·诸侯王表》:“周过其曆,秦不及期。”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武王克商;卜世三十,卜年七百,今乃三十六世,八百六十七岁,此谓过其历者也。”不及期,谓不及百年。百年曰“期”。

(4)数,数目。《管子·海王》:“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此其大曆也。”

(5)用以录记的簿册。宋苏轼《修身曆》:“子宜置一卷曆,昼之所为,莫夜必书之。”相当于修身日记。

图 曆字的小篆写法

所以,我们会发现:“曆”是“歷”的分化字,专指历象(日月星辰运行之象),“历”是歷、曆的简化字。因此,用到“历”字的繁体字时,如果用“歷”,不管是经过、经历的意思还是历象之意,都可以说得通,而用作历象来用时,用“曆”更准确。

历、歴、暦三者使用时的区别是:歷与曆两字用义用法并不完全相同,但“歷”字可以通用。

另外,当“历”作经过、经历讲时,繁体必须用“歷”;作历法、历象、日历讲时,繁体用“曆”字则更准确一些。

其实很好记,与足(“止”的本义)相关的,用“歷”,与历象(太阳)相关的,用“曆”。

因此,大家要明白一点,只有确定了暦法,才能写歴史,歴史歴史,暦法下的逐日逐月逐年的歴史记录,也才能写下个人的经歴(历)。

试问,当时除了中国记载歴史,还有其他地方记录历史吗?没有。以至于很多国家地区需要看中国的历史记载才能知道它们自己的过去。

好了,谈谈天文里地球倾斜角度的事情吧,这在古代很早就有了记载。

现代天文观测地轴倾斜约二十三度,这一点古人早已发现地体有地势倾斜的问题,《慎子》有云:『天形如弹丸,其势斜倚。』这说明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历史悠久,慎子才能知晓天形如弹丸(圆形),周以前已知地体为弹丸形。

所以,部分现代人不知哪里养成的毛病,似乎把古人当做白痴笨蛋,真的认为天天观天测地的祖宗是傻瓜,以为“地球是圆的”这类知识是西方“带来的”,天天二十小时月月年年的震惊于西方“传入天文”这一故事当中,也不想一想中国自古非常重视观测天文,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如果我们不知道,不是祖宗无知,那是我们无知,我们无知于不知祖宗写下来的天文历史早就记录好了,不知道去看,也不知道好好学习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偏偏致力于歪曲古人理解编造谎言让祖宗背黑锅,意图制造“华夏文明西来说”,不知道身为中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们再好好看看祖宗是怎么写的,到底懂不懂“地球是圆形”的,这事情真的很令古人震惊吗?!

满清康熙所写的《康熙几睱格物编·地球》云:“自古论历法,未尝不善,总未言及地球。北极之高度所以万变而不得其著落。自西洋人至中国,方有此说,而合历根。可见朱子论地则比之卵黄,皆因格物穷理中得之,后人想不到至理也。”

康熙说“地球”是西洋人到中国以后才有此说的,而朱子所说地如卵黄却不是至理,事情真的像康熙所说的那样,中国人古代不知地体是球形的吗?而且,“地如卵黄”之说真的有问题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籍里对天体地体的描述

汉代《张衡浑仪注》中的“浑天说”相比《慎子》的“天形如弹丸”更加详细论述了天体如弹丸的内容,云: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

大家仔细想想,“浑天说”里的这句『天体圆如弹丸』不就是从《慎子》 『天形如弹丸』发展而来的吗?

“浑天说”理解天地是这样的:天体圆如弹丸,地体如鸡蛋中黄,天大地小,天包着地,犹如壳里裹着黄。天与地各自都乘着气立的漂浮着。

好的,“浑天说”已经明确写了“天体圆如弹丸”明白天体是球形的了,地体如“鸡子中黄”意思只是天之包地而已。

以上除了在古代天文书籍有所论述,这类知识在中医、道教中也有对日月地等星体的描述: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记载:“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宋代《钟吕传道集》中“论日月第四”也有论述:

吕曰:“东西出没,以分昼夜,何也?”

