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为音响发烧友,也许我已经落后了

 

                                       

我读小学时就开始玩矿石收音机,初中时迷上晶体管,被人称为“半导体”。由于白天一有空就看电子书,自己设计电路图,晚上电来了就插上电烙铁开焊,忙得不亦乐乎,严重影响功课,没少挨过父母的骂。为了买几颗处理品的晶体管,利用假期到工地去做小工,赚那一天可怜的0.5元人民币工钱。。。。

文革停课后不久又进一步迷上电子管,自绕输出变压器,用几个6N16N2和两个6P14组装起“威廉逊”推挽式放大器,接上用十二吋纸盆喇叭自制的音箱和十五瓦高音号筒喇叭,用电唱机作声源,听起音乐。其实那时搞电子管扩音机,并不是认为胆机更优越,而是买不起大功率晶体管,电子管更便宜、更易获得,而且有现成的标准电路。晶体管高传真放大技术那时还不太成熟。

当时偷偷听的是“花好月圆”、“紫竹调”、“步步高”、“彩云追月”、“春郊试马”、“采茶舞曲”、“花儿与少年”、“江湖水”、“二泉映月”、“天鹅湖”、“喜洋洋”等“糜糜之音”。当时觉得太享受了,跟广播里整天播的“8个样板戏”相比实在好听太多。

经过停课闹“革命”的磨练、插队落户的煎熬、上调当工人的喜悦后,总算作为一个“可教育好的黑7类子女”,“光荣”成为工农兵学员。在学校一不小心被老师发现,进了校广播站,不但管起设备,毕业后还留校继续当“站长”。那几年里用废旧零件组装、调试、维修了不少电子管、晶体管扩音机,为舞台扩音还做了几套音柱、无线话筒、调频通讯机等。还业余进修了个电子工程专业。

由于转干时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不久便调离广播站进了机床数控科研组,上了讲台。那几年沿海渔船走私严重,为买便宜的收录音机,我骑自行车跑几十公里到海边渔民家去。从收录机里听到邓丽君、黄安等歌星的港台民谣,“思乡曲”、“绿岛小夜曲”,还有那么多朗朗上口的校园歌曲等,跟国内男女美声唱出的革命曲调是那么的不同。

形势发展很快,又赶上出国潮,几年洋插队后,成了澳大利亚华人。二十多年辛苦后,已是退休年龄,不再为温饱而挣扎,闲暇之余又玩起了音响。不过悉尼玩音响的条件比国内好得多,不需要动不动就要掏空腰包倾其所有去买喇叭、放大器、解码器、CD机、DVD机等。只要在规定扔大垃圾的时间,开着汽车到路上兜圈,就能捡回需要的废旧器材。什么电器都有,只要你会修,就放心大胆去捡。

我在不久前就捡了不少音响器材,有英国、德国、日本的音箱,有索尼STR-AV1070,每声道200W放大器,松下的5碟音响(SC-PM17),DVD机,JVC150W放大器等。就算不去捡,买一套放大器也不贵,最近我买了台2011年产的安桥HT-R6485.1声道,每路160W)原价800多,我只花不到400澳元就买下了(之所以降价是因为市场上推出了数码功能更强的产品)。其实这台安桥机型已有宽带网络基本功能,译码器与最新的蓝光高清数码相兼容,具备iPhoneiPod控制联接功能。两年没卖出,商家就半价清仓,音响器材的更新换代速度真不亚于电脑。我不理解国内的音响发烧友怎么要花那么多钱去买那些所谓名牌二手老音响产品呢?你看会有人花高价买名牌二手电脑吗?

其实我也捡到过不少中国产的喇叭和放大器,说实话水平差太多了,解剖了解一番后,只好再转身扔出去。希望不久的将来,中国产的高级音响产品也能走入国际市场。日本的产品就大不同,我看到不管是安桥还是先锋、雅马哈、健伍、索尼、松下的产品,都不错,跟欧美的产品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前几年曾回国内搞了几年机电技术开发,也在国内花近万元买过一套丹麦某公司在中国组装的胆石机,当时我被那小小音箱居然能发出50-60HZ的低音给怔住了,一时也搞不清这东西到底值多少钱,只觉得比那动不动就要几万几十万的高级音响实惠很多。回来后,在电器店里跟那些日本音响一比,就觉得差距大,不但音质不能比,数码功能太少,性价比差太多,在悉尼根本卖不出去。健伍、松下的两声道带书架式音箱和CD机、USB功能、20个预选数的数码收音、两路每路100W功率的HI FI机才不到200澳元(相当1000元人民币左右)。索尼同类机才卖150-180澳元左右。

