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藏锋、往复与笔势:“灭迹隐端”释义

藏锋、往复与笔势:“灭迹隐端”释义

无竟寓按:因与燕凯、鹿芸薇一起在自道精舍做一个书画展,前不久开幕的时候与燕凯对谈,聊“书画观复、蒙养生活”的主题,随后又跟自道的书画学员座谈。有学员问到行书如何藏锋的问题。下面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记录和图片说明,请网友批评参考。对话和座谈全文很长,将逐渐整理发出。


听众:柯老师,我有个问题啊,就是您在我们书画班群里给大家贴的那个王羲之说的“灭迹隐端”,这个说法是指起势这一笔需要这样做呢,还是什么意思,我不是太懂。
柯小刚:“灭迹隐端”主要是说起笔的藏锋,但不限于此。“灭迹隐端”总的来说是要含蓄内敛,含弘光大,“将奔而未驰”,意味无穷,令人遐想无限。清代以来有一种以讹传讹的错误笔法,以为藏锋就是描来描去,以至于笔势全无,意思鄙陋。那是对藏锋的极大误解,贻害无穷。藏锋首先是一种笔意,其次才是一种笔法。藏锋的笔意是在含蓄中有自有一种风流态度,这叫做“灭迹隐端”。
唐代孙过庭评价王羲之的字“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一方面它是不骄不躁没有火气,不激不厉不张扬,但它又不是畏畏缩缩、小气拘束的。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那是很远的一种风神,是神采奕奕的,但又是内敛含蓄的。其实我们看《黄帝内经》里看脸色也是这样的:无论你是红啊白啊黄啊黑啊,你都要有一层东西好像是有一层半透明的“包浆”包着似的,透过这层“包浆”看出来的红啊白啊黑啊,虽然难免有五行上的偏至,提示五脏的问题,但好歹都是比较健康的颜色。而如果是直接露出来的脸色,太过张扬外露,那么无论什么颜色,《黄帝内经》都会说是很吓人脸色,说明这个人可能活不长了。
这就又回到了前面谈到的“蒙养”之义。它是透过一层东西的,但它又不灰暗。健康的脸色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有所“蒙养”的光辉。这就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意思,也是“灭迹隐端”要说的意思。
这个意思在王羲之前面的蔡邕就已经谈到。蔡邕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我们下笔要用力,但这个力量必须藏在里边,如棉裹铁。不是没有力量,只不过这个力量不能“露骨”。蔡邕所谓“力在字中”,也就是唐人所谓“屋漏痕”、“锥画沙”的意思:笔画正中那一道最有力的锋尖并不是不可见,而是要在温厚丰腴的水痕和沙迹中显现。笔画中间力透纸背的划痕是骨架,周围温厚丰腴的渍痕则是血肉肌肤。“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就是由中锋的骨架撑出肌肤之丽,撑出丰腴,撑出妩媚,撑出风情万种、姿态万千,撑出神采奕奕、风规自远。但是,这些神采奕奕,这些姿态万千,并不是火气的,并不是焦躁的,并不是张扬的,而是有“骨法”的,“隐端灭迹”的。哎,这就是书画之美啊,我们传统的书画之美就是这样的。
可能有一些现代后现代的,这个派那个派的,可能不同意我们珍爱的传统形态。我也没有资格评论他们。我反正是外行,是土鳖(有人插话:会说各种外语、熟悉各种时髦理论的“土鳖”)。我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管什么“专业”,只要真的能养到自己。我们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首先要养到自己。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问和艺术不是做给别人看,不是拿去展览,夺人眼球,或者表达什么观念。我们首先要养到自己,这是我们一起在自道精舍也好,在道里书院也好,我们这些比较强调修养的国学朋友圈子的共识。而怎样养到自己?“蒙养”。一定是有所收敛的那样一种神采奕奕。
听众:我有个问题啊,柯老师,您刚才两次讲到藏头护尾,我觉得写楷书可以做到,但行书也必须做到吗?
柯小刚:一样的,只不过行书的藏头护尾往往是在空中的动作。譬如这一笔(现场示范),大家可以毫不困难地看出这是起笔露锋、收笔出锋的一笔,可是,露锋起笔之前,我在空中做了什么动作呢?出锋收笔之后,又有什么空中动作呢?
听众:落笔之前有空中的快速逆笔抢锋,收笔出锋之后,有很快速的空中回弹。
柯小刚:对,你观察得很仔细。落笔前有空中逆锋(参见下图米芾的三个字),所以起笔形露而意藏;出锋后有空中回弹,所以收笔同样是形露而意藏。如果没有这些空中的藏头护尾动作,那这些露锋起笔就真的只有露没有藏了,这些出锋收笔也同样是有出锋无回收了。如果这样的话,这些露锋和出锋就都成了败笔。就像《黄帝内经》中说的看脸色,如果没有一层“包浆”,直露无余的脸色就是非常危险的征象。行书大家米芾说“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就是这个意思。
听众:嗯,藏的是意,收的也是意。虽然是空中动作,但对纸上的形迹有影响……
柯小刚:空中动作很重要。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留在纸上的东西,可是书画的精髓却在可见的形迹和不可见的动作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一种阴阳的关系:可见的墨迹是阴,不可见的动作是阳。阴阳之间的关系叫笔势。什么叫笔势呢?就是空中的动作和落在纸上的形迹之间的那个衔接叫笔势。很多人学书法只知道分析字形结构,但书法的精髓却在形迹之外的空中动作。你看我写这一笔啊(现场示范),这虽然也是露锋的,但它有一个空中的抢锋造势动作。如果没有这个抢锋造势的话,这一笔就没有风神态度,没有神采和力量。你看,我如果不做空中动作(示范),同样是露锋,但它出来的效果很不一样。所以,这个露还是藏,还不能仅仅看它落在纸上的锋尖是露还是藏,而且要看它的笔意是露还是藏,这个笔意在很大程度上跟那些不可见于纸面的空中动作有关。空中动作做还是不做,怎么做,出来的笔意都是不一样的。
听众: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了。
柯小刚:哎,这个其实是古代的笔法常识。只是从清代以来,这个常识被错误的笔法所遮蔽,以为藏锋就是这样描来描去。
听众:我们小时候写描红字帖就是这么画的。
燕凯:行笔路线图。
听众:对对,呵呵,很机械的。