钟曰:“混湾初分,玄黄定位。天地之状,其形象卵。六合之中,其圆如球。日月出没,运行于一天之上、一地之下。上下东西,周行如轮。凡日之东出而西,未没为昼;西没而东,未出为夜。是此日之出没以分昼夜也。若月之出没,不同于日。载魄于西,受魂于东,光照于夜而魂藏于昼,积日累时,或出或没,自西而东。”

可知,中国古人是一直喜欢探讨日月星体这类问题的,并且历代皆有所发展,都有共识如:天体地体象卵圆球形,日月运行于太空之中,地球为大气层包围着,由大气托举着,悬浮在太空中。

道教典籍中对宇宙星体日月的描述:

道教《灵宝经》:“天地之形,其状如卵。六合之内,其圆如毬。日月出没,运行于一天之上,一地之下。上下东西,周行如飞轮。”

《玄门宝海经》:“星形正圆如丸”。

大家看看以上道教典籍里都已经清楚写了天体地体星体“其圆如球”、“星形正圆如丸”,写的明明白白的了,古人清楚的很啊!

还可以看出来这些知识是一脉相承的,各处典籍里都有,至少古代读书人不应该不知道,古代文人也时常讨论这些内容的。

关于这一点,在西方传教士抄袭中国天文的书籍里也留下了痕迹。

比如:南怀仁的《坤舆格致“略说”》里提到的地体圆形和用词“天球”皆为中国浑天说变体,更加证明所谓的传教士传入“地圆说”是胡说八道,反而是明清传教士在学习抄袭中国天文学说!

图 南怀仁的《坤舆格致“略说”》01

图 南怀仁的《坤舆格致“略说”》02


上图南怀仁的《坤舆格致“略说”》中的《坤舆图说》的文字内容是:“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为一球居于天球之中。诚如鸡子黄在青内。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而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故天有南北二极,地亦有之。天分三百六十度,地亦同之。”(也有些错误就不说了啊!)

看看以上用词解释皆是中国天球概念,还说什么“鸡子黄”,这不就是“浑天说”嘛!

还有什么“天既包地,则彼此相应”,这不就是正宗的古人理解,“浑天说”的“鸡子中黄”就是指的就是天包地。

再有“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而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故天有南北二极,地亦有之。天分三百六十度,地亦同之。”

“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对天地运动的综合总结,从来不是今人所误解指责的“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种简单理解。


扬雄《太玄经·太玄莹》曰:“天圜地方,极植中央。”

《吕氏春秋》中的“季春纪”有说到“天道圆,地道方”。

《吕氏春秋·圜道》曰:“日夜一周,圆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圆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圆道也。”

圜【huán】(通“圆”)道,这里描述了自然界的各种“圆道”现象,所谓:“圆道即是循环之道”,古人认为宇宙和万物永恒地循着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的发生、发展、消亡,都在环周运动中进行。

循环之道是一切生长衰亡的基本法则,宇宙万物无不遵循四时(春夏秋冬),五行(木火土金水)结构而“周流六虚”。各自形成首尾相贯的时空循环圈。

邵雍著《皇极经世书 -- 观物外篇衍义》:

“圆者星也,历纪之数其肇于此乎?方者土也,画州并土之法其仿于此乎?”

以上说的“地方”指的都不是地体的形状。古人从来没说过是地体是“方”的。

天圆地方简单理解为:

“天”作圆周运动,故“天圆”,以观天象,测天文,画星图。

“地”有四个方向,故“地方”,以察地理,测方位,画地图。

“天圆地方”,从《易经》的角度来分析,“天圆”指的是:天时,即时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地方”指的是:地理方位。古人在讲方位时,会用“四面八方”来表述,也就是“地方”。

所以说,“天圆地方”就是指时间和空间。

因此南怀仁的《坤舆格致》中的“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而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故天有南北二极,地亦有之。天分三百六十度,地亦同之。”不是来自于西方,是来自于中国本土,应用的也是中国本土文化概念,更不需要传教士南怀仁来解释教导这些文化知识。

况且,这里运用的是有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地相应,再到天地相类,理解成也就是天文天球系统,才能进行天文地理测量。这也不可能是传教士南怀仁能够想出来的内容。这些内容是要被西方教会否定的文化知识,即便在今天由基督教发展出来的西方科学教也是不怎么给予承认的。

此外,还说了“天分三百六十度”这就是从中国古代一周天365.25度化用改变而来的,自明清以后天周度数改成了三百六十度。可是今天学西方教育时,能说出来为什么圆周是三百六十度吗?

不能吧,可是这里传教士南怀仁却说了,因为说了就知道圆周三百六十度的根源是在哪里了,肯定不是在西方,也不可能学西方,那就是在中国学的,是中国起源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圆地方”表示古人不知道地球是圆形?请还中国历史以清白!
清代康熙版《天文正义》
清代天文学概述zz
李弹花讲历史:三代的历法天文学成就考(上)
方士的学术与道家
(临用)(两材料)关于“中国古代天文”“观象授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