听音乐,其实就是一种酒足饭饱后的消遣,轻轻松松的享受就是了,何必要搞得那么累,发那么多烧,花那么多血汗钱?什么胆石之争?什么欧洲旗舰?我看日本“萝卜干”石机的性价比远高于那些欧洲二十多年前流行的昂贵、耗电甲类胆机。

我看到身边很多电子工程师从电子管过渡到晶体管时被淘汰了;晶体管过渡到集成电路时,也有一批人被淘汰;从集成电路进入电脑后,又有一批人被淘汰。。。。与此相反的事出现在中国的音响发烧圈里,是电子技术发展到高度数码化的今天,库存的电子管又复活了,于是胆石之争开战。也许我老了,也许我落后了,我怎么就不理解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会沉迷于摩电源线、名牌讯号线和名牌金、银、铜喇叭线的争论中去呢?

当然喇叭的摆放和座位安排会影响立体声效果,听音室内的适当装修、家俱摆放位置,消除谐音、驻波等,对低音的真实重放会有很大帮助,这些工作可以多啄磨,多探讨。

再说一度被吹得入了神的“环形火牛”和超大欧美电解电容,是不是真的就那么“补”呢?谈到这,想起我95年时以300澳元从朋友那转让过来一对德国Audio Field大音箱,为配套,从悉尼电脑圈的朋友手上买了一台广州产带环绕声的放大器,前面两路每路200W。当时卖家就拼命吹那个超大超重大环牛和那对20000UF的欧洲电容,还有那些个大功率MOS管组成的新功放,看看才200澳元价格(那时是我两天的工资)就买下了。回去用自己熟悉的片子一听,觉得高音有,拌奏的沙锤声挺亮,但有点变音;中音跟原来自己做过的电子管放大器比,有点蒙,但唱词还都听得清楚;低音很重,很闷,跟打炮似的。该机外观倒是不错,宽大发绿光的液晶屏和那个有光边的遥控电动音量电位器,看起来很新颖,结果没用几年就被入室行窃的毛贼偷走。好在音箱太重,毛贼没要。一年前,在路边捡了台JVC A K-11,看外观还以为是DVD机,拿在手上轻飘飘的,根本想不到这会是一台两路每路150W的放大器。打开一看,才发现是用开关电源供电,那两个虑波电容尺寸也很小,所以才那么轻,那么薄。接上同样音箱,用同样CD片子一听,那效果真是不同,高音透亮,中音人唱声吐字清析,换气声真实可闻,低音没那么重,但鼓点声更像真的,效果比国产的好多了。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认为用开关电源取代那笨重的大火牛只是个时间问题。全数码的丙类开关放大器正不断发展,不久的将来,终将走进HI FI市场。联想到电机变频器的分立IGBT元件已逐渐被智能化的功率模块取代;这几年市场上推出的几十W到几百W音响放大器,已经流行用大功率音响集成快,用晶体管(或MOS管)分立元件做功放的时代差不多要结束了,高传真音响用电子管放大器产品还能流行多久呢?

顺便提一件事,我当年在买音响时,本想配套买台DVD机,那时DVD机很贵,都是日本欧美产品,一台要1000多澳币,朋友劝我先买台200澳币的VCD用来看中国流行的碟片,等过两年中国的DVD片子流行了再买DVD机。真的过了几年,中国的DVD机铺天盖地出来了,日本的DVD机马上就降价到200多澳元了。这对那些正准备买几万、几十万一套二手音响的工薪一族发烧友,是否可以借鉴参考一下呢?

 

2013624 于悉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带输出变压器的场效应管功率放大器
常识 | 必知!音响发烧友的“发烧术语”
乐说音响 | 好的音响是不是都有“脱箱感”
音响发烧友的常用术语
掀起你的盖头来!一代名机麦景图
中国hifi音响网告诉你到底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