米芾《值雨帖》“可”字



米芾《张都大宣德帖》“为”“者”二字

从米芾尺牍中选出的这三个字的横画,可以非常明确地看到落笔前有空中的逆入抢锋动作。大多数空中逆锋动作不会在纸上留下清晰的痕迹,但在一些书写急速的行书信札中可以看到一些。

附拙注虞世南《笔髓论》中的相关论述:

《笔髓论·释真》:“豈真書一體?篆、草、章、行、八分等,當覆腕上搶,掠毫下開。”无竟寓注:覆腕即平腕。平腕則掌腕向下,故稱覆腕。枕腕則虎口向上,掌必向前,執筆拘攣,難以上搶、下開及左右轉拓,不得法也。覆腕則必懸腕,腕活掌虛,運用自如矣。肘則視字大小:大字懸肘,小字枕肘。無論枕肘懸肘,皆須懸腕,此正法也。上搶者,[元]盛熙明《法書考·揮運》載“李斯云:用筆先急回,後疾下,如鷹望鵰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則先急回者,覆腕上搶也;後疾下者,掠毫下開也。[清]周星蓮《臨池管見》謂“字有解數,大旨在逆:逆則緊,逆則勁”,[清]沈道宽《八法筌蹄》云:“用筆之法,落處即一挫折”,皆李斯“用筆先急回”、永興“覆腕上搶”之遗意也。逆鋒起筆何以緊、何以勁?非“覆腕上搶”、“落處即一挫折”不行。今之學者不解逆筆之搶鋒得勢,徒以“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為程式,逆鋒起筆時,指腕皆無機警動作,適成描書畫字耳。如此描畫之作,雖形似古人而神采盡失矣。此病猶以真書為甚。故知覆腕上搶者:以逆鋒起筆貴在得勢,故須急回筑勢,忌來回描畫也。掠毫下開者:行筆貴在舒展滑翔,趁起筆之勢而開張,因收筆之勢而善藏。《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始則怵惕,終則善刀而藏之,行則遊刃有餘,合於桑林之舞,亦此之謂也。故起筆覆腕搶鋒而不倉促,行筆鋪毫下開而非死按,趁勢拂掠而不輕滑。何以行筆掠毫而不輕滑?以起筆逆搶所蓄之勢,足以貫注到底也。《孫子兵法》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皆書道之理也。覆腕上搶,蓄勢也;掠毫下開,發機也。孫子曰:“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亦斯之謂也。又,蔡邕《九勢》云:“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亦通兵法:惟水柔可蓄於千仞之谿以為形,惟石圓可轉於千仞之山以得勢,惟運腕可以造勢而發機也。

圖文美編:知止堂·行雲

同济复兴古典书院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同濟·復興古典書院

復興古典 同濟天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柯小刚、燕凯自道对话:书画观复与蒙养生活(下)
你一定要弄懂的11种笔锋!
2021新年特刊——蚌埠市女书画家协会迎新年书画作品临作网展
行书的气势
沈尹默《书法漫谈》(五)——笔势和笔意
赵孟頫好友邓文原书法,那也是盖帽了!他的行书笔意连绵,笔势放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