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七一、就身了身 以物付物
        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才能出世间于世间。

  【译文】

  就自己整个身躯了解自我的人,才能用万物付与万物;还整个社会给世上所有人的人,才能在世间超脱世间。

  【注解】

  一身:一个躯干。《论语·乡党》:“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指整个身躯。见一三一【注解】。谓独自一人,指自我。《战国策·赵策三》:“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令众人不知,则为一身。”

  了:〈动〉本义束婴儿两臂。手弯曲。《说文》:“了,尥也。从子无臂象形。”按,犹交也。手之挛曰了,胫之絷曰尥。假借为“憭”、“悟”。懂得, 了解,明白其意思。《世说新语》:“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

  付:〈动〉本义给予。《说文》:“付,与也。”《广雅》:“付,予也。”

  天下:四海之内,人世间,全社会。全世界,所有的人。见○六○【注解】

  【评语】

  因著自己一身而能彻悟了自己一身的,才能以万物对万物,才不致把万物把持在自己手中而任意使用。能放弃这一私念,让万物各得其所,就可使自己有享用不尽的自然好境。比方说,高山仅管高,沧海任它深,乃至松树的坚直、荊棘的弯曲,各尽其物的本分,这样就足供自己之用了。把世间所有的一切,恨不得都归自己所有,这种无限的欲念,使人终身不得安闲及满足。所以我们要彻底看透悟透,绝不对万物再起强求的思想。于是以万物付给万物,还天下于天下人。佛家认为世事变幻无常,是一个由烦恼与劳苦交织的火窟,假如不及时跳出就得不到安乐,所以佛家才主张遁世任行,到深山去修行。然而修行除深山之外,就别无其他理想环境吗?道无禅师说:“生死不可厌,涅槃不可欣;此时与此地,生死两离分。”总而言之,世间是生死的苦境,涅槃是常乐的净土,但是这也不是各有分别的,只是能摆脱厌弃欣喜之念,在生死的世间常存,因此自然会有涅槃享受的妙乐,这就是所谓的“在世而出世”。说到“以天下还天下”的英雄豪杰,他们也都是“在世而也能超世”,所以才能享受到自由自在的妙乐。古语说“在三阶之中坐二阶的晚间纳凉”,就是超出欲、色、无三界与生死苦界的良策。超三界是佛法的目的,三界之外别无他处,只要能消灭贪、嗔、痴三毒,就可意味到超三界的人生乐趣。把这个道理引之于常人生活,即一个人不能总是在现实的尘世中忙忙碌碌,应该跳出自我的圈子去考虑问题,逃脱功名利禄的缠绕,以使精神自由自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品味人生
就身了身以物付物
空海法师:老子道德经心声(六)
正文 就身了身 以物付物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四十五章
​ 吾日三省吾身:2019-08-16-33-星